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報國寺

(四川省樂至縣金龜山寺廟)

鎖定
樂至報國寺位於四川省樂至縣城東北二十公里龍門鄉之金龜山,佔地三萬多平方米。據《樂至縣誌》記載,報國寺始建於隋開皇二年(公元582年),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曆史。歷盡滄桑,幾度興廢;如今值國運昌盛,佛教興隆,歷兩代住持之艱辛締造,廣大信眾之盡心護持,終使蜀中現存不多的千年古剎歷劫重光。“報國”二字作為寺廟名稱在叢林中有多少,沒有進行過考證。在川內還有峨眉山下的“報國寺”,因此,特別將樂至縣境內的報國寺加上“樂至”二字,以示區別。 “報國”作為樂至報國寺的寺名,一是因為佛教的宗旨是“莊嚴國土,利樂有情”,佛教提倡報國家恩,報眾生恩。二是據樂至縣誌記載,很久以前這裏是一片墳地,一位皇姑曾埋葬於此。 [1] 
中文名
報國寺
地理位置
四川省樂至縣城東北二十公里龍門鄉之金龜山
開放時間
全年:週一至週日 08:00-16:30
寺廟介紹
報國寺四圍青山環抱,背山臨水,環境清幽,林木葱鬱,怪石嶙峋;千年古樹,唐季殘碑,宋明石棺;將殿、堂、池、橋、亭、洞及摩崖造像融為一體,拾級攬勝,高低錯落,迂迴曲折,蔚為奇觀。報國寺佈局雅緻,建有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地藏殿、祖師殿等五重殿堂。主要供奉有彌勒佛、四大天王、韋陀菩薩、釋迦牟尼佛、藥師佛、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十八羅漢等諸佛菩薩像及思摩、本空、離欲等祖師像近六十尊,造像生動莊嚴。其中,有從緬甸迎回大小玉佛二十三尊,其中接引佛高達四米,重十餘噸,實為珍稀文物。目前,在國內寺院中,擁有緬玉佛像數量之多,佛像之大,尚屬罕見。
報國寺是個專弘專修淨土宗的清靜道場,被譽為“蜀中淨土”。報國寺原名王董龕報國院,是千年古剎,又是國家AA級旅遊點。位於縣城北18公里的龍門鄉報國寺村金龜山上,距龍門鄉1.5公里。佔地40000平方米,建築面積5623平方米,綠化率80%。歷年均被評為園林式單位。柏油公路直達寺廟山門。林木葱鬱,怪石嶙峋,蔚為奇觀。
清代版《四川通志》載:“寺始建於隋開皇九年(589)。”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重修。清道光中期(1830—1840),復加裝飾。民國10年(1921)後,僧侶或沒或散,寺為地方佔用。民國21年(1932),禪師離欲來寺卓錫,募捐修葺,新建藏經樓,修復觀音殿、丈室、樓廊及寮房等20餘間,花園一所。遠近朝山者眾,香火旺盛。20世紀30年代中期,寺廟規模初具,住持離欲又飛錫他去。
共和國成立後,報國寺原有僧侶離走他鄉。1951年離欲禪師重返寺內,守寺護林,自耕自食,嚴謹苦行。“土地改革”中,千佛崖石刻有局部損壞。1952年,千佛崖被國務院列入《全國文物簡目》,四川省列入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縣人民政府頒佈佈告保護。1955年,寺作為村小學校地。1962年,寺又作為大隊保管室,不慎遭受火災,燒燬房屋400平方米。“文化大革命”中,寺被作為“四舊”,遭到破壞,鐘聲絕響,香火斷滅,菩薩像、廟宇、僧人均受劫難。1978年黨中央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縣人民政府落實宗教政策,僧人離欲護法三寶,重輝古剎,依靠四眾弟子,踴躍捐資,幾番周折,苦心經營,終於使報國禪寺古剎重光。1984年3月,內江地區行政公署批准報國寺為佛教活動場所,對外開放。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