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堤上行三首

鎖定
《堤上行三首》是唐代劉禹錫組詩作品。《堤上行三首》選取了日暮爭渡、月夜對歌、酒家迎客這三個場面,描繪了江中商船來往不絕、江邊居民安居樂業的興旺景象,表達了詩人對這一派興旺景象的讚美之情。在這三首詩中,詩人沒用一字來直接表達對自己所描寫的景象的讚歎,但是卻讓人感覺出這三首詩字字都是對這種興旺景象的禮讚。 [1] 
作品名稱
堤上行三首
作    者
劉禹錫
創作年代
中唐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七言絕句

堤上行三首作品原文

堤上行三首
其一
酒旗相望大堤頭,堤下連檣(1)堤上樓。
日暮行人爭渡急,槳聲幽軋(2)滿中流(3)
其二
江南江北望煙波(4),入夜行人相應歌。
桃葉(5)傳情竹枝怨(6),水流無限月明(7)多。
其三
長堤繚繞水徘徊,酒舍旗亭次第(8)開。
日晚出簾招估客,軻峨(9)大艑落帆來。 [2] 

堤上行三首註釋譯文

堤上行三首字詞註釋

  1. 檣:原指帆船上掛風帆的桅杆,引申為船。
  2. 幽軋(yà):划槳聲。
  3. 中流:在水流之中。
  4. 煙波:煙霧蒼茫的水面。
  5. 桃葉:樂府歌曲名。《樂府詩集》第四十五卷引《古今樂錄》説:“桃葉歌者,晉王子敬之所作也。桃葉,子敬妾名,緣於篤愛,所以歌之。”(《桃葉歌》,是晉朝王子敬所作的。桃葉是王子敬的妾的名字,因為愛情深厚,所以才歌唱她。)《樂府詩集》載《桃葉歌辭》四首,沒有作者姓名,屬於吳聲歌曲,應該是江南民歌。這裏借指民間流行的表達愛情的歌。
  6. 竹枝怨:《竹枝詞》訴説哀怨。竹枝詞是一種詩體,是由古代巴蜀間的民歌演變過來的,劉禹錫把民歌變成了文人的詩體。這些民歌中有一些情歌,但多表達怨苦之情。夔州一帶,是竹枝詞的故鄉。
  7. 月明:月亮光。
  8. 次第:順序。一個挨一個地。
  9. 軻峨:高大的樣子。 [3] 

堤上行三首白話譯文

堤上行三首
其一
酒旗相望着在大堤的上頭,堤下船連船,堤上樓挨樓。
天色將晚,行人急忙爭渡,槳聲幽軋軋,船兒滿中流。
其二
江南江北同望波浪江煙,入夜行人還對歌在江邊。
《桃葉歌》表達了愛情,《竹枝詞》訴説着哀愁,水流和月光無窮無盡喲,恰似歌聲中的情感綿綿。
其三
長堤彎彎曲曲,堤內水徘徊,酒舍旗亭一家挨一家地排開。
傍晚時挑出杏簾兒招徠顧客,高高的大船落帆靠岸停下來。 [4] 

堤上行三首創作背景

《堤上行三首》大約寫於劉禹錫任夔州刺史到和州刺史時,即公元822年(長慶二年)到公元824年(長慶四年)。唐代的大堤是商旅薈萃之地,所以多聲伎歌酒之娛、南來北往之人,是十分繁華熱鬧的地方。每到一地,學習當地的民歌,融入自己的詩歌創作,或者描寫當地的風土人情,是劉禹錫的一大優勢。這一類的詩歌在他的詩歌創作中佔據很大的比例。這首詩描寫了傍晚時分,大堤上常見的景象,選取極為普通的鏡頭,描寫世俗生活的場景,語言質樸天然,不假修飾,而富有人情味,讀來令人感到強烈的生活氣息。所描寫的事物如酒旗、檣櫓、行人、槳聲等,都是常見的生活物象。人們的活動也似乎是未加修飾的大堤生活中一個畫面。但是詩人就是能夠把這樣普通的事物譜寫成詩歌。這種取自生活、提煉生活的作詩態度使得劉禹錫詩歌呈現出與眾不同的風貌。 [5]  [6] 

