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塘湖鄉

(原江蘇省宿遷市宿豫縣下轄鎮(已撤銷))

鎖定
塘湖鄉是一個歷史行政區,存在於1983年~2000年(約18年),是江蘇省宿遷市宿豫縣下轄鄉鎮級行政區,於2000年與原曉店鄉合併,設立曉店鎮,曉店鎮行政區域為原塘湖鄉、曉店鄉的行政區域以及良種繁育場的行政區域,調整後,曉店鎮人民政府駐曉店社區青墩路1號(即原曉店鄉政府所在地)。
原塘湖鄉介紹:
塘湖鄉(已撤銷),原江蘇省宿遷市宿豫縣下轄鄉,位於宿豫縣城區東北部,距城區約15千米,轄域面積50平方千米 [1]  。塘湖鄉地形分佈複雜,有丘陵也有平原分佈,主要以平原為主 [2]  ,屬暖温帶季風性氣候。截至1999年,塘湖鄉下轄14個行政村 [1]  ,鄉人民政府駐安圩村,總人口2.3萬 [1] 
塘湖是眾多小湖泊的總稱,由童家湖、傅家湖等組成的 [3]  。1962年,建塘湖公社。1984年,改鄉 [1]  。2000年,撤銷,與曉店鄉、良種場合並設立曉店鎮 [1]  。現原塘湖鄉境內有鄉集1處,九年一貫制學校1所,西部和南部有宿新公路和宿沭公路穿境而過。塘湖鄉是少年英雄韓餘娟的故鄉 [3] 
1998年,塘湖鄉實現國內生產總值7000萬元,其中第三產業1600萬元,財政收入14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500元 [4] 
中文名
塘湖鄉
外文名
Tanghu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原江蘇省宿遷市宿豫縣
地理位置
宿豫縣北部
面    積
50 km²
下轄地區
14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安圩村
電話區號
0527
郵政區碼
223800
氣候條件
暖温帶季風性氣候
人口數量
2.3 萬(1999年)
車牌代碼
蘇N
地區生產總值
7000 萬元(1998年)

塘湖鄉建置沿革

塘湖鄉歷史所屬示意圖
塘湖鄉歷史所屬示意圖(2張)
1962年,組建塘湖人民公社,簡稱塘湖公社,由宿遷縣領導。
1983年,恢復鄉村制,稱塘湖鄉 [2] 
1987年,撤銷宿遷縣,設立縣級宿遷市,塘湖屬之。
1996年,撤銷縣級宿遷市,級建地級宿遷市,原縣級宿遷市析為宿城區、宿豫縣, 塘湖鄉由宿豫縣領導。
2000年,撤銷塘湖鄉建置,將其轄域與曉店鄉和良種場合並設立曉店鎮,仍由宿豫縣領導。

塘湖鄉行政區劃

塘湖鄉區劃沿革

1962年,塘湖人民公社版圖組建,是由原塘湖農場下轄的安圩、塘湖、梨園、高灘、馬窯、張莊、喬城、克先、傅湖、許莊、楊宅11個大隊組成的 [2] 
塘湖鄉版圖(撤銷之前)
塘湖鄉版圖(撤銷之前)(2張)
1982年,塘湖人民公社下轄安圩、楊宅、許莊、傅湖、克先、於溝、喬城、棗林、陵東、馬窯、馬樓、高灘、宋莊、塘湖14個大隊以及塘湖農科站,其中陵東、馬樓、高灘、宋莊4個大隊曾易名為張莊、高灘、周淹、梨園大隊 [2]  ,後將高灘劃入井頭鄉(後屬順河鎮,現屬豫新街道,由宿豫現代農園代管)。
1983年,公社改稱鄉政府、大隊改稱村(社區)、生產隊改稱小組,下轄數量未變。
1999年,塘湖鄉下轄14個行政村,分別是馬樓、宋莊、塘湖、九里、安圩、許莊、楊宅、傅湖、克先、於溝、喬城、棗林、陵東、馬窯 [1] 
2000年,塘湖鄉撤銷,隨即版圖也被拆散,現原塘湖鄉所轄區域大部分屬井頭鄉,其餘屬曉店鎮嶂山林場豫新街道

