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壯年

鎖定
壯年,漢語詞彙,拼音是zhuàng nián,指壯盛之年,多指三十至四十歲的年齡;壯族新年。
中文名
壯年
拼    音
zhuàng nián
釋    義
壯盛之年

壯年基本解釋

[the more robust years of a person’s life;prime of life] 中國古代稱男子三十到五十為壯年

壯年出處與詳解

壯盛之年,多指三十至四十歲的年齡。
1、 南朝 宋袁淑《效古》詩:“勤役未雲已,壯年徒為空。”
2、唐劉禹錫《薦處士嚴瑟狀》:“未逢知己,已過壯年,汩沒風塵,有足悲者。”
3、宋陸游《縱筆》詩之三:“壯年行出塞,晚歲病還家。”
4、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二十回《薦杜預老將獻新謀 降孫皓三分歸一統》:昔討逆壯年,以一校尉創立基業;今孫皓舉江南而棄之!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5、《明史·王慎中傳》:“壯年廢棄,益肆力古文,演迤洋贍,卓然成家。” [1] 
6、王統照《沉思》:“他有三十二三歲的年紀,是個壯年的畫家。”

壯年壯族新年

壯年節日簡介

關於壯年的來歷,相傳社王原系孤兒,自幼在壯鄉乞討長大,力大無窮,能除邪降魔。
新年正月初一,要讓小孩到河灘邊牽“石牛” 新年正月初一,要讓小孩到河灘邊牽“石牛”
後來妖魔作祟,壯鄉遭難,人們四處逃散。社王不忘壯人養育之恩,驅魔消災,護田守寨,使壯人重返家園安居樂業。當人們歡慶豐收之日,社王才在寨邊大樹下依棚棲息不,時值農曆十一月三十日。後來人們為了紀念社王,便把十二月初一定為開年旦日,就地修社王棚祭以祈佑護。

壯年歷史沿革

壯族舞蹈 壯族舞蹈
歷史沿現在壯族過春節的節期雖然是受漢族春節的影響,但其活動的形式和內容則具有本民族的特色。宋代以前,壯族各地的節日是按農業生產的週期而定,自明代以後大部分地區逐漸採用漢族農曆節期。壯族的迎新歲活動,與漢族大致相同,從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到了十五日各家吃了專供祖神的“母粽”(特大粽子)後即告“散年”,意為新年節期聚慶終止。亦有部分地區的新年節慶延至正月末,採白頭翁或艾草合糯米餈粑(俗稱“艾粑”)小祭為歲慶終期,有的延至二月初二社祭方告結束。故通常又將整個正月作為慶新春節期,稱為“過正月”、“吃正月”。壯語Cieng(“正月”之簡稱)為春節的代稱。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