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怨是汉语词汇,拼音为bào yuàn,包含“报复仇怨”与“抱怨、埋怨”双重含义 [1] [4]。该词既可指对仇恨采取行动回应,如《论语·宪问》“以直报怨”主张公正报复;也可表示单纯的情绪表达,如《红楼梦》中晴雯的埋怨 [1]。
其本义源于先秦典籍,《论语》最早记载“以直报怨”,汉代《过秦论》沿用此义 [4]。宋明时期衍生出日常埋怨之意,如《警世通言》中“以直报怨”的道德实践。清代至现代文学作品仍保留双重用法,既见于“以德报怨”等典故,也用于口语化情绪表达。
该词的报复性语义常体现于固定搭配,如“报怨雪耻”“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与“抱怨”形成严格区分:前者强调行为反馈,后者仅指言语责备 [5]。其构词由“报”(回应)与“怨”(仇恨)结合,反映汉语复合词的逻辑性特征。
`
释义
播报编辑
1、报复仇怨。3.抱怨;埋怨。
出处
播报编辑
《论语·宪问》:“或曰:‘驼试茅以德报怨如何,’子曰:‘何汽妹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2]
《宋史·奸臣传一·章惇》:“妻张氏甚贤,惇之入相也,张病且死,属之曰:‘君作相,幸勿报怨。’”
清 曹雪芹《红楼梦》堡习第二六回:“那晴雯正把气移在宝钗身上,偷着在院内报怨说:‘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叫我们三更半夜的不得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