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壯族文化藝術

鎖定
壯族的文化藝術豐富多彩,歷史悠久,特點顯著。花山崖壁畫反映了壯族古代先民的社會生活情況,主要分佈在廣西左江兩岸的峭壁上,以寧明花山崖壁畫最為著名。廣西出土的五百多面銅鼓,大都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最大的直徑達 1 米以上,重上千斤,鼓現有浮雕的花紋圖案,其鑄造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在壯族地區,有定期舉行的唱山歌會,稱為歌圩。歌圩日期各地不同,以農曆三月初三為最隆重。大的歌圩有萬人以上參加。內容有請歌、求歌、激歌、對歌、客氣歌、推歌、盤歌、點更歌、離別歌、情歌、送歌等。被譽為“歌仙”的劉三姐就是歌手的典型代表。歌圩期間,還舉行男女間的拋繡球、“碰蛋”等娛樂活動。民族舞蹈舞步雄健,詼諧活潑。壯戲是民間文學、音樂、舞蹈、技藝的綜合性藝術。壯族常用的樂器有嗩吶、蜂鼓、銅鼓、銅鑼及笙、簫、笛、馬骨胡等。壯錦是享有盛名的紡織工藝品,早在唐、宋時生產的壯錦就已有很高的工藝水平,壯錦用棉紗和五色絲絨織成,圖案精美別緻。 [1] 
中文名
壯族文化藝術
發源地
廣西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