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墨蘭圖

(宋代鄭思肖畫作)

鎖定
《墨蘭圖》是宋代畫家鄭思肖創作的一幅寫意水墨畫,現藏於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 [1] 
《墨蘭圖》勾畫出一叢疏花簡葉的幽蘭,幾片蘭葉挺拔舒展,互不相交,清麗而優雅;蘭花兩朵,幽芳輕吐,沁人心脾。 [2] 
《墨蘭圖》描繪出蘭的野逸、不畏風霜,孤高自傲,無人花自馨的高尚品格。作者借筆墨抒發胸中逸氣,是自我思想品格的寫照。《墨蘭圖》中藴涵的託物言志的表現手法不僅是作者本人心境和生活經歷的真實寫照,而且還體現了中國古代文人畫家共同的創作心態和藝術表現手法。 [3] 
中文名
墨蘭圖
作    者
鄭思肖
創作年代
元代
畫作類型
水墨畫
規    格
縱:25.7釐米;橫:42.4釐米
材    質
紙本
現收藏地
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

墨蘭圖畫作內容

《墨蘭圖》 《墨蘭圖》

墨蘭圖無根蘭花

《墨蘭圖》畫面非常簡單,如果抹掉畫面那些干擾視覺的清代皇帝收藏印,畫中僅有一株浮動在空闊背景中的蘭草,除此之外別無它物。 [4]  畫中蘭葉寥寥數筆,兩朵花蕾,一則盛開,另一則含苞,雖着墨不重,卻勾勒出一叢疏花簡葉的幽雅之蘭。卷中蘭葉雙側對稱,呈倒八字型分開,中間一矮蹙細莖上幽幽地半開着一朵花蕾,花下無土,根亦似有若無。 [3] 

墨蘭圖畫家落款

《墨蘭圖》兩側配有作者的落款:左邊的落款:“丙午(1306年)正月十五日作此壹卷,”並有“所南翁”印章一方。 [4] 

墨蘭圖鈐印題跋

畫上還鈐有“求則不得,不求或與,老眼空闊,清風萬古”閒章一方。 [3] 
作者題詩 作者題詩
在這幅畫的右側,書有畫者題詩一首:“向來俯首問羲皇,汝是何人到此鄉,未有畫前開鼻孔,滿天浮動古馨香。”另外,在此畫幅上有“嘉慶御覽之寶”、“乾隆御覽之寶”、“宣統御覽之寶”鈐印各一方,還有“御書房鑑藏寶”、“三希堂精鑑璽”鈐印各一方等印記。 [1] 

墨蘭圖創作背景

宋朝滅亡後,鄭思肖不肯事元,所以就改名思肖,“趙”是從“走”從“肖”,思肖的意思是思念趙宋,寓意義不忘趙。字憶翁,表示他時時不忘宋朝。號所南,表示他心向南方,決不北面事異族。據民間傳聞,他隱居吳下,連坐時也必向南,平時,誓不與北人來往,他對事元的朋友,一概斷絕關係。當時頗負盛名的書畫家趙孟頫曾慕名前往拜訪,但鄭思肖憎其無氣節,拒絕見面。聽聞有人講北語,他就掩起耳朵趕快走開。他的居室的匾上題為“本穴世界”,以“本”字的“十”加在“穴”字當中,就是“大宋”。 [3] 
鄭思肖生活的時代為“八荒翻沸,山枯海竭”。 生於動盪之際,鄭氏一生關注國家命運, 為典型的愛國主義者。 他喜畫竹、蘭、菊、梅也是藉以表達”純是君子,絕無小人“ 的個人操守。 觀其著作, 其文字由激進而平和,”未有畫前開鼻孔,滿天浮動古馨香“, 老來一副超然世外的姿態。可想而知,這與其幼年世儒,中年闖仙,晚年參禪,老來”悉委之“的思想進程不無關係。 鄭一生在孤獨、悲憤和無奈中度過。這有時代的因素:國破家亡,但更重要的應是作為深諳儒、釋、道三教思想的文人所特有的心態所致。 [5] 
從《墨蘭圖》的落款“丙午正月十五日作此壹卷”推算,丙午年即公元1306年(馬年)元宵節,這一年鄭思肖65歲,距南宋滅亡已過27年,但他“香草美人”的氣節絲毫未減,猶存一種濃郁的孤傲。 [6] 

