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0有用+1
0

报怨

[bào yuàn]
汉语词语
` 报怨是汉语词汇,拼音为bào yuàn,包含“报复仇怨”与“抱怨、埋怨”双重含义 [1] [4]。该词既可指对仇恨采取行动回应,如《论语·宪问》“以直报怨”主张公正报复;也可表示单纯的情绪表达,如《红楼梦》中晴雯的埋怨 [1]
其本义源于先秦典籍,《论语》最早记载“以直报怨”,汉代《过秦论》沿用此义 [4]。宋明时期衍生出日常埋怨之意,如《警世通言》中“以直报怨”的道德实践。清代至现代文学作品仍保留双重用法,既见于“以德报怨”等典故,也用于口语化情绪表达。
该词的报复性语义常体现于固定搭配,如“报怨雪耻”“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与“抱怨”形成严格区分:前者强调行为反馈,后者仅指言语责备 [5]。其构词由“报”(回应)与“怨”(仇恨)结合,反映汉语复合词的逻辑性特征。 `
中文名
报怨
拼    音
bào yuàn
基本解释
对所怨恨的人作出反应
出    自
过秦论

目录

释义

播报
编辑
1、报复仇怨。3.抱怨;埋怨。

出处

播报
编辑
《论语·宪问》:“或曰:‘驼试茅以德报怨如何,’子曰:‘何汽妹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2]
贾谊过秦论》:“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宋史·奸臣传一·章惇》:“妻张氏甚贤,惇之入相也,张病且死,属之曰:‘君作相,幸勿报怨。’”
明 冯梦龙 《警世通言▪苏知县罗衫再合》:“又将白金百两,送与庵中老尼,另封白银十两,付与老尼启建道场,超度苏二爷朱婆及苏胜夫妇亡灵,这叫做‘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冯梦龙姜订设 清 蔡元放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五回:“阖闾始悟。乃封孙武为上将军,号为军师,责成以伐楚之事, 吾闻王僚之弟掩余在徐,烛庸在钟吾,二人俱怀报怨之心。”
田兰芳《明河南参政石■袁公(袁可立子)墓志铭》:“然旋退复进,抱怨之师誓逞其志而后已。”
《清史稿·万传》:“ 清佳砮子布寨、杨吉砮纳林布禄乘隙图抱怨。”
明 照删陵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回:此时俱甚报怨他,又鄙贱嫌恶他。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回:“ 行者道:‘这个恋家鬼,你离了家几日,就生报怨。’”
清 曹雪芹《红楼梦》堡习第二六回:“那晴雯正把气移在宝钗身上,偷着在院内报怨说:‘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叫我们三更半夜的不得睡觉。’”
巴波 婶套订《康藏乎战高原上的驾驶员--路超》和担和永:“ 路超只好停下车来了解情况,那辆车上的驾驶员正坐在那里抱怨。”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