堤上行三首作品鑑賞

堤上行三首文學賞析

這是三幅江邊居民生活的速寫。
第一首:日暮爭渡
堤頭酒旗相望,堤下船隻密集,檣櫓相連。“酒旗相望”寫出了酒家之多,説明此地貿易往來頻繁,可以想見這個江邊碼頭是個人煙稠密、顧客雲集的熱鬧所在;一面面酒旗在寬闊的大堤上迎風招展,給人一種強烈的感染力,富有世俗人情的生活氣息。“堤下連檣堤上樓”寓有心於無心中,意象樸素,語言樸素,不見一點雕琢痕跡,大堤上亂中有序、一派生機的景象一下子呈現在眼前。前兩句詩為讀者展示了江南水鄉風俗畫的完整背景,這樣寫是為“日暮行人爭渡急”張本的。
三、四兩句,描摹近景,增強了畫面感,畫出了一幅生動逼真的江邊晚渡圖。“日暮行人爭渡急”先點明時間,然後“爭”“急”二字把江邊居民忙於渡江的神情和急切的心理以簡練的語言傳達出來。詩人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揣度他人之心,卻並沒有直接刻畫人心,而是在看似無心的客觀景物描寫中流露出來。“槳聲幽軋滿中流”一句狀寫景色,摹擬聲音,不寫人聲的嘈雜,只用象聲詞“幽軋”兩字,來突出槳聲,寫出了船隻往來穿梭和船工的緊張勞作,把“爭渡急”寫足,意境與詩味俱佳,使人如有身臨其境之感。
詩人很善於捕捉生活形象:酒旗、樓台、檣櫓、爭渡的人羣、幽軋的槳聲,動靜相映,畫面靈動,將詩情與畫意揉在了一起,把詩當作有聲畫來描繪。但無論是畫面還是其中情思,都突破了傳統的景物描寫窠臼,立意新穎、手法嫺熟、筆調清麗自然,流淌出世俗人情的詩化美。
第二首:月夜對歌
重在描寫長江兩岸的風俗人情,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開頭二句先將月夜對歌總寫一筆:月照寒江,夜色中隔江相望,煙波渺茫。“煙波”二字,把迷濛的夜色和入夜時的江景寫得非常美。在靜態的景色描繪之後,繼而寫出兩岸長堤之上,行人絡繹不絕,歌聲此伏彼起,相和相應,打破了靜夜的沉寂。這個場面是宏大的,氣勢是磅礴的。
他們唱的是什麼歌,詩人用第三句作了概括:“《桃葉》傳情《竹枝》怨”,都是巴山楚水人民愛唱的民歌。《桃葉歌》傾吐愛情,《竹枝詞》訴説哀怨,可以想見,這歌聲對遭貶謫、受打擊的詩人來説,自然會惹動自身的“情”與“怨”的,這也是“含思宛轉”之處。詩的結句高妙,極有意境。“水流無限月明多”是寫眼前所見之景:流水和月光無窮無盡,契合江邊和夜色。同時也是比喻,以流水和月光的無限來比喻歌中“情”與“怨”的無限,把歌唱者的感情形象化。這句詩是以視覺來寫聽覺的,流水與月光,既含流動之勢,又具明麗之色,這是用眼可以看到的,是視覺的感受;但是優美、動人的歌曲也能給人靈動、流麗的藝術感受,兩者(指視覺與聽覺)能引起“通感”。這種描寫創造了優美的藝術境界,產生了良好的美學效果。整首詩寫景與抒情水乳交融,感情深沉真摯,景色優美動人。
第三首:酒家迎客
長堤繚繞,江水徘徊,堤上酒家,依次排開。餘暉脈脈,杏簾飄飄,估客大船,落帆而來。這首詩絕棄雕飾,純用白描,把碼頭的勃勃生機和船隻的頻繁來往,描繪得真實、生動、自然。
總而言之,這三首詩,形象鮮明,音調和諧,清新雋永,寫景如畫;有濃厚的鄉土味和濃郁的生活氣息,是劉禹錫學習民歌所取得的成果。 [1]  [5]  [6] 

堤上行三首名家點評

俞陛雲:賦其景並狀其聲,較“野渡無人舟自橫”句,喧寂迥殊矣。(《詩境淺説·續編》) [6] 

堤上行三首作者簡介

劉禹錫畫像 劉禹錫畫像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今河南洛陽)人。貞元九年(793年)與柳宗元同榜中進士。又登博學宏詞科。十一年,又中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書。入仕以後,積極參加政治運動。貞元二十一年一月,唐德宗薨,順宗即位,八月改元永貞,即起用王叔文等人進行改革,史稱“永貞革新”。劉禹錫與王叔文、王伾、柳宗元等為革新的核心人物。半年之後,改革失敗,順宗被迫退位,憲宗即位,劉禹錫與柳宗元等八人被貶為邊遠州府的司馬,史稱“八司馬”。劉禹錫被貶為連州(今廣東連縣)刺史,途中再貶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馬,而後先後在連州、夔州、和州等地任刺史。自唐文宗大和元年(827年),任東都尚書省主客郎中,又先後出任蘇州汝州同州刺史。開成元年(836年)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故世稱“劉賓客”。武宗會昌元年(841年),檢校禮部尚書,次年病逝於洛陽。劉禹錫一生宦跡漂泊,所到之處,關心民瘼疾苦,寫出了許多反映現實的詩作。他的詩歌創作與白居易齊名,並稱“劉白”。白居易對其推崇備至,稱之為“詩豪”。所著詩文見收於《劉夢得文集》中。 [7] 
參考資料
  • 1.    高志忠.劉禹錫詩詞譯釋: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2:172-173
  • 2.    (唐)劉禹錫撰;《劉禹錫集》整理組點校.劉禹錫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341-342
  • 3.    高志忠.劉禹錫詩詞譯釋: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2:170-171
  • 4.    高志忠.劉禹錫詩詞譯釋: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2:171-172
  • 5.    《唐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832-833頁
  • 6.    楊旭輝主編;蘇州大學《唐詩鑑賞大辭典》編寫組編.唐詩鑑賞大辭典:彩色版.北京:中華書局,2011:906-907
  • 7.    楊旭輝主編;蘇州大學《唐詩鑑賞大辭典》編寫組編.唐詩鑑賞大辭典:彩色版.北京:中華書局,2011:894-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