墨蘭圖藝術鑑賞

墨蘭圖主題

在中國古代絕大部分文人畫家的眼裏,蘭即香草,象徵着一種崇高理想,它可以作為一種操守和德行的追求的表徵物,也可以作為一種美學感受的具體對象化。 [3]  構思立意多取材自蘭竹花木本身傲霜耐寒的自然特性,用以寄託他幽芳高潔的情操以及在國家民族淪覆之後不願隨波逐流,隨世浮沉的高貴民族氣節。 [3]  根無所依,更直接表達了作者深深的愛國思想,對國土淪喪的悲痛。 [5]  元人鄭元祐在《遂昌雜錄》中記載:“喜佛老教,工畫蘭,疎花簡葉,不求甚工。畫成即毀之,不妄與人。”由此他存世的畫作極少,只能圍繞孤品《墨蘭圖》探究這位詩人畫家的內心世界。在詩人眼裏,鍾愛蘭花是一種文化,有人幾乎到了成癖的程度。蘭即香草,屈原在《離騷》中寫道:“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故此,以“香草美人”象徵忠君愛國的思想,成為一種表情達意的載體,體現出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對人格的追求,遵循孔子所説:“芷蘭生幽谷,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所以對於文人畫家來説,蘭是一種文化符號,蘭與梅、竹、菊合稱四君子。 [1]  鄭思肖的墨蘭圖正是採用了中國傳統文人畫最常用的手法,通過墨蘭來表現自己不屈的個性和誓不事元的政治主張。 [3] 
局部圖 局部圖
《墨蘭圖》畫中藴涵的儒釋道三教思想以及所傳達出的文人精神,不僅是作者本人的真實寫照, 同時也體現了傳統文人士大夫共有的心志。道家思想為鄭思肖的詩、畫作品注入了空靈、幽遠、飄逸之氣。《墨蘭圖》畫面寂靜、幽遠,使人超然物外,亦深得禪趣。 其意境恰似倪松雲有詩云:蘭生幽谷中,倒影還自照。無人坐妍嬌,春風發微笑。禪宗的思想使鄭的作品工整且有深意,在“ 物我兩忘”、“相看兩不厭,惟有敬亭山” 的靜照中感受宇宙的蒼茫慘淡。 [5] 
畫中自題詩可視為鄭思肖借“蘭”作畫的自敍,表達自己超凡脱俗、清高自傲的襟懷。這種以詩配畫的表現手法,緣物抒情的深化了《墨蘭圖》卷的題意,不俗不豔不媚不屈。在此畫的左下角,鈐有隸書“求則不得,不求或與,老眼空闊,清風萬古”印一方,表示畫者的畫不輕易送人,尤其是對前來索畫的元朝官員,體現出“頭可斷,蘭不可得”的誓言,以及他自身的布衣傲骨。在此畫的左側,落款為“丙午正月十五日作此壹卷”,鈐有篆書“所南翁”印一方。在畫幅的正中為一株墨蘭,此乃構圖正是鄭思肖的一貫風格特點。後世傳頌鄭思肖畫蘭,寓意故國山河的淪喪,故而畫蘭無土無根,此幅《墨蘭圖》得以完整表現。 [1] 

