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塔西佗陷阱

鎖定
塔西佗陷阱,得名於古羅馬時代的歷史學家塔西佗,最初來自塔西佗所著的《塔西佗歷史》。後被引申為一種社會現象,指當政府部門或某一組織失去公信力時,無論説真話還是假話,做好事還是壞事,都會被認為是説假話、做壞事 [4] 
塔西佗陷阱,是塔西佗在評價一位羅馬皇帝時所説的話:“一旦皇帝成了人們憎恨的對象,他做的好事和壞事就同樣會引起人們對他的厭惡。”
中文名
塔西佗陷阱
名詞由來
古羅馬時代的歷史學家塔西佗

塔西佗陷阱詞語出處

2007年,美學家潘知常在《誰劫持了我們的美感——潘知常揭秘四大奇書》一書中,將這一概念引入中國,自此成為中國官方、學界與媒體上被廣泛引用的高頻詞彙。 [3] 

塔西佗陷阱名詞介紹

在塔西佗的著作《塔西佗歷史》中,有這樣一段記載,羅馬皇帝尼祿·克勞狄烏斯·德魯蘇斯·日耳曼尼庫斯死後,被選為下一任皇帝的加爾巴下命令殺了一個造成叛亂的將領,以及另一個可能發動叛亂的將領卡皮託——而且命令未達之前他就已經被處決了。有些人認為卡皮託沒有這樣的野心,對加爾巴的做法產生了不滿,塔西佗因此總結到:
……外界對這兩次的處決的反應很不好,而且一旦皇帝成了人們憎恨的對象,他做的好事和壞事就同樣會引起人們對他的厭惡。 [1] 
這是“塔西佗陷阱”的含義最初的來源,之後在中國的美學家潘知常的《誰劫持了我們的美感——潘知常揭秘四大奇書》一書中,首次提出了“塔西佗陷阱”這五個字,由此便成為了一個源於塔西佗,但並非塔西佗提出的,描述社會現象詞彙。 [2] 
政治學有個名詞叫“塔西佗陷阱”,得名於古羅馬歷史學家塔西佗,意指倘若公權力失去公信力,無論其如何發言或做任何事,社會均將給予其負面評價,會不相信它的説法。

塔西佗陷阱社會意義

“塔西佗陷阱”是個非常危險的現象,特別是在政治社會治理中,因為一旦陷入這個陷阱,民眾對公權力的信任就會喪失,而且你説的越多、做的越多,信任喪失得越徹底,最後會發生什麼不難得知。歷史上很多王朝解體,原因各個不同,但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民眾對公權力的信任喪失,也即是陷入了“塔西佗陷阱”。 [3] 
民族復興的新跨越。越是靠近偉大目標,越是充滿風險挑戰。猶記十年前,在國際金融危機餘波未了、國內改革發展困難重重的“艱難時刻”,劉易斯拐點、修昔底德陷阱、塔西佗陷阱等各種論調相繼出現,“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中國停滯論”等各種聲音不絕於耳,或心生羨慕、或居心叵測,很多人都在觀望,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如何跨越轉折關口、實現偉大目標。十年過去了,我們走向民族復興的腳步不僅沒有遲滯,而且更加鏗鏘有力。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