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墮落少女日記

鎖定
墮落少女日記》是一部由喬治·威廉·巴布斯特執導的德國電影。講述的是一個少女如何的在一次不幸被迷姦後,被家人拋棄,飽受管教受的欺凌。後來逃跑,再次又被社會拋棄,在下等酒吧做些營生。後來受到幫助,不計前嫌,挽救後母一家,並批判了管教所非人性的管制方式。
中文名
墮落少女日記
外文名
Diary of a Lost Girl
類    型
劇情
製片地區
德國
導    演
喬治·威廉·巴布斯特 Georg Wilhelm Pabst
編    劇
Margarete Böhme ....novelRudolf Leonhardt
主    演
路易斯·布魯克斯
Louise Brooks
片    長
107 mins
上映時間
1929年
對白語言
德語

墮落少女日記劇情簡介

路易斯·布魯克斯飾演的年輕女子總是接連遭遇不幸……父親是個喜新厭舊的主,他的藥劑師徒弟也自然沾花惹草,泰米蓮在導演的安排下就成了一個精靈,忽而墮落,忽而高尚,她因為未婚先孕而被家族送入少女教養院管束,他們家族的朋友,一個紈絝子弟將她救出卻無力承擔她的生活,於是,下等酒吧的命運就必然無法避免,直到父親死去她贏回了父親的遺產,然而她卻將這些送給了曾經惡意於她,已經有兩個孩子的後母,自己也成為了一個戴着道德光環的楷模。

墮落少女日記主要演員

路易斯·布魯克斯Louise Brooks/André Roanne/Josef Rovensky

墮落少女日記影片評價

墮落少女日記劇照
墮落少女日記劇照(20張)
因為茂瑙給的震撼,或許對德國早期默片期望值太高,《墮落少女日記》其實只是一部通俗劇,反映了20年代末整個世界的大眾欣賞水準,當時中國也出現了《迷途的羔羊》一類的社會問題影片。從世界電影發展史的角度而言,民眾需要的其實大抵一致,猶如今日之好萊塢,“哥們就喜歡俗的”(語出《頑主》·米家山))。
電影對於大眾而言是消遣和麻痹現世壓力在黑漆漆的環境裏幻想和憧憬,隔岸觀火他人的苦難作為旁觀者而言既安全又有着吁噓的樂趣豈不快哉!
它反映的是一個少女的成長,是社會倫理的教化影片,所以導演G·W·派伯斯特給了她太多坎坷的命運然缺乏合理性,習慣鬧劇的導演注意了段落的效果卻忽視了電影整體的邏輯。
雖然當時德國是個等級森嚴、刻板的社會,然作為人之常情,父親可能迫於家族壓力而將自己的女兒送入教養院,但是骨肉親情(從父親時候的遺囑可見)怎會讓父親對進教養院的女兒毫無關注,使得她為了生活所迫成為舞女,導演太想塑造一個沉淪者的形象而忽視了生活的連貫性和常識。
20 年代的電影,除了藝術狂熱者的先鋒電影萌芽,更多的是賺人眼淚的苦戲,人性和苦情讓電影成為平民的精神獲求的途徑。路易斯·布魯克斯(Louise Brooks)長得確實惹人喜愛,於是單薄而不堪一擊的情節被忽視了。影片的漏洞大家可以自己去找,不過,作為德國室內劇的代表人物,G·W·派伯斯特的段落拆解開來還是充滿亮點的,思想和娛樂性都不差,伯爵牧場的擠奶的戲、教養院裏刻板的生存都成為很好的喜劇因素,電影的布光也顯示了導演對於美學的追求和他對女主角的欣賞,在這部影片裏女主角有着脱俗的純淨,無論她身處何種境遇她無邪的眼睛直擊着對方的眼睛,讓人的心靈有所觸動,特別最後導演把她塑造成一個真正的慈善者,在抨擊資本主義社會男盜女娼的內裏同時讓觀眾有了一點虛幻的希望,用我黨的話來説,資產階級永遠無法逃避他的歷史侷限性,他們看不到時代的出路。
我不知道羅傑·沃特是否看過此片,泰米蓮在少女管教所的一幕和《The Wall》裏的一些段落驚人一致。同樣,德爾伯特·曼(Delbert Mann)《簡·愛》教養院的場景也有着相似,人性的鉗制和壓服對於大眾而言是最可以贏得同情的,陰森環境、嚴厲的女教師就像夢魘一樣在成人回憶和想象。
作為商業電影應該説還是成功的,不過就藝術角度而言是平庸的,我始終欣賞喬治·薩杜爾的中肯,在他的《世界電影史》裏對電影的評述還是值得參考的,網上的資訊非常不準確,甚至誤導(中文網頁),李敖關於電腦小白的言論是智者之言,書,是治惑的唯一正途。
中文網頁上對此片的評價也反映了100年來中國普通民眾的關注點,許多人都對女主角的髮型和衣着感興趣,對於電影本身倒忽視了!
不過,正是這些光影裏的記載我們會看到時代、國家以及他們的距離。那個年代的時尚上海和西洋驚人的一致,這個時代的時尚上海也和歐洲驚人一致,然他們之間的差異在於人,隨便怎麼看當今那些所謂的時尚人士總是擺脱不了一股小家子氣,想想卻也明白,文化的斷脈投射到人身上,“就像西服袖口上的標籤,暴發者的心裏惶恐別人不知而時常刻意秀一下”!

墮落少女日記電影導演

格奧爾格·威廉·派伯斯特(Georg Wilhelm Pabst,一般寫作G. W. Pabst),奧地利導演,被認為是德國默片時期“新客觀派”(即新寫實主義流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包括《沒有歡樂的街》(Die Freudlose Gasse)、《一個靈魂的秘密》(Geheimnisse einer Seele)、《三分錢歌劇》(Die Dreigroschenoper)和《同志之誼》(Kameradschaft)等。五十年代中期開始,他患上了糖尿病,1957年,派伯斯特加患帕金森氏綜合症,不得不永遠地結束了他的電影生涯。1965年,奧地利教育部授予他“名譽教授”的稱號。他計劃與次子Michael Pabst合著的傳記沒有完成。 1967年5月29日,派伯斯特在維也納因急性肝疾去世。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