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塌陷構造

鎖定
塌陷構造(collapse structure)是由於移去支撐而在重力作用下發生塌滑或塌陷形成的構造。如鹽溶塌陷、落水洞塌陷重力塌陷構造等。
中文名
塌陷構造
外文名
collapse structure
類    型
地理現象
原    因
移去支撐而在重力作用下發生
學    科
構造地質學
常見類型
鹽溶塌陷、落水洞塌陷

塌陷構造特點

塌陷構造在平面上通常呈對稱的圈環狀或條帶狀分佈,從裏向外一般由中央凹陷帶、逆斷層帶、側緣斜坡帶以及周邊正斷層帶組成。塌陷構造在剖面上呈上寬下窄的漏斗狀,其中所有的斷層都呈上緩下陡的凸弧形,周邊正斷層與其內側的逆斷層在深部合併、向下延伸、並消失於岩漿房與圍巖的接觸帶內。塌陷內拉伸正斷層與壓縮逆斷層或褶皺的共生及其分佈方式、斷層面上緩下陡的凸弧形幾何形態等是釐定該構造的重要標誌。 [1] 

塌陷構造地質成因

重力塌陷構造 重力塌陷構造
大型褶皺經剝蝕後出露於地表的背斜頂部或兩翼,地層因重力逆斷層作用沿軟弱層或滑面向下滑動,在向斜部分形成橫卧褶曲和滑動斷層等。可分為鑲邊褶皺、垂幕構造、翻轉構造。 [1] 
在區域擠壓作用下形成的背斜構造,由於後期構造演化擠壓應力不發育或者轉變為拉伸應力時,也可能會形成塌陷背斜構造。
馬蹄形火山口塌陷構造由若干半環狀斷裂、岩脈組成,並伴有一些張及扭張性斷裂。其構造特徵近似於邊坡塌陷,兩者有成因上的類似性。 [2] 

塌陷構造研究意義

金礦牀形成的火山塌陷模式如下:
(1)岩漿的存在,它是金屬元素供給源或熱水循環系統的熱源,即火山、深成活動;
(2)形成礦化熱水的上升通道、雨水滲透通道和礦牀產出空間,即因塌陷運動形成十分發育的斷裂系統;
(3)形成有利於熱水循環系統的地形,即形成隆起地形或破火山口湖。
礦脈系統的形成,一方面是其以前的地質構造作用的結果,同時,其發展亦經歷了若干地質歷史階段。因此,在預測隱伏礦牀等未知礦脈斷裂系統時,追溯該地區構造發展史是必不可少的。另外,塌陷活動造成的斷裂系統,由於塌陷構造形成機制不同,其分佈狀況亦不相同,這一點用模型實驗也得到證實。因此,在對伴隨塌陷構造所形成的未知礦脈系統的預測中,到野外去驗證塌陷構造形成機制是很重要的。 [2] 
參考資料
  • 1.    朱志澄,曾佐勳,樊光明.構造地質學: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8
  • 2.    劉濟民. 火山塌陷構造作為金礦牀賦存環境的重要意義[J]. 國外鈾金地質,1996,(04):327-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