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塔市驛鎮

鎖定
塔市驛是一顆璀璨的湘北明珠,位於長江之濱,華容縣境北端,有21.7公里的長江一線加固幹堤,與湖北監利縣城僅一江之隔,連湘鄂兩省,是石首、華容、監利三縣(市)交通要衝。202省道貫穿全境;江州氣渡口至湖北監利縣城僅15分鐘;湖南省唯一的鄉鎮千噸級深水碼頭,可以直航重慶。
中文名
塔市驛鎮
位    置
長江之濱
集雨面積
108.3平方公里
耕地面積
4.2萬畝

塔市驛鎮鄉鎮由來

自古以來,塔市驛作為重要的水陸交通要隘,始終是湘鄂兩省商品交換的集散地。曾幾何時,這裏商賈雲集,繁極一時。上世紀70年代,隨着長江主航道南移,古鎮開始慢慢衰落。 然而,在老一輩塔市驛人的心中,這裏曾留下許多的美好記憶。
交通要隘古來成市。塔市驛,位於長江之濱,華容縣境北端,與湖北監利縣城僅一江之隔,連湘鄂兩省,是石首、華容、監利三縣(市)交通要衝,其水陸交通要隘顯而易見。
追溯“塔市驛”,其歷史由來已久。宋朝時,江邊的小山嶺上建了一座白塔,用來鎮長江水患,民間有“百里沿江第一塔”之稱。該塔由三級白石建成,高約3丈,不管在江上還是在陸地上,行人老遠就能看見,成為引航導路的重要標識。
據史書記載,在唐代就有數十户人家聚居在長江之濱,這裏成為“長江中游的要隘”。元朝在此設長江黃家穴站,朝廷開始派官員駐地管理長江,碼頭形成。明萬曆年間開始設黃家穴水驛,華容知縣楊企周任“驛裁”。後設巡檢司,委任江清為巡檢史。清順治16年,傅玉任“驛丞”,管有驛船八隻。民國時期,還設有郵驛(所)。一直來,這裏人口聚集,商賈雲集。
有塔、有市、有驛,後來塔市驛作為一個固定地名替代黃家穴,名噪一時。
清末民初,塔市驛丁字街道佈局基本形成。小鎮雖小,卻建有四門,分別名叫水門、朝陽門、朝天門、晏公門。丁字街的一橫全長約一華里多,與長江平行,均為青石板路。橫街分成兩半,上行街也稱上嘰頭街,西起馬王廟,東至南溝子,全長400多米,街寬6米,由湖北石首管轄;下行街也稱下嘰頭街,西起蘭溝子,東至晏公廟,全長200多米,街寬5米,由湖北監利管轄。丁字街的一豎稱彎裏街,北起臨江街中心,南至丁家祠堂,全長370米,街寬7米,同樣青條石板鋪成,是長江上岸通往華容縣城的必經之路。其中大約150米街道由巴陵商會(岳陽人)自治,屬華容縣管轄。
解放前,塔市驛已發展成有400多户、1000多常住人口、3000多流動人口的長江中游的著名小鎮。國家在此設立長江防務辦事處,地方在此設立行政管理區。洋(輪)船作為水上交通工具開始停靠塔市驛,當地人開有養馬行,成為陸驛主要的交通工具。
百業興旺商賈雲集。自古以來,塔市驛商賈雲集,曾繁華一時,被譽為長江上的“小漢口”。外來生活用品與本地農副產品進出,多由塔市驛集散。這裏溯江而上能達四川重慶,順流而下可至武漢南京。陸路向西可至益陽常德上湖南,水路經洞庭往南可連長沙、衡陽下廣東。
據當地老人回憶,塔市驛每天人流如潮。一大早,鎮上就熱鬧起來了,魚販、菜販的吆喝聲,趕船出行人的叫喊聲,街坊鄰居們互道着早安,各種聲音夾雜在一起,構成了一首和諧的交響曲。村民也紛紛早起,前來選購商品,不遠處碼頭上停靠着不少貨船,搬卸工人忙碌地穿梭在人羣中……
鎮中心位置雖然不大,可臨街商鋪也是一家挨着一家排開了,較大的百貨行就有3家,其中朱記商行與袁記商行最為有名,貨物來源武漢、岳陽等地,年營業額可達3萬餘元。較大的南雜貨店則有10多家,著名的“協成永南貨店”年營業額高達30多萬元,可謂是大户。利華布行和夏家源布行在當地也非常有名。前者店主魏志榮,出身成分為工商業兼地主,後者店主夏長春,出身成分小商,每家年營業額也達10多萬元。由此可見,當時小鎮是十分的繁榮。
因有碼頭,進出口貨物頻繁,住宿業也很發達,遍街是客棧,食宿兼營的“楚盛園”在當時鼎鼎有名,很多商旅客在這裏歇腳、住宿。不遠處還有2個大戲院、茶館數家,看看戲,品品茶,聊聊生意。無論是當地百姓,還是來自遠方的商人、旅客,在塔市驛他們不但將生意做得紅火,而且日子也過得愜意。更讓人感嘆的是,因民風淳樸,古鎮惟獨沒有賭館。
“鎮上有名的廟宇場所好幾家,每逢宗教民節,小鎮更是萬民相擁,附近兩省四縣民眾趕集塔市驛。”在當地生活了幾十年的李運州老人回憶説,華容地花鼓、漢戲團競相搭台演出,雜把戲、皮影戲隨處可見,華容夾葉點子、番邦鼓、十樣錦熱鬧非凡。春節有玩龍舞獅,端午有劃龍船。每年賽龍賽舟必是兩省比賽項目,勝者驕一年,敗者氣一年,民眾盼一年。
小鎮日見繁榮,另新生一些營生行當。有挑水工,為鎮上人家提供長江飲用水;有柴炭工,為小鎮供應燒柴木炭;有挑夫為商客接送貨物上下船;有縴夫,幫忙逆水行船;有“渡船佬”為過江人員擺渡;有馬伕為陸行客人提供交通方便。

