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塞拉西亞戰役

鎖定
塞拉西亞戰役,斯巴達同馬其頓的一次戰鬥。斯巴達國王克里昂米尼三世對外擴張,多次打敗亞該亞同盟軍隊。同盟軍向馬其頓國王安提柯·多宋求援,克里昂米尼開始同馬其頓軍隊交戰。前221年,馬其頓軍隊與克里昂米尼軍隊激戰於塞拉西亞,終因眾寡懸殊,克里昂米尼戰敗,逃亡埃及被殺。馬其頓在斯巴達重建寡頭政權。
中文名
塞拉西亞戰役
發生時間
公元前 221年
主要指揮官
克里昂米尼三世

塞拉西亞戰役蕭條的本土

希臘的蕭條 始於亞歷山大東征 希臘的蕭條 始於亞歷山大東征
[1]  公元前4世紀,馬其頓亞歷山大大帝揮師東征,建立了幅員遼闊的希臘化世界。但包括馬其頓王國本身在內的傳統希臘地區,並沒有成為東征勝利的受益者。相反,他們在向東方各地進行了過量輸出後,不可避免地走上了蕭條。
很多人對於馬其頓帝國的建立,往往有着過於簡單化的理解。在他們看來,亞歷山大僅僅依靠不足10萬人的軍隊,在亞洲腹地走了個過場。然而,為了支持這次漫長的戰爭,整個希臘本土都大量地輸出了資金、艦船和士兵。若非如此,亞歷山大的主力軍根本不可能在高歌猛進的同時,不忌憚自己的後方交通線。
大批希臘和馬其頓人被亞歷山大帶往亞洲 大批希臘和馬其頓人被亞歷山大帶往亞洲
在亞歷山大死後的一個世紀,殘存的馬其頓軍頭們將帝國瓜分,並繼續吸納希臘本土的菁英到東方殖民。由於他們往往掌握着鉅額資金和大片土地,所以很容易將希臘青壯年人口從土地貧瘠的本土吸引出來。很多人在1-2代內在東方安家落户,也順帶消耗了故土的活力。加上希臘化君主對於本土世界的依賴,又經常直接或間接引起內戰,加劇了馬其頓與希臘兩個地方的空心化進程。最後,還有凱爾特蠻族的大規模南下,重創了很多地方的經濟。
到公元前3世紀時,希臘本土實際上成為了幾個城市聯盟與馬其頓安提柯王朝共存的局面。前者以規模最大的亞該亞同盟為代表,希望集中分散而減少的資源,維繫傳統的希臘世界。後者則因為失去了亞洲地區的領地,被迫先從控制歐洲本土着手。結果,雙方又經常因為地盤之爭而爆發戰亂,嚴重阻礙了巴爾幹地區的復興。
早期的安提克王朝只是一個地方軍閥 早期的安提克王朝只是一個地方軍閥
起初,安提克王朝對馬其頓的控制力非常薄弱,著名的安提克二世主要以南方的希臘地區為基地。由於佔據了科林斯地峽,所以擁有相對充裕的資金僱傭部隊。在馬其頓家鄉的混戰趨於消停後,他才率領自己的僱傭兵北上奪取王位,正式建立了屬於自己家族的王朝。這個新王朝在早期,連組織足夠人手訓練馬其頓方陣部隊都非常困難。國王只能用税金僱傭希臘、色雷斯和凱爾特人的僱傭兵作為軍隊主力。一直到安提克三世時代,馬其頓人才稍微緩了口氣。
南方的亞該亞同盟,在集中所有城市的資源之餘,還享受着來自埃及托勒密王朝津貼。這讓他們得以在湊不出足夠城市民兵的時候,可以保持數量不少的僱傭軍部隊。由於托勒密軍隊需要不斷招募本土希臘人當兵,所以有不少亞該亞和北方埃託利亞的青年離開了家鄉。同盟的另一個任務則是限制馬其頓王國復興。因此,他們在埃及資金的支持下,順利奪回了科林斯地峽,將馬其頓勢力從南部驅逐。
亞該亞同盟與馬其頓是希臘地區的兩大勢力 亞該亞同盟與馬其頓是希臘地區的兩大勢力

