壮族舞蹈是壮族先民在狩猎、祭祀等活动中形成的少数民族传统舞蹈,兼具娱神祈福与生活再现功能。其起源可追溯至花山壁画中的蛙形舞姿,魏晋时期形成鬼鼓舞,宋代傩舞盛行时与巫师酬神仪式深度结合 [1] [7-8]。
舞蹈主要分为师公舞、巫觋舞及劳动类舞蹈:师公舞以佩戴鬼神面具为特征,融合武术动作与民间故事 [8];劳动类舞蹈通过敲击农具、模拟劳作展现农耕文化,如扁担舞以竹杠击打再现农耕流程,1955年获全国群众业余歌舞观摩大会优秀奖,2010年列为广西非遗 [2] [7]。纸马舞则以竹篾扎制道具模拟马匹动态,兼具征战场景与生活情趣,2006年入选云南省非遗名录 [3-4] [6]。现存舞蹈多在节庆期间展演,通过半蹲颠摆、踏跺步法等动作特征,延续着壮族文化基因与艺术传统 [5] [9-10]。
- 中文名
- 壮族舞蹈
- 类 型
- 文化活动
简介
播报编辑
壮族舞蹈源于对狩兵归牛猎的模仿,但它常与巫师酬神的活动密切联系。巫师敬神总是边跳边唱,乐神消灾祈福。最早记录,花山壁画中壮族舞蹈的实际是当时壮族先民对蛙神的颂歌。这种舞姿的形状是两臂张开弯肘上举,两腿蹲成弓步,动作粗犷有力,赋有特色,被称为蛙形舞姿。魏晋时代,僚人祭鬼神时,跳鬼鼓舞。名史家黄现璠认为:促婆“秦汉时期,壮族先民的音乐舞蹈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汉代墓葬出土的实物有铜鼓、铜钟、羊角钮钟捆旬兵,木婚删腔皮鼓、瑟乌拔颈、笛等。此外,贵县罗泊湾一号土坑木梆墓出土了一份名为《从器志>的随葬品清单,上面写有“栓”、“越筑”等乐器。由此表明当时壮族先民的音乐舞蹈十分繁荣。 [1]宋代桂林及桂北民间有傩队,戴假面具跳酬神舞。巫舞一直流传到1949年前,分为师公舞和巫觋舞,是迷信活动的一部分。师公舞戴鬼脸壳,每个神一个,多达30多个,且每个神有不同的动作和唱词。巫觋舞是巫婆装神弄鬼时跳的,手舞燥仔埋足蹈,作神附身之状。与酬神有关的舞蹈还有其他,如铜鼓舞、春牛舞、贺新年舞等。
扁担舞
播报编辑
壮族扁担舞,又称壮族打扁担,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马山、东兰、南丹等县。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元宵节期间举行表演,场地是在村前的晒谷场上。表演者有四人、六人、十人、二十人不等,均取双数,多是妇女。出场表演时,舞者手持扁担,相向而立,围着一条长一丈多、宽一尺的木槽或板凳,大家口喊呼,于是上下左右相互打击,边打边唱边舞,模拟农事活动中的耙田、插秧、戽水、收割、打谷、舂米等姿势动作。舞者时而双人对打,时而四人交叉对打,时而多人连打;有站、蹲、弓步、转身打等,轻重、强弱、快慢错落有致,动作优美自然,整个舞蹈优美清新。1955年,此舞被选参加全国群众业余歌舞观摩大会表演,获优秀奖。扁担舞,仍为壮族人民喜爱,表演娱乐。
捞虾舞
播报编辑
壮族捞虾舞流行于广西德保县一带。它形象地描绘了壮族女青年在明媚的春光下,到小河去捞虾,遇上几个男青年在河边钓鱼的情景。表演的动作是捞、扒;演出的方式是:两个男青年手拿钓鱼竿,背着鱼篓,在河边钓鱼。不多时,来了四个女青年,她们手拿捞绞,腰系鱼篮,下河捞鱼虾。男的向女的打招呼,唱山歌;女的亦唱山歌回答。在男女一问一答的嘹亮的歌声中,男女双方翩翩起舞,队形变化三次,对唱三次,场面悠然热烈。唱的歌,其词多是谈情说爱,喜获鱼虾丰收。此舞仍在民间流传。
翡翠鸟舞
播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