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壁壘

(漢語詞彙)

鎖定
壁壘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bì lěi,意思指舊時兵營四周的牆壁,泛指防禦、戒備的工事,現常指互相對立的事物或界限。
中文名
壁壘
外文名
rampart
拼    音
bì lěi
注    音
ㄅㄧˋ ㄌㄟˇ

目錄

壁壘釋義

舊時兵營四周的牆壁,泛指防禦、戒備的工事,現常指互相對立的事物或界限。 [1] 

壁壘出處

《六韜·王翼》:“修溝壍,治壁壘,以備守禦。”
《史記·黥布列傳》:“深溝壁壘,分卒守徼乘塞。”
新唐書·叛臣傳上·李懷光》:“明日,李晟會陳濤斜 ,壁壘未具,賊大至。”
《東周列國志》第一百五回:“李牧拜命而行,列營於肥累,置壁壘,堅守不戰。日椎牛享士,使分隊較射。”
李光 《河山四律》:“將帥凋零鼙鼓動,四郊壁壘九邊烽。”
明 卓爾堪 《招寶山》詩:“幾年無壁壘,估客漸停橈。” [2] 
《明史·王竑傳》:“竑至,簡士馬,繕阨塞,劾將帥不職者,壁壘一新。”
蔡東藩 《清史演義》第二回:“差官去後,待至數月,毫無音響,努爾哈赤復仇心切,鎮日裏招兵買馬,大修戰具,分黃紅藍白四旗,編成隊伍,旌旗變色,壁壘生新。”
徐特立 《抗戰五個年頭中的教育》:“我們在思想方面樹立了堅強的壁壘,首先糾正一切不利於團結抗戰的思想,即反統一戰線和反勞動人民的思想。”
姚華 《論文後編·源流第一》:“訖乎漢世,作者彌盛,文筆界畫,壁壘相望。”
朱光潛 《藝文雜談·文學的趣味》:“‘桐城派’古文和‘陽湖派’古文,彼此中間都樹有很森嚴的壁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