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塗家台遺址

鎖定
塗家台遺址,位於湖南省益陽市南縣南洲鎮大郎城村東部一不規則的台地上,現存面積約3萬平方米,是新石器時代的古遺址。 [3-4] 
塗家台遺址保存尚好。發掘證實,遺存中有喪葬區、生活區、生產區,在距今8000年至7000年的遺址中顯現出這些社會功能的區分,為研究早期新石器時代聚落形態、社會結構及經濟形態提供了重要信息。遺址、墓葬中出土的精美陶器,製作精良、形態規整,紋飾紛繁複雜,在彭頭山文化陶器器類單純、粗獷的基礎上得到了長足發展,在早期新石器時代陶器發展演變過程中佔有重要地位,為後來湯家崗文化繁縟規整的陶器紋飾找到了淵源。塗家台遺址反映出母系氏族社會的繁榮與發展,“豐產女神”是一種帶有對女性生殖崇拜的器物,在中國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存中較罕見,是此階段最具代表性的器物,是研究母系氏族社會發展難得的資料。古墓中的屍骨骨架保存完好,是研究古人類體質學、古人種學的重要標本。 [3]  [5] 
2013年5月,塗家台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塗家台遺址
地理位置
湖南省益陽市南縣南洲鎮大郎城村東部一不規則的台地上
所處時代
新石器時代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7-0364-1-364

塗家台遺址歷史沿革

1986年,益陽地區博物館曾在塗家台遺址發掘戰國墓1座。 [2]  [4] 
塗家台遺址 塗家台遺址
1994年,益陽地區博物館,南縣文物管理所對遺址進行重點複查。 [2]  [5] 
1999年,為配合省政府平垸行洪、移民建鎮的大舉措,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塗家台遺址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 [2]  [4] 

塗家台遺址遺址特點

綜述
塗家台遺址所在台地高出周邊稻田約1~1.5米。遺址往北200米處有2處直徑三四十米、高4米多的土崗,當地人稱炮台。遺址現存面積約3萬平方米,文化層堆積厚薄不勻,不同部位的保存狀況也不一致,中部偏南旱年開挖水渠及建房對遺址有一定程度的破壞。遺存中有喪葬區、生活區、生產區。 [2]  [4] 
文化層
皂市文化時期遺存散見於整個台地,保存較好的區域在台地中北部和東側邊緣,台地以北200米以外的地勢較高的稻田也見有文化層分佈。調查和試掘收集的標本都屬於皂市下層文化晚期,發掘面積約240平方米,地層堆積較簡單:①耕土層。②擾亂層,以下有擾亂坑和元明清三朝墓葬4座。③、④層為皂市下層文化地層,包含物豐富。⑤層為彭頭山文化地層,該層為暗黃色粘土,出土物較少,有大口深腹罐、圜底罐。遍體粗繩紋,口沿滾壓繩紋,為彭頭山文化早期的代表性器物。⑥黑褐色粘土層,厚約40釐米,未發現文化遺物。 [2]  [4] 
灰坑
灰坑,數座。其中H1為圓形,直徑3.4米,深30釐米,底部平坦,形態較規整,填土疏鬆,包含有豐富的皂市下層文化晚期陶片。其餘均為不規則形態。 [2]  [5] 
房址
塗家台遺址——房址 塗家台遺址——房址
房址,2座。F2,長方形地面建築,面積約20平方米,東西向一排9個柱洞,柱洞直徑17~20釐米,深19~23釐米,柱洞間距70釐米,牆基槽寬13釐米,深10釐米。房址處於台地北側,在牆基以北40釐米有兩個間隔1米的柱洞,當是立柱以支撐互牆,形成門道。西牆往北1.5米,有一直徑1.3米、厚0.26米的圓形土台,用文化層土築成,可分2層,上層土質粘性重,稍純淨,結構緊密、較硬,下層較上層鬆軟,沒有發現其他遺蹟或遺物可以證明其用途,可能是用於祭祀活動。
皂市下層文化F2的房基及柱洞 皂市下層文化F2的房基及柱洞
F3,為居住區的公共活動場所,因發掘規模和時間上的限制,未能全部揭露,已揭露面積43平方米,其特點是在土層中添加大量紅燒土而成,並着意鋪成三條東西向,寬20釐米,深3~5釐米的紅燒綵帶,紅燒土顆粒一般1~2釐米,少有3釐米以上的,活動面不見有灰燼,紅燒土肯定經過揀選或篩選。 [2]  [4] 
墓葬
塗家台遺址——墓葬 塗家台遺址——墓葬
彭頭山時期,M10、M14,均開口在⑤層上,墓坑均為長約3.5米,寬0.6米,深0.8米的長條形,中間深、兩端淺,狀如小舟。M10東西向,M14南北向,隨葬器物有深腹圜底缽、支座等。其特徵與彭頭山文化晚期同類器物大體一致。M14:1是1件造型奇特的宗教藝術品,形狀略似女性的臀和大腿上部,加雙乳豐臀之上,命名為“豐產女神”,出土時分成兩片,一正一反,緊挨着擺在墓葬中部,拼合後發現其遠非完整,可能是一球狀造型的眾多神像中的一組,其寓意可能是感謝上蒼賜予了部落眾多的成員和豐厚的食物,還是祈禱上蒼庇佑部族更加強大,賜予更多的食物,抑或二者兼而有之。
M10彭頭山文化墓葬
M10彭頭山文化墓葬(2張)
皂市下層文化墓葬,共14座。均為長不足2米,寬0.6~0.7米,深約0.7米的小土坑墓,方向基本為東西向,其中有3座墓保存有形態清楚的骨骸,兩具仰身直肢,一具側身直肢,葬具不詳。但M18底部有灰燼,不知是不是木料腐朽後的殘跡,隨葬品非常簡單,多為陶片、殘石器、卵石,有一座M7,隨葬有1件綠玉墜,M19隨葬3件完整陶器,2件深腹盤和1件深腹罐。
塗家台遺址較少見到動物骨骼,特別是魚、螺、蚌殼等水生動物遺骸基本不見,水稻遺存也未見到,推測人們的生活物質來源肯定是依賴捕撈和採集。 [2]  [5] 

塗家台遺址文物遺存

M14 豐產女神
M14 豐產女神(4張)
塗家台遺址出土了一批製作精美的石器和數以萬計的陶片。陶片紋飾有刻劃紋、戳印紋、弦紋、雨線紋等。器形有直領罐、斂口罐、雙耳罐、鏤孔圈足盤等。在皂市文化的下層,出土了一座距今8000多年的彭頭山文化時期的墓葬,該墓出土了一件以粗繩紋襯地,上飾一對形如女性乳腺的“凹”字形陶器。 [6] 

塗家台遺址研究價值

塗家台遺址,屬於彭頭山文化和皂市下層文化存在於同一遺址,墓葬是洞庭湖地區已發現的最早的墓葬,是洞庭湖地區一處較為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早期聚落遺址。它不但擴大了洞庭湖地區早期新石器時代的分佈範圍,而且對研究洞庭湖地區早期新石器時代文化的體系、文化發展序列都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2]  [5] 

塗家台遺址保護措施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5月,塗家台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塗家台遺址旅遊信息

塗家台遺址地理位置

塗家台遺址位於湖南省益陽市南縣南洲鎮大郎城村東部一不規則的台地上。

塗家台遺址交通信息

自駕:自湖南省益陽市南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塗家台遺址,路程約3.8千米,用時約8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