塞拉西亞戰役斯巴達的復興

克里昂米尼三世時代的銀幣 克里昂米尼三世時代的銀幣
在亞該亞同盟的南面,早已失去霸主身份的斯巴達也在苟延殘喘。他們的社會矛盾因為土地過於集中而看上去無可救藥,結果讓大批作為軍隊主力的公民破產。如此一來,斯巴達上下真正具有公民身份的人口僅剩下700多人,完全失去了先祖的勇武能力。
但在公元前235年,鋭意進取的國王克里昂米尼三世繼位。他決心讓斯巴達重新崛起,並不惜使用非常激進而暴力的手段。於是,通過強制沒收強迫富裕公民的土地,向窮人進行財產的再次分配。凡是被認為有能力參軍者,都可以獲得自己的獨立份地。克里昂米尼再利用這些人訓練出來的軍隊,逐步收復周圍一些過去屬於斯巴達的領地,並將戰爭所得再次分配。
克里昂米尼依靠重新分配土地 重建了斯巴達軍隊 克里昂米尼依靠重新分配土地 重建了斯巴達軍隊
斯巴達的壯大,很快引起了亞該亞同盟與托勒密埃及的注意。前者將斯巴達視為洪水猛獸,後者則想要觀察下斯巴達否能成為自己的合格同盟。結果,克里昂米尼三世的軍隊在兩次戰役中擊敗了政治家阿拉圖斯掛帥的亞該亞人,讓托勒密對斯巴達刮目相看。於是,托勒密三世轉而將過去給予亞該亞同盟的錢,轉交給了克里昂米尼。後者便立刻有了衝出科林斯地峽的能力。
迫於形勢的迅速轉變,亞該亞同盟只能和過去的對頭馬其頓聯手。馬其頓國王安提克三世,也志在恢復先祖對於整個希臘的控制權,但在手段上要柔和很多。在他的統治期內,馬其頓人重新和西面的伊庇魯斯建立同盟,並不再要求重返科林斯地峽駐軍。托勒密埃及資助的斯巴達人開始北上,也正是他們南下的大好時機。於是國王本人親自出馬,率領重建的馬其頓軍隊進入希臘。
亞該亞同盟一直視斯巴達為重要威脅 亞該亞同盟一直視斯巴達為重要威脅

塞拉西亞戰役兩支聯軍

安提克三世時代的銀幣 安提克三世時代的銀幣
公元前223年,迫於馬其頓軍隊的兵威,克里昂米尼暫時停止了他的擴張步伐。但在他的對手其實也並不想直接訴諸於正面開戰。安提克三世僅僅是在名城科林斯駐軍,就在冬季解散了大批本土農民部隊。亞該亞同盟的阿拉圖斯,只希望將斯巴達人堵在原地。
然而,克里昂米尼三世的改革要求他不斷吸引足夠的資源。因此,利用對方在冬季解散部隊的時機,斯巴達軍隊反而再次向北進犯。他們襲擊了阿戈斯城與梅格洛玻利斯。前者是斯巴達人歷史上的世仇,後者則是當年為了限制斯巴達擴張而修建的移民城市。但這也讓反斯巴達聯盟斷定,不消滅對手的軍隊就無從解決這場危機。
公元前222年,重新集結的馬其頓軍隊開始通過地峽進入伯羅奔尼撒半島。其中包括了安提克王朝穩定後訓練的10000馬其頓方陣士兵、3000名精鋭的近衞輕盾兵和300名由馬其頓貴族和僱傭兵組成的騎兵分隊。通行的還有安提克王朝重建的1000阿哥瑞安標槍手部隊、1500名伊利里亞步兵、1000凱爾特僱傭兵和3000名來自各地的標槍、弓箭或其他增援力量。
科林斯,馬其頓人遇到了同時集中起來的亞該亞同盟軍。他們主要由6000名來自希臘各地的城市民兵或僱傭軍組成。每個地區還象徵性地提供了騎兵,組成600人的分隊。如果沒有馬其頓人的增援,僅僅憑藉這些兵力是無法阻止斯巴達入侵的。但有了他們的加入,聯軍規模已經接近30000人。
馬其頓長槍方陣步兵與皇家輕盾部隊 馬其頓長槍方陣步兵與皇家輕盾部隊
南方的克里昂米尼三世也為了自保而大量徵集軍隊。這其中的斯巴達人僅有6000,大部分還是在近些年才獲得軍事份地的新兵。但他也不忘按照馬其頓王國的模式,集中財力訓練了自己的方陣團部隊。此外,依靠半島南部地區的邊民,他的部隊有了進一步擴充。加上埃及的財政支持,讓他可以從克里特島等地獲得一定數量的僱傭軍。
雖然人數剛剛超過20000人,但斯巴達軍隊卻選擇了主動後撤,拉長對方的補給線。同時,將主要陣地設立在至關重要的塞拉西亞關口。當地有兩座可以扼守有限平原的山丘用於駐軍,中間又有一條河流徑直穿過。所以,聯軍的兵力優勢很難得到充分的體現。相反,他們又必須隔着河流在兩頭行動。
斯巴達人也招募了大量邊民與克里特人蔘軍 斯巴達人也招募了大量邊民與克里特人蔘軍