塘湖鄉區劃詳情

截至1999年,塘湖下轄14個行政村,鄉人民政府駐安圩村。
序號
行政村
備註
1
安圩村
又稱“庵圩”,鄉人民政府駐地,現屬井頭鄉
2
馬樓村
現屬井頭鄉
3
宋莊村
已被撤銷
4
塘湖村
已被撤銷
5
九里村
又名“九里店”,現屬井頭鄉
6
許莊村
現屬井頭鄉
7
楊宅村
已被撤銷
8
傅湖村
一説“付湖”,已被撤銷
9
克先村
現屬曉店鎮,由祥和社區代管
10
於溝村
已被撤銷
11
喬城村
一説“橋城”,已被撤銷
12
棗林村
13
陵東村
已被撤銷
14
馬窯村
現屬井頭鄉
參考資料: [1] 

塘湖鄉地理環境

塘湖鄉位置境域

塘湖鄉原位於宿豫縣(現宿豫區)城東北11千米處,南隔六塘河與順河鎮(現豫新街道)相望,北與侍嶺鄉(現侍嶺鎮)、曉店鄉(現曉店鎮克先以北區域)為鄰、西與原曉店鄉、嶂山林場接壤,東臨民便河與曹集鄉、原侍嶺鄉交界,鄉人民政府坐落在轄域中部,總面積50平方千米 [1] 
塘湖鄉

塘湖鄉地形地貌

塘湖鄉地形比較複雜,有平原,也有丘陵山區坡地,大部分屬平原區,平均地面高程18.2米 [5]  [2] 

塘湖鄉氣候

塘湖鄉屬温帶季風氣候。春旱多風,夏熱多雨,秋旱少雨,冬寒晴燥,年平均降雨量在900毫米左右 [6]  ,降水量年內分佈不均,約50%的降雨量集中在6—8月份,降雪主要集中在1月、2月、12月。

塘湖鄉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在馬陵山下,有5平方千米,儲藏量達2億多噸的優質石英砂,石英砂是生產玻璃的原料。還有儲量2億多噸的黃砂,黃砂是建築不可缺少的材料 [3] 

塘湖鄉人口

截至1999年,塘湖鄉境內人口2.3萬,皆系漢族 [1]  [2] 

塘湖鄉經濟

塘湖鄉綜述

1998年,塘湖鄉實現國內生產總值7000萬元,其中第三產業1600萬元,財政收入14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500元 [4] 

塘湖鄉第一產業

新中國成立以來,塘湖鄉開展整地、治水、治山工程,在山澗築壩,攔蓄雨水,建成大小水庫4座,並開挖環山渠道。窪地建造圩田,兼有排澇設施,可自流灌溉。截至1981年,該鄉稻麥面積佔耕地面積的85%,1981年,各類農作業產量達1200萬千克,較1966年700多萬千克增長明顯。1990年,糧食、棉麻、油料總產分別為19356噸、121噸、161噸。農業總產值2571.1萬元。20世紀90年代後,該鄉每年向國家交售5000噸商品糧,並有5000噸糧食在市場上流通。該鄉的土質是南沙北淤,四分之一的沙灰地是種植蔬菜的優良土壤,這裏還有萬畝桑田、千畝果園和萬畝魚塘 [2]  [3]  [5] 

塘湖鄉第二產業

塘湖鄉的工業起步較晚,主要以開採黃白砂礦,20世紀90年代前期,該鄉開採黃白砂礦年產值在600萬元以上,除開採黃白沙礦外,還有生產磚瓦,水泥廠等,20世紀90年代前期,每年總產值也都達到了500萬元以上。20世紀90年代初,該鄉有鄉、村辦工業50個,建築工人793人 [2]  [3]  [5] 

