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墨模雕刻

鎖定
墨模雕刻,流行於安徽省宣城市績溪縣的傳統美術,安徽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1] 
墨模雕刻始於唐代,採用反雕技術,綜合運用了淺弧雕、線雕、陰紋雕、陽紋雕等多種雕刻技法,注重藝術性、觀賞性和實用性相結合,具有趨向自然、樸實和貼近生活性的藝術思想。 [2] 
2017年11月5日,墨模雕刻製作技藝入選安徽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Ⅶ—40。 [1]  [3] 
中文名
墨模雕刻
遺產類別
傳統美術
批准時間
2017年11月5日
非遺編號
Ⅶ—40
遺產級別
省級
申報地區
安徽省宣城市績溪縣

墨模雕刻歷史淵源

墨模雕刻始於唐代。宋代以來,徽州一帶的制墨業日漸興盛。墨式造型和雕制藝術獲得了長足的發展。 [2] 
至明代中葉,徽州墨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墨家林立,墨業繁榮。僅據《墨志》記載就有制墨名家120多人,墨模藝術進入了黃金時期,所制墨模數量巨大,這一時期,形成了著名的徽州“四大墨譜”,即:《方氏墨譜》《程氏墨苑》《方瑞生墨海》《潘氏墨譜》。 [2] 
到了清代,徽州墨模出現了曹素功汪近聖汪節庵胡開文四大家。清代徽州墨家為數眾多,如程公瑜、程正路、吳守默、葉公侶、汪啓茂、吳天章、方椅村等等,都是墨業中的高手。他們製作了大批精緻的墨模。 [2] 
現代墨模藝術,除潛心恢復古代失傳名模外,現代社會生活內容也在墨模雕刻中被精彩呈現,如南京長江大橋、亞運會吉祥物等成為墨模圖案,帶來一種濃厚的現代生活氣息和審美韻味。 [2] 
墨模雕刻

墨模雕刻文化特徵

墨模雕刻圖案的內容取材較為廣泛,人們日常生活的每一個領域都被引入墨模圖案的設計之中, 生活氣息濃郁,實現日常生活審美化。 [2] 
就圖式看,墨模雕刻也是豐富多樣的。其式樣約可分為圓形、方形、長形、斑柱形、六圭形、不規則的雜珮,以及人物、鳥獸等,其浮雕構圖,多取意於圖畫,有屏條、有橫軸、有獨立、有連續、有通景。 [2] 
墨模雕刻墨模在雕鏤技術上也有分工,通常分山水、人物、龍鳳(墨模上龍鳳圖案最多)和平底小楷四家。 [2] 
就藝術樣式來説,徽州墨模屬工藝木雕,但在雕刻技法上,又與一般的木雕存在較大的差異。一般的木雕屬於正雕,只要能把握藝術形象就能成型;墨模是反雕,綜合運用了淺弧雕、線雕、陰紋雕、陽紋雕等多種雕刻技法,是民間木雕藝術的集大成者。墨模雕刻大量吸收了版畫的線條技術,但比版畫雕工更精細、嚴格。墨模與版畫,都是反雕,但版畫只需把有用之處和線條留下,把沒用的剷除刻掉即可,可以不考慮內部凹處是否平整光滑的;而墨模造型精細,形象一般以寫實見長,細節處理要平整光滑,層次感和表現力豐富。 [2] 

墨模雕刻製作工序

製作墨模的基本步驟是,先請畫家繪圖,然後將圖分別拓在數塊木製內模印版上按圖刻制。墨模材料選取銅板或木板,比較起來,以銅模製墨,墨質堅實、鋒稜峻整、堅勁犀利而纖細不足;以木模製墨則墨質纖細,卻堅勁不足。但木模就地取材方便,材料易得,又容易雕刻,雕刻技法有數種,都非常工細,所以逐漸成為主流。 [2] 

墨模雕刻傳承保護

墨模雕刻傳承價值

墨模雕刻有着豐富的藝術構圖和創作意境,通過墨模雕刻技藝的推陳出新,積極吸收傳統雕刻技藝的精髓,從文化的、美學的視角加以審視、理解、研究,對於徽墨的文化傳承及弘揚徽州優秀的中華傳統技藝,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2] 

墨模雕刻傳承人物

胡慶明,墨模雕刻績溪縣級傳承人,績溪縣上莊鎮人,作品廣佈於績溪、黃山、旌德等地,為多家墨廠所使用。 [4-5] 

墨模雕刻社會影響

重要展覽
2019年6月,“長三角文化藝術項目特展:烏金千秋照——徽墨專題展”在徐匯藝術館開展,展覽呈現了徽墨製作用造型器具——墨模的刻制技藝,展出了一組民國時期英國、日本等國的定製墨。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