塞拉西亞戰役斯巴達的輓歌

雙方在塞拉西亞山口布陣 雙方在塞拉西亞山口布陣
在聯軍抵達戰場前,克里昂米尼已經將全軍分為三個部分佈置。作為主力的萬名斯巴達人,扼守右翼的奧林匹斯山頭。他們中的不少還是傳統的希臘重步兵裝備,但缺乏嚴格的訓練和良好的防護裝備,僅僅是比亞該亞對手更為善戰。其他人包括標槍和弓箭手組成的輕裝散兵。最精鋭的2000常備部隊,是按照馬其頓樣式訓練和武裝的長槍方陣。
位於左翼的尤亞斯山,這交給了過去的二等人--邊民和克里特僱傭軍防禦。前者依然是傳統的希臘重步兵+輕裝部隊組合,後者則有大批馳名地中海世界的弓箭手和標槍兵。軍中僅有650人的騎兵部隊,被部署在兩山之間的跨河平地上。
很多斯巴達士兵還是傳統的重步兵風格 很多斯巴達士兵還是傳統的重步兵風格
聯軍發現這一情況後,也做出了針鋒相對的部署。安提克三世指揮的馬其頓軍隊位於左翼,直面斯巴達人的主力。在萬名長槍方陣步兵前面,還有大量的色雷斯、伊利里亞、加拉太和希臘輕裝部隊。3000名最寶貴的皇家輕盾步兵,則位於二線位置。大部分馬其頓人帶來的騎兵,也由將領亞歷山大率領,部署在斯巴達騎兵對面。
聯軍的右翼主要是亞該亞的同盟軍隊。他們當中的絕大部分人,已經放棄了傳統的希臘重步兵戰術,轉而使用介於輕步兵與重步兵之間的武裝風格。這些新式的亞該亞步兵,可以組成方陣進行肉搏,但更多使用喜歡使用標槍進行投射作戰。只有少量僱傭軍雖然改用了凱爾特式橢圓盾牌,但還堅持着希臘傳統的重步兵戰法。
亞該亞同盟的輕盾兵部隊 亞該亞同盟的輕盾兵部隊
戰鬥開始後,馬其頓人首先向着山頭的斯巴達主力發起進攻。大量的輕裝部隊上前開道,與佔據高處的斯巴達輕步兵們相互射擊。
安提克部署的散兵線穩步向前,開始襲擾克里昂米尼的重步兵部隊。不堪忍受標槍、弓箭和投石洗禮的斯巴達人,在憤怒中從山頂俯衝而下。他們這麼做的另一個用意,是想在馬其頓的方陣部隊站穩腳跟前,就將之擊破。
馬其頓人仰攻斯巴達軍隊據守的山頭 馬其頓人仰攻斯巴達軍隊據守的山頭
在戰場的另一頭,亞該亞人的輕盾兵也開始攻擊斯巴達盟友們的陣地。但在仰攻條件下,他們的輕型標槍威力被打了折扣,反而被克里特等地的對手壓制。斯巴達邊民們也從山頭衝下來,以並不嚴密的方陣攻擊亞該亞人。後者勉強組成密集隊形,被慢慢趕下了山坡。一些克里特人還繞到同盟軍背後襲擊,加速了他們的崩潰步伐。如果沒有其他干擾因素,這一頭的聯軍就可能被重創擊敗。
