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1144型巡洋艦

鎖定
1144型巡洋艦(俄文:Крейсера проекта 1144,英文:Project 1144 Orlan,北約代號:Kirov-class battlecruiser,譯文:基洛夫級巡洋艦,蘇聯綽號:Орлан,譯文:“海鷹”或“海雕”),是前蘇聯/俄羅斯海軍的一型大型核動力導彈巡洋艦。
1144型巡洋艦由於建設週期長,且經歷了前蘇聯解體,在前蘇聯/俄羅斯海軍內部的研製計劃中被細劃分為1144.1工程1144.2工程,因而相應的艦艇又被一些學者區別稱為1144型巡洋艦1144.2型巡洋艦
1144型巡洋艦是世界上建造的最大的巡洋艦,艦滿載排水量超過2.5萬噸,僅次於航空母艦,艦上裝載超過400枚導彈,因此有“武庫艦”的稱號,是世界上僅有的排水量超過兩萬噸及使用核動力的現役巡洋艦。因其強大的火力以及巨大的噸位,又被西方軍事家劃分為戰列巡洋艦Kirov Class Battle Cruiser)。
中文名
基洛夫級巡洋艦
外文名
Kirov Class Battlecruiser
前    型
1134B型巡洋艦/卡拉級巡洋艦
後    型
艦    類
巡洋艦
艦    種
核動力攻擊型導彈巡洋艦
艦    級
基洛夫級/1144型(北約/本國)
其它名稱
基洛夫/海鷹/海雕級戰鬥巡洋艦
國    家
蘇聯/俄羅斯 [1] 

1144型巡洋艦發展沿革

1144型巡洋艦研製背景

基洛夫級巡洋艦是前蘇聯海軍與美海軍爭奪海洋進行軍備競賽的產物,是前蘇聯海軍為實現從近海走向遠洋、從防禦走向進攻、與美海軍爭霸海洋的海軍戰略而制訂的海軍發展規劃的組成部分之一,以用來彌補與美海軍競爭中的實力不足。