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塘子溝遺址

鎖定
塘子溝遺址是1981年以來發現於橫斷山南部怒山尾梢區域瀾滄江與怒江之間的保山、施甸一帶各盆地周圍的一種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存。塘子溝文化是以單平面礫石手錘為代表的、石骨器並重的、以狩獵為主要經濟生活來源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
中文名
塘子溝遺址
地理位置
雲南省保山市
發現時間
1981年
文    化
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

塘子溝遺址歷史年代

塘子溝遺址位於雲南省保山市隆陽區蒲縹鎮塘子溝村村旁台地,為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面積約1000平方米,文化層厚20-90釐米。1987年進行試掘,出土大量打製石器、骨器和動物骨骸,並發現柱洞、居住面等建築遺存。1987年公佈為雲南省文物保護單位。塘子溝遺址的年代,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古人類研究所實驗室1985年碳十四測定距今8000年左右,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實驗室碳十四測定距今6250±210 年,樹輪校正年代距今6895±225年,綜合年代距今七、八千年之間。

塘子溝遺址遺址特徵

塘子溝遺存顯現着與雲南省及我國其他舊石器晚期文化迥然不同的地方特徵。首先是具有鮮明特色的有鮮明特色的工具器物羣,最典型的是兼具敲砸器、石砧、礫石錘等多種功用的單平面礫石手錘,數量佔全部石器的近30%;其它如琢坑石器、角牙錐、角矛、角棒等均為全國首見,角鏟的類型和數量遠遠超過全國前此出土之總和,骨角牙器在器物羣中不再是輔助性工具,而是與石器並駕齊驅,骨角牙器與石器之比為1:1.4,製作石骨角牙器的技法和工藝水平均勝於其他舊石器文化;其次是狩獵工具的數量質量在全部生產工具中佔顯著優勢,採集工具居次要地位,在人類食用後的遺棄物中動物骨骸數量巨大,表明人類經濟生活是屬以狩獵為主兼事採集捕撈的較特殊類型;再次是遺址中出現了我國時代最早的房屋建築遺蹟,這對研究我國房屋建築史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塘子溝遺址動物化石

塘子溝文化區出土動物化石相當豐富。發掘規模最大的塘子溝遺址僅125平方米,勘探性試掘的大巖房遺址僅約4平方米,5遺址總計發掘面積只有150多平方米,出土“陸海空”動物化石標本包括骨角牙在近2900件,動物個體數估計達400以上,還有骨骸塊片化石數百公斤。此外,此區範圍還發現時代相同相近的化石地點七處,出土了種類、數量可觀的一批哺乳動物化石。因此,儘管由於遺址堆積的人為因素(如狩獵對象都只是有限的部分種類、有些獵物骨骸被謨置遺址之外)、埋藏中化學過程分解和侵蝕破壞、考古發掘的侷限性等等,化石種類不可能包括當時動物的全部,但已可比較真實全面地反映當時生態環境的基本面貌。

塘子溝遺址環境變遷

以塘子溝文化區為腹心的橫斷山南部區域,古代有着優越的自然環境,山地廣袤千里,河流縱橫,大小湖泊作南北向帶狀分佈,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氣候温暖濕潤,植被豐茂,動物繁盛,湖泊近旁多有宜於人類居住的溶洞、巖廈、台地,人類就在這一適宜自己生存繁衍的自然環境裏經歷了從舊石器到新石器時代、從原始社會到文明時代的發展過程,成為與祖國大家庭息息相關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自然地理特徵來看,塘子溝文化區域的地貌與現今大致相同,但生態環境已有很大差別:森林減少,大面積的原始莽林不復存在了;水域縮小,許多古湖山泉不復存在了;氣候變化,由暖熱而趨温涼了;動物種類尤其是數量大為減少,密集的動物羣不復存在了,若干種類絕跡了。
究其原因,首先與地勢的抬升、原處封閉狀態的各古湖出口的切割導致湖水乾涸為盆地等地質地理變遷及自然災害有關,但最主要的是近幾千年來尤其是近現代以來人類的開墾耕種、開發建設、捕獵毀林引起巨大變化,使許多動物在此區失去棲息之地,被迫轉移它方,有些則完全喪失生存條件而衰滅、絕跡了。無論為自然史人類史研究的需要,為人類今後的生存發展,現在都亞應珍惜已出土和未出土的動物化石,切實保護好生態環境,保護好野生動物。

塘子溝遺址考古學意義

塘子溝文化是雲南省繼元謀人文化之後建立的第二個舊石器時代考古文化。塘子溝文化的發現,把我國特別是西南地區的古人類和舊石器文化分佈擴展到一個新的重要區域,它填補了滇西地區的一大空間空白,證明了遠在舊石器時代中華民族的一支就繁衍生息在這一地區;它對研究舊石器時代滇西地區和祖國內地及與東南亞的文化關係,對進一步弄清雲南境內舊石器時代文化序列和相互關係,都有重要學術價值;它城補了我國史前考古序列中重要的時代空白,把舊石器時代文化的下限推移到了全新世早期,對考古時代的劃分提出了新課題;塘子溝文化還表現了新舊石器時代轉變期的鮮明特點,對探索舊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的聯繫、轉折、承襲等過渡規律有特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