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塔橋村

(山東臨沂湯頭街道塔橋村)

鎖定
塔橋村有新村和舊村之分。新村在湯頭辦事處西北四公里出的一座小山西面,在山前有一條8米寬的新修建的水泥路,順着大路一直西行,在200米左右既可以看到嶄新的鱗次櫛比的房屋,屋頂上太陽能密集,這就是塔橋新村。
新村現居住着605户2200口人。每到夜幕降臨,璀璨奪目的讓人流連往返的,整個村的祥和安寧給人帶來了更加留戀的滋味,這是一個從1986年就開始搬遷的新村,2007年剛剛搬遷完畢。
中文名
塔橋村
別    名
新村
所屬地區
山東臨沂湯頭街道
人口數量
2200口人

塔橋村概況

塔橋村隸屬於山東省膠南市六汪鎮,位於膠河經濟區駐地西南4.3公里處,地處丘陵。村域東西3公里,南北2公里,全村總面積6平方公里。村莊三面環河,風景優美。泰薛公路從村後通過。

塔橋村塔橋村簡介

塔橋舊村;再順着新的水泥路繼續往西西行至沂河岸邊東岸,這便是塔橋舊村。2007年該村在街道辦事處的領導下開始舊村改造,改造了空殼村,整理出良田545、8畝。塔橋舊村瀕臨沂河,南北和溝南以及紅埠嶺相對。相傳該村開始建於北宋真宗時期,大中祥符年間(1008年),因當時村前有一大橋多次塌陷,由"塔橋"改為塌橋,後來用他的諧音,變成了今日的"塔橋"。
該村為雜姓大村:張王李趙孫陳苗等20多個姓,從家譜來看,多是明朝代宗景泰年間由山西洪洞縣喜鵲窩遷徙而來的。
民國十六年前由於軍閥割據,土匪遍地,如劉黑七、劉天增、徐大鼻、趙嬤嬤等等,弄得民不聊生,再加上旱災以及蟲災等,為了防禦土匪,當時的秀才苗方挑頭沿村子周圍修了約寬三米高的寨牆,並且安好了私密見方的大寨門,為以後打鬼子立下了汗馬功勞。

塔橋村塔橋村古蹟

1、清泉觀。村子南頭有一座坐西朝東的廟宇,系明朝所建,分為前殿和後殿,清朝乾隆三十六年重修。前殿有關公關雲長、關於、周公三尊神像;後殿是菩薩坐在蓮花上,長有九頭十八隻胳膊,管理人員當時為孫右和苗廷德,當時共有八畝廟地供用。每一年的二月十九日逢香火,這一天門前若市,香煙飄渺,鞭炮齊鳴,好一個太平盛世之況。
2、玉皇廟。在村子的北頭,有一座坐北朝南的廟宇,系明朝所建有正殿,玉皇大帝坐正其中為鐵法身。廟中增人八人,(小和尚三人),有沂州七署的曾官。
該處的廟宇早在1945年被兒童團推倒,可是現在每當逢香火這一天(正月初九)任然有人來前來燒香磕頭祭拜。

塔橋村悠久的抗戰史

1、抗日戰爭。1940年秋天在湯山,日本鬼子安了據點,1942年塔橋村成立了莒臨邊區聯防大隊,進一步來抗擊日本鬼子的侵略活動,當時的指導員為西大溝村的包培智(抗戰結束,建國後,他為臨沂縣第一任縣長,包縣長在臨沂縣、在湯頭以及周邊縣區各個村都非常有名) ,區長為長溝村的李生春、 車莊村的於鳳厚。塔橋村村民苗興年,苗秀榮,孫繼章,孫鳳春等自動參加了湯頭區中隊。
塔橋村抗擊日軍隊伍是1944年古歷11月25日組織起來的,當時叫長溝區,區長包培智,聯防大隊長李雲啓,副大隊長楊鵬齋,文書是前湖崖村的趙學高。
1944年12月湯山鬼子掃蕩時被塔橋村民兵隊打得狼狽逃竄,該村隊伍一直追到湯頭西邊的團松樹嶺。
1945年3月,日軍有一次的前來大掃蕩,塔橋村受害嚴重,當時情形慘不忍睹。
2、解放戰爭
1947年,國民黨重點進攻山東解放區,塔橋村幹部羣眾撤出120人,堅持邊聯;1947年5月初八,塔橋村大小幹部被捕27人,入獄人員眾多,其中獄死10人。
1948年國民黨軍殘餘,由塔橋據點撤到白塔據點。
特別感謝的是該村的退休教師莊元君老師以及苗樂年老人:是他們讓我們重新認識和進一步瞭解了塔橋村,讓我們瞭解了該村的以前的文史,同時讓我們衷心的祝願該村早走致富路,快踏上小康路,穩步遷入新的社區,早日提前實現和品嚐農村變社區、,鄉鎮變城市的樂果!

塔橋村塔橋村習俗

玩秧;抬當官的;玩竹馬的;撐旱船; 瞎 漠;背胖孩子;蛤利精等 等。
塔橋的清明習俗,因為年代的久遠清明節這一天,該村的風俗與其他的村習俗有所不同,不過現在連年齡長者也記憶不清了,不過據老人家講,在塔橋村清明節時該村特別熱鬧,整個村子香火飄渺,鞭炮齊鳴,鑼鼓陣陣,熱鬧非凡,今人只可以想象而已。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