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壩陵南街

鎖定
以“壩陵”命名的街巷有四條,它們是壩陵南街、壩陵北街、壩陵路和壩陵街。這四條街巷是太原城區的典型小街巷,就以其中最大的“壩陵南街”來説,也不過寬10米,長400餘米。
中文名
壩陵南街
地理位置
太原市
壩陵諸街巷,得名於壩陵橋,所謂壩陵,實際上是明晉王府城外的一條土壩,據説是為保護晉藩王宮而夯築的。此壩上有一座象徵性的三孔拱橋(橋下既無河亦無水),溝通小有名氣的“關帝廟”和為關帝聖君演唱的“戲台”。因三孔拱橋橫卧壩上,大有“陵駕”之勢,遂名曰“壩陵橋”。
清道光之後光緒之前,才不斷有居户遷來,官府亦於附近闢建“演武場”。民國以後,不少軍事單位和學校相繼遷於此。為正確和準確地反映這裏的地理方位,便產生了“前壩陵橋”“後壩陵橋”“中壩陵橋”等俗稱。
1927年,太原市政公署成立,劃分地段管理城市,對壩陵橋一帶地名重新命名,把“前壩陵橋”命名為“新民北正街”,“後壩陵橋”命名為“壩陵北街”,“中壩陵橋”命名為“壩陵南街”。
如今的壩陵南街東起五一路,與小東門隔街垂直,西至北肖牆,和城坊東街銜接。南北兩側連通同成路、壩陵路、壩陵街等,街道雖小卻四通八達。
壩陵南街駐有不少單位,如太原九中、太原市公安局杏花嶺分局、太原市中醫研究所等。太原市中醫研究所位於壩陵南街東端南側。這裏原是晉軍(閻錫山統治時期)兵工倉庫,太原解放後於1951年在此建“太原市第二衞校”。
在壩陵南街還有一處八路軍太原辦事處舊址。1936年,彭雪楓到太原後,由南漢宸陪同與閻錫山會晤,遞交了毛澤東的親筆信。後經雙方商定,紅軍在太原建立秘密機構,為中國工農紅軍及之後的八路軍在駐地之外設立最早的辦事機構。1937年8月下旬,聯絡站遷入太原壩陵南街8號成成中學校(此時該校已遷至清源縣城)內。8月30日,“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駐太原辦事處”的牌子正式掛出。太原淪陷時,辦事處大部分被日軍炸燬,僅存一隅,2003年,大部分被拆除。現僅存東面平房3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