墨蘭圖畫法

簡約,畫面簡單,寥寥數筆;其淡雅,筆由天成,清新疏朗,自然流暢,意趣盎然;其古拙,古樸恬淡,天真爛漫, 精神照人。 [5]  畫家似乎是在專注地畫一幅蘭的正面肖像:蘭草出現在畫面正當中,數片蘭葉左右對稱,近乎於呆板,將畫紙分割成均衡的空間。變化僅僅表現為蘭葉的長短,最具有風姿的也不過就是兩條最長的蘭葉,以及這兩片葉子夾成的橢圓形空間中那朵用濃墨畫出、微微向右邊傾斜的蘭花。
全卷用濃墨寫出,筆法剛健,表現出一種不屈不撓的頑強精神,筆勢樸卓簡逸,墨色濃重,所撇蘭葉,運筆流暢奔放而又婉轉敦厚,所以有剛勁挺拔的氣勢。從整體上看,雖不求甚工,但形象鮮明,形式感非常強烈,具有耐人尋味的意趣。 [3] 
從《墨蘭圖》的文學性來欣賞此畫,這是一幅非常抒情的文人寫意水墨畫。鄭思肖描繪出蘭草的野逸蕭閒,孤高自傲的品質,氣質如蘭的屈原式文人的風骨。雖然,此畫的畫面構圖簡潔而舒展,幾片蘭葉互不交叉,兩朵蘭花飽滿,形態清幽脱俗,但絲毫不見孤單落寞之感,從而盡得一種清逸儒雅的君子風範。據此可見,鄭思肖的筆端不露絲毫霸悍之氣,他的用筆沉穩流暢,挺拔剛勁,婉轉富有變化,表現了蘭葉挺拔、富有韌性、剛柔相兼之質。 [6] 

墨蘭圖名家點評

元代畫家倪雲林《題鄭所南蘭》:秋風蘭蕙化為茅,南國淒涼氣已消。只有所南心不改,淚泉和墨寫“離騷”。 [3] 

墨蘭圖後世影響

《墨蘭圖》的畫法在畫史上堪稱首創,極易抒發文人的胸臆,他這種通過露根蘭來表現自己的愛國情感的繪畫手法,被清代“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承傳下來。 [3] 

墨蘭圖歷史傳承

《墨蘭圖》畫卷上比較明顯的有“乾隆御覽之寶”印章一方,位於畫幅左上角。“嘉慶御覽之寶”印章一方,位於畫幅中墨蘭之上方。“宣統御覽之寶”印章一方,位於“乾隆御覽之寶”下方,還有“御書房鑑藏寶”印章一方;“三希堂精鑑璽”印章一方等印記,故此畫作後應為清室宮內收藏,從乾隆至宣統傳承有序。最後應該是隨宣統帝溥儀帶出,後因各種原因被日本人獲得,該作品現收藏於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 [4] 

墨蘭圖重要展覽

2010年10月25日,《墨蘭圖》亮相於上海博物館“舉辦的千年丹青———日本、中國藏唐宋元繪畫珍品展”。 [7] 

墨蘭圖作者簡介

作者畫像 作者畫像
鄭思肖(1241—1318年):宋元時期畫家。 字憶翁, 號所南, 自稱景定詩人、三外野人、三外老人等, 福建連江秀鄉人。 生於宋理宗淳三年 (1241 年),卒於元仁宋延五年(1318 年),為愛國詩人、畫家。 原名已不可考, 思肖(即思趙)、所南、憶翁等名均為南宋亡後所改,以示不忘亡國之恨。 著述頗豐,主要有《心史》一部,內有《鹹淳集》一卷,《大義集》一卷,《中興集》一卷,及《久久書》 等, 是其一生三次創作高潮作品彙編,多為愛國主義詩歌,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另存世的還有《一百二十圖詩集》、《錦錢餘笑》及雜文一卷。 [5] 
參考資料
  • 1.    《墨蘭圖》是鄭思肖的代表作  .鳳凰[引用日期2018-04-24]
  • 2.    王樹海.《通賞中國名畫》 :長春出版社, 2014:142頁
  • 3.    王平善 :《淚泉和墨繪奇蘭——淺談鄭思肖《墨蘭圖》表現手法及其意義》,《 江蘇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 94-97。
  • 4.    黃小峯:《遺民的經濟頭腦:鄭思肖《墨蘭圖》》, 2013年第07期,
  • 5.    張金紅:《文人心志-—鄭思肖及其《墨蘭圖》試析》, 《福建商學院學報(原福建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2年(6) :23-24
  • 6.    《墨蘭圖》的文學性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8-04-24]
  • 7.    柳青:《"日本、中國藏唐宋元繪畫珍品展"開幕 丹青"遊子"回鄉》 ,《文匯報》,2010年9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