塔市驛鎮鎮情概況

鎮區集雨面積108.3平方公里,境內山垸交錯。有耕地面積4.2萬畝,山地面積3.1萬畝。高嶺土、岩石等礦產資源豐富。境內轄25個村場(其中21個行政村,2個漁場,1個墟場,1個街道居委會),年人口3.5萬,城鎮常住人口1萬。境內有34個部門單位,其中縣直延伸部門12家,市直部門1家。現在洪山頭鎮,塔市驛鎮,東山鎮三鎮合一,統稱東山鎮。
塔市驛鎮的集鎮建設蓁蓁日上。自宋朝以來,就有可考文字記載,歷史上商賈雲集,始終都是湘鄂兩省100萬人口商品交換的集散地。近年來,依託本地資源發展了一批有實力的鄉鎮企業。1995年與原江洲鄉合併後,集鎮建設速度加快,2000年被岳陽市列為優先發展的中心集鎮,鎮區規劃面積4.2平方公里,2002年實際城鎮面積2平方公里,基本形成了三縱四橫,一箇中心廣場的規劃格局,基礎設置完備,建成180户的居民小區;農貿市場佔地10畝,200個攤位;工貿市場佔地12畝,60畝商業門面,中心醫院牀位24個;現有程控電話4500門,移動基站5個。鎮區年商品銷售總額1.3億元。

塔市驛鎮建置沿革

1961年2月,中共華容縣塔市人民公社委員會成立。
1966年5月,全國開展“文化大革命”,黨組織癱瘓。
1969年10月,成立該公社黨的核心小組。
1971年2月,恢復中共華容縣塔市人民公社黨委會。
1984年3月改稱為中共華容縣塔市鄉委員會,同年8月,改名稱為中共華容縣塔市驛鎮委員會。
1961年2月,成立華容縣塔市公社管理委員會。
1966年5月,全國開展“文化大革命”,政權機構癱瘓。
1968年2月,成立華容縣塔市公社革命委員會。
1980年12月,名稱改為塔市公社管理委員會。
1984年3月,名稱改為華容縣塔市鄉人民政府;同年8月,名稱又改為華容縣塔市驛鎮人民政府。其主要職能是:在本社範圍內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上級指示,按規定建立黨的組織,並領導它們開展活動;貫徹執行國家憲法、法律、法規,確保政令暢通;制訂本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並組織實施;維護社會秩序,促進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的發展;負責向上級黨委、政府彙報工作。 [1] 

塔市驛鎮經濟建設

塔市驛鎮農業

塔市驛鎮農業生產條件優越。2002年農業總產值1.7億元,糧食總產15868噸,皮棉總產1800噸,油菜籽總產1500噸,出欄牲豬35600頭,家禽100萬羽,水產品3250噸。有全縣垸內面積最大的意陽基地,1.5萬畝。有全縣面積最大的丘崗黃豆基地,2萬畝。三大內湖水域面積9000畝,非常適於水面養殖,其中沉塌湖水面5000畝。

塔市驛鎮工業

塔市驛鎮工業發展獨具特色。2002年完成工業總產值2.3億元,現有年產值過1000萬元企業一家鎮採石場;年產值近1000萬元企業3家,飲料食品廠、油脂化工廠、建材廠;年產值100萬元以上的企業2家,高嶺土原礦開發公司、氣渡所。企業改制發展的典型經驗在2003年岳陽經濟工作會議上推介。

塔市驛鎮礦產

塔市驛鎮岩石礦產資源豐富。以小墨山系為主,花崗岩藏量多,硬度高,易開採,是非常適用的建材原料。早在20世紀40年代,就有湖北監利人在我鎮原新東山採石場開採岩石,用於長江治理,常年職工有近500人。1989年,收回開採權,至今以有近60年的規模開採歷史。現在,年開採量300萬噸,廣泛用於長江大堤加修、高速公路、建築施工等,產品主要銷往湖北,年產值1.1億元,佔全鎮工業總產值的50%。全鎮有30個岩石場,年開採超過100萬噸。山區村有豐富的高嶺土露天礦藏,高嶺土是上好的地板磚、牆磚原料,也是用途廣泛的化工原料,可用於橡膠生產等,我鎮高嶺土開採自1985年開始,年開採量3萬噸,年產值200萬元,銷往荊門、潛江、宜昌、監利。
1998年,經過多方考察論證,試將我鎮納入省級經濟開發區,主要是支持岩石產業的開發,後因多種原因擱淺,但我鎮岩石產業的發展規模卻不斷擴大,成為我鎮的一項支柱產業。我們擬興建佔地300畝的岩石產業小區,小區規模為“匚”型,集岩石開採、加工、石雕工藝等於一體,總投資規模2800萬元。我們正在積極爭取立項。歡迎各界人士投資興業。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