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場所精神

鎖定
《場所精神》是2010年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挪)諾伯舒茲。
中文名
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
作    者
(挪)諾伯舒茲 [1] 
類    別
哲學
譯    者
施植明
出版社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0年7月
定    價
68 元
開    本
16 開
ISBN
978-7-5609-6079-1

目錄

場所精神簡介

著名挪威城市建築學家諾伯舒茲(Christian Norberg-Schulz)曾在1979年,提出了“場所精神”(GENIUS LOCI)的概念。在他的《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這本書中,諾伯舒茲提到早在古羅馬時代便有“場所精神”這麼一個説法。古羅馬人認為,所有獨立的本體,包括人與場所,都有其“守護神靈”陪伴其一生,同時也決定其特性和本質。
“場所”這個字在英文的直譯是PLACE,其含義在狹義上的解釋是“基地”,也就是英文的SITE。在廣義的解釋可謂“土地”或“脈絡”,也就是英文中的LAND或CONTEXT。談建築,要從“場所”談起,“場所”在某種意義上,是一個人記憶的一種物體化和空間化。也就是城市學家所謂的“SENSEOFPLACE”,或可解釋為“對一個地方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場所精神》是作者(挪)諾伯舒茲在理論性方面的著作,是《建築中的意圖》《存在·空間·建築》的一本續集。同時也和作者在歷史研究方面的著作《西方建築的意義》有關。它們共同的觀點為:建築是賦予人一個“存在的立足點”的方式。因此主要目的在於探究建築精神上的涵意而非實用上的層面,儘管這二者之間有密切的關聯。該書也強調“環境對人的影響,意味着建築的目的超越了早期機能主義所給予的定義”。因此對知覺和象徵性加以透徹的探討,同時強調人不能僅由科學的理解獲得一個立足點。人需要象徵性的東西,也就是“表達生活情境”的藝術作品。本書仍主張藝術作品的概念系生活情境的“具現”。人的基本需求在於體驗其生活情境是富有意義的,藝術作品的目的則在於“保存”並傳達意義。本書仍將繼續探討對自然的具體理解。存在空間的觀念在這裏可以分為二個互補的觀點:“空間”和“特性”,配合基本的精神上的功能:“方向感”和“認同感”。空間和特性並不以純粹的哲學方法處理,而是直接落實到建築上。

場所精神作者簡介

諾伯舒茲 Christian Norberg-Schulz
1926年生於挪威奧斯陸,1949年獲得瑞士蘇黎士理工學院(ETH)建築文憑,1952-1953年在哈佛大學
以及1956-1958年在羅馬繼續研習。1978年榮獲德國漢諾威技術大學榮譽博士學位。2000年4月辭世。
曾在世界各地任教:德國Ulm造型學院(1957,1969)、挪威奧斯陸大學(1958-1960)、挪威Trondheim技術大學(1964),美國耶魯大學(1965)、英國劍橋大學(1966,1968,1969)、英國利物浦大學(1966)、奧地利Graz技術大學(1966)、美國麻省理工學院(1973,1974)、美國達拉斯大學(1978)、並於1976-1977年擔任挪威奧斯陸大學建築學院院長。除了教職以外,亦經常到世界各地演講,併為Byggekunst,Werk,Controspazio,Lotus,AAQ 等著名的建築雜誌撰文。

場所精神目錄

Ⅰ、場所?
Ⅱ、自然場所
Ⅲ、人為場所
Ⅳ、布拉格
Ⅴ、喀土木
Ⅵ、羅馬
Ⅶ、場所
Ⅷ、今日的場所
註釋
圖片引用來源
譯名對照
譯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