塘湖鄉社會事業

塘湖鄉教育事業

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年)以後,伴隨改革開放的春風,塘湖鄉對全鄉15所中小學教育設施都達到國家、省、市規定的標準。1990年,學校14所(初級中學1所,小學13所),在校學生3025人,教職工148人 [5]  。截至2020年,原塘湖鄉境內學校有餘娟實驗學校等。
餘娟實驗學校
餘娟實驗學校(4張)
餘娟實驗學校:餘娟實驗學校原稱塘湖中心小學,2002年,江蘇省教育廳決定將塘湖中心小學更名為餘娟實驗小學。該校內設韓餘娟事蹟展廳,裏面陳列着20餘件韓餘娟烈士生前使用的遺物,有文具、書包和衣物,牆壁上鑲嵌着韓餘娟生前刻苦學習、幫助他人和獻身救人的事蹟展板。2013年,塘湖片區的餘娟實驗小學和井頭二中兩所學校,由於年久失修、教育教學設施老化,兩所學校均被鑑定為D級危房。經重新選址,按照江蘇省教育現代化標準,建設九年一貫制餘娟實驗學校。新學校佔地面積83畝,建築面積3.1萬平方米,總投資6600萬元。新校區有教學樓、藝體樓、綜合樓、宿舍、食堂等設施,韓餘娟事蹟展廳也裝飾一新 [7] 

塘湖鄉文化事業

1990年,塘湖鄉設有文化站、電影放映隊等,電影放映隊 [2]  是20世紀70年代後的產物,由當時放映隊到鄉下放露天電影,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這種露天放映電影基本沒有了。截至2020年,原塘湖鄉境內各個村居也都設置了“農家書屋” [8-9] 

塘湖鄉醫療衞生

1990年,塘湖鄉有衞生院1所,村級衞生室14個,衞生院條件落後,病牀只有15張 [5]  。截至2020年,衞生院仍然保留,稱塘湖醫院,原境內的每個行政村也都有衞生室。
塘湖醫院:截至2017年,塘湖醫院總建築面積達7800平方米,主要服務附近4個村居和1個良種繁育場,居民超過1.3萬人,醫院設有中西藥房、收費處、內科、外科、夜急診科、婦產科、中醫科、兒科、手術室、麻醉科、輔助科室(彩超室、檢驗科、CT室、X光室)等,開設牀位100張,病房均配備衞生間、空調及有線電視等 [10] 

塘湖鄉交通運輸

1995年,塘湖鄉主要在轄域南邊有條宿沭路和西邊有條宿新公路(即現235國道),現原塘湖鄉轄域內無新增高級公路 [3]  ,只是原來的2條公路改造升級了。宿沭路,為區別324省道,一般把這條“宿沭路”,稱作“老宿沭路”。
老宿沭路(2020年攝) 老宿沭路(2020年攝)

塘湖鄉歷史文化

塘湖鄉地名溯源

塘湖,原為諸多小湖泊的總稱,這些湖泊多以姓命名,例如童家湖、唐家湖、傅家湖等,這些以姓命名的湖泊總稱為縣東湖(後稱小塘湖),後這些湖泊逐漸淤積成陸地,相關部門把這個地方命名為塘湖農場,後將這農場所轄的一些大隊組成塘湖公社,名稱也就由此而來了 [2] 

塘湖鄉趕集

原塘湖鄉境內有2個集市,分別是鄉府駐地(安圩)和傅湖2個集市,鄉府駐地逢集為農曆的二、四、七、九;傅湖為農曆的一、三、六、八 [5]  。截至2020年,原塘湖鄉駐地(安圩)仍為一個鄉集,而傅湖由於各類原因,已經不是集市了。

塘湖鄉著名人物

韓餘娟畫像 韓餘娟畫像
韓餘娟女,1971年10月6號生於原塘湖鄉安圩村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從7歲開始就像親人一樣去照顧一個孤寡老人—傅王氏,幫老人碾米、磨面、洗漿、燒飯。夏天為老人洗澡,冬天為老人焐腳,受到當地羣眾一致誇獎。1983年8月14號,因連續多天陰雨連綿,傅奶奶所住的房子檁條斷裂,在危險時刻,韓餘娟奮不顧身地將老人推到安全的地方,自己卻被檁條砸中,後醫治無效死亡,年僅13歲。國家民政部追認韓餘娟為革命烈士,共青團中央授予她“捨己為人”小英雄稱號,省教育廳授予她“三好學生”標兵稱號,團省委授予她“英雄少年”稱號。原國家主席李先念題詞“向少年英雄韓餘娟學習”,原國防部部長張愛萍題詞“韓餘娟是一朵永不凋謝的小紅花” [3] 

塘湖鄉榮譽稱號

塘湖鄉曾被評為“全國民政工作全優鄉(鎮)”、“江蘇省羣眾文化先進鄉鎮”等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