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塘水圍村

(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民治街道民強社區下轄村)

鎖定
塘水圍村是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民治街道民強社區下轄村,位於民治街道東北部,距街道辦事處0.2千米。相鄰自然村有沙嚇村、水尾村。位於東西南三面環山,中間相對低窪的丘陵中的小盆地。民治河在村東流過。因原老村旁邊有個很大的坑塘,村落建在坑塘的旁邊而取名塘水圍。曾與水尾、東邊、向南、沙嚇下、沙元埔及牛欄前統稱為望天湖。
中文名
塘水圍村
地理位置
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民治街道民強社區

塘水圍村沿革

始建於清朝,因張氏兄弟從沙嚇分村移居該地而形成。現村於1994年在原村旁重建。清朝,屬新安縣。1914年,屬寶安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屬寶安縣民治鄉;1958 年,屬紅色公社;1959年,屬觀瀾公社;1961年,屬龍華公社;1979年,屬深圳市龍華區龍華公社;1981年,屬深圳市寶安縣龍華公社;1983年,屬寶安縣龍華區民治鄉;1986年,屬龍華鎮民治行政村;1993年,屬深圳市寶安區龍華鎮;2004年,屬龍華街道;2006年,屬民治街道;2011 年,屬深圳市龍華新區民治街道民強社區。

塘水圍村民系方言

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村民主要為張姓,南宋時從福建寧化遷移至廠東長樂(今五華),清朝從長樂遷移至當地。

塘水圍村人口

2015年末,户籍人口116人,其中男性32人,女性84人;80歲以上3人,最年長者94歲(女);實際在村人口70人;常年在城鎮生活和打工46人。非户籍外來人口24342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約10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約100人,主要分佈在美國、加拿大等國。

塘水圍村經濟

傳統經濟以種植水稻為主。改革開放後,建起14棟工業廠房及宿舍樓等。現村集體經營以物業出租為主。2015年底,村物業升級改造,由工業物業改為居住、商業性質,目前正在更新單元規劃編制。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房屋出租、工資性收入、集體經濟分紅等。

塘水圍村傳統民居

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現存1座,已破敗。塘水圍除夕夜有洗"大吉水"的習俗(見東邊村)。

塘水圍村特色食品

特色傳統食品有春節的油角、糖環,農曆四月初八佛誕日和七月十四鬼節的手粉,清明節的艾粄、雞屎藤粄,端午節的灰水粽,冬至的蘿蔔糕等。
民治大道、民興路、民旺路、民治民福北路經過該村。20世紀60年代通電,80年代通自來水,90年代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及通電話,2001年通互聯網。村內有民治浩源第十幼兒園,2015年在園幼兒390人,教職工55人。

塘水圍村傳統文化

塘水圍村民幾乎家家户户都會釀酒,先把糯米蒸熟,待其冷卻至30℃時,摻進酒麴,然後用棉絮包好待其慢慢發酵,7天后即成清醇甘美的酒釀。
民國時期,該村建立龍騰書室(後改為龍騰小學),是當時望天湖規模最大的學堂,曾是望天湖一帶文化教育中心。在抗日戰爭時期,廣東人民抗日遊擊總隊副總隊長王作堯率領部隊挺進望天湖,該校又成為培養革命骨幹的搖籃。

塘水圍村代表人物

張宗偉(1913-1979),1946年在中共黨組織安排下任東莞縣第四區觀瀾鄉第九保保長,以公開身份與國民黨周旋,為鞏固解放區做出貢獻;1949年任中共望天湖支部書記和望天湖村村長。
張連興(1927—),1940—1944年積極參加為抗戰做宣傳的革命歌曲演唱活動,1945年參加民兵,曾擔任秘密交通運輸任務,到新界元朗為游擊隊轉運軍需用品。 [1] 
參考資料
  • 1.    深圳市史志辦公室編. 深圳村落概覽 第1輯 光明龍華卷. 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2020.09:256-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