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墨汁鬼傘

(中藥)

鎖定
真菌類擔子菌綱傘菌目傘菌科墨汁鬼傘(Coprinus atramentarius (Bull.) Fr.),以子實體入藥。夏秋季採收,用開水煮熟後,曬乾或烘乾。生於柳及楊樹幹旁的地上。分佈於河北、山西、內蒙古、甘肅、青海、江蘇、四川。味甘,性寒。具有益腸胃、化痰理氣、解毒、消腫的功效。經常食用可以助消化、祛痰,主治無名腫毒和其它瘡癰等病證。
中文學名
墨汁鬼傘
別    稱
鬼蓋、鬼傘、鬼屋、鬼菌、地蓋、地苓、一夜茸
真菌界
真菌門
擔子菌綱
傘菌目
傘菌科
鬼傘屬
墨汁鬼傘
分佈區域
分佈於河北、山西、內蒙古、甘肅、青海、江蘇、四川
採收時間
夏秋季
毒    性
有毒

墨汁鬼傘入藥部位

子實體。

墨汁鬼傘性味

甘,寒。

墨汁鬼傘功效

益腸胃,化痰理氣,解毒,消腫。

墨汁鬼傘主治

經常食用可以助消化,祛痰,主治無名腫毒和其它瘡癰等病證。

墨汁鬼傘用法用量

研成細末和醋調成糊狀敷用。

墨汁鬼傘使用注意

飲酒時食用可能引起中毒。

墨汁鬼傘炮製

一、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收,用開水煮熟後,曬乾或烘乾。
二、炮製方法
煮熟後烘乾。

墨汁鬼傘生理特性

菌蓋初呈卵形,後漸變為鐘形或鈍圓錐形,伸展後中央有一乳突,寬4~11cm,初期黃白色,後變鉛灰色,長有纖維狀物和粉狀物,中央部分黃色或黃褐色,有細小鱗片。邊緣常呈花瓣狀,有輻射溝紋,成熟後外卷。菌肉薄,初白色,後煤煙色。菌褶離生,稠密,初白色,後黑色,成熟液化成墨汁狀。菌柄長7~20cm,粗1~2.2cm,長錘形,向上漸細,上部光滑,白色,有絲光,中空。菌環下位,膜質,極易消失。孢子橢圓形,光滑,黑褐色。

墨汁鬼傘生長環境

生於柳及楊樹幹旁的地上。
[1-2] 
參考資料
  • 1.    嚴仲鎧.《中國長白山藥用植物彩色圖志》:人民衞生出版社,1997年
  • 2.    劉岱嶽、餘傳隆、劉鵲華.《生物毒素開發與利用》:化學工業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