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堆窮

鎖定
堆窮亦稱“娘窮”,藏語音譯,意為“小户”或“小煙火户”。民主改革前,西藏、四川西部藏族及部分門巴族地區封建農奴制度下的農奴等級之一。人口約佔農奴總數一半,與差巴一起構成農奴等級主體。其等級地位比差巴還要低。大多來源於差巴下降和外地逃亡的依附農民。人身依附於領主,有的在經濟上又依附於某一頭人或大差巴。以承擔農奴主及其代理人自營地耕作勞役和其他各種雜役為條件,領取少量份地、耕食地,並輔以幫工、手工業勞動來維持生活。 [1] 
中文名
堆窮
意    義
西藏農奴階級的一個組成部分
解    釋
小户
地    位
低於差巴户

目錄

堆窮基本介紹

“堆窮”是西藏農奴階級的一個組成部分。“堆窮”(意為小户),是低於差巴户的階層,其中一部分是由破產的差巴轉變而來,一部分是由差巴户分家或失去“份地”而逃出來的。堆窮一般多則十幾克地,少則二三克,又因家境貧窮,其中相當多的人家與其説以種地為主,倒不如是以出賣勞動力為主,所以大多沒有耕畜和農具。 [2]  堆窮主要靠打短工或租種大差巴户多餘的份地生活,他們也向大差巴户支應勞役或繳納地租。他們的人身仍然依附該莊園的農奴主。有一部分“堆窮”從事手工業或出賣勞力;有的無地可耕,四處流浪,或以賣藝為生,或從事打獵為生;有的流落小鎮,從事打工;有的成為遊民或乞丐。

堆窮達略

年過百歲的達略,現在是西藏山南地區乃東縣昌珠鎮克松村裏年齡最長的老人。她在民改前經歷的苦難最漫長、最深重,日前,我們來到克松村,聽她回憶那段沾滿血淚的往事。
“我要飯的時候,恨不得馬上死了。”達略説這話的時候,有些乾枯的雙眼流下的分明是熱淚。
1959年以前,克松村的主人是農奴主索康·旺青格勒,那時的克松村實際上就是他的莊園。當時村裏70户人家有42户是索康家的農奴,18户靠租種他家的土地為生,另有9户為以手工藝為生的人家。村裏約有耕地100公頃,其中三分之二屬於索康家。達略就是那一户既沒有土地、又沒有手藝的人家,只有靠討飯度日。
“我們家曾有一個鄰居,男主人與我們沾一點親,是我的一個遠叔,女主人在貴族家裏頭做朗生,朗生的生活實在過不下去,她就跑出去了。女的跑出去以後,就把男的抓過來,用棍子打,用鞭子抽,最後就動彈不了,甚至都開始流血了。”達略説。
1959年平叛時,中國人民解放軍來到了克松村。達略還記得,解放軍來了以後,對百姓很和氣。於是,達略就高興地把跑到附近的村裏人都叫了回來,説解放軍不但不殺人,不放火,村民自己的房子自己還可以住,於是村民們就回來了。
在跑出去的村民回到村裏後,解放軍和工作組在莊園裏給村民開了會,並告訴他們,從今天開始,你們再也不用種莊園主的土地了,可以自己擁有土地,也擁有自己的人身自由。”
隨後,農奴主索康家的土地全部被沒收,解放軍和工作組——這些被當地人稱作“新漢人”的人,視農奴家裏有多少勞動力,給每户人家分了大小不等的土地。當時,達略家雖然人少也分到了5畝土地。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