這時,聯軍的中路的開始發揮作用。來自亞該亞聯盟的將領菲洛皮門,不等馬其頓軍隊的亞歷山大同意,就率領騎兵發起了衝鋒。利用更好的武裝和2:1的數量優勢,斯巴達騎兵被迅速逐出了戰場。接着,又是培羅波門率領騎兵及時迂迴,從側翼攻擊了尤亞斯山上的克里特與邊民部隊。後者完全忙於同亞該亞輕盾兵的作戰,在遭到重擊後開始潰退。同盟軍這才控制了戰場的右翼陣地。
聯軍騎兵的中路突破成為關鍵 聯軍騎兵的中路突破成為關鍵
至於另一邊的斯巴達主力重步兵,已經同馬其頓方陣展開了血腥的近距離廝殺。由於上山的道路面積有限,馬其頓人的數量優勢無法得到體現。於是在正面寬度有限的位置上,斯巴達方陣成功地擋住了對手。很多士兵的槍桿在激戰中斷裂,必須使用隨身的刀劍或矛頭繼續拼殺。但斯巴達人畢竟數量有限,普通重步兵又戰鬥力不足,難以利用地形優勢獲得決定性的壓制。
最終,聯軍的右翼開始越過河流,從側面進攻奧林匹斯山。他們的輕盾兵迅速上山,在騎兵掩護下形成了包抄之勢。巨大的壓力迫使斯巴達人的僱傭兵和同盟軍都紛紛逃離戰場。
馬其頓與斯巴達長槍方陣的激戰 馬其頓與斯巴達長槍方陣的激戰
克里昂米尼眼看形式對自己非常不利,只得在幾個隨從保護下,迅速騎馬撤退。但他麾下的斯巴達公民兵部隊卻不願意後退。因為他們心裏明白,一旦國王的改革失敗,自己就將失去到手不久的土地。結果,6000名斯巴達人在馬其頓與亞該亞聯軍的包圍圈中,有5800人被殺。
克里昂米尼沒有選擇回到斯巴達,而是直接乘船去往埃及。在那裏,他以流亡者身份成為了亞歷山大城宮廷內的軍事幕僚。終其一生都沒有能夠再返回家鄉,並在後來因為捲入埃及的宮廷政變被處死。但他的母邦卻沒有因為這次災難性的失敗而遭到滅頂之災。
聯軍的騎兵 是此戰的制勝關鍵 聯軍的騎兵 是此戰的制勝關鍵
得勝的安提克三世,拒絕讓軍隊劫掠斯巴達。雖然他表面上宣稱自己只是來懲罰克里昂米尼,而非全體斯巴達人,但深層次的用意卻是不希望亞該亞聯盟的老對手被直接消滅。加上國內又傳來了北方蠻族南下的消息,馬其頓軍隊便匆匆返回國內。

塞拉西亞戰役戰役影響

塞拉西亞戰役對於斯巴達的打擊是非常沉重的。此後的他們,雖然還嘗試過突破亞該亞同盟對自己的限制,卻再也沒有能達到克里昂米尼三世時代的高度。因此,塞拉西亞戰役也可以算是傳統斯巴達的徹底隕落之戰。至於作為“國際警察”南下的馬其頓人,則開始了自己的短暫中興。
參考資料
  • 1.    陳顯泗主編.《中外戰爭戰役大辭典》:湖南出版社,1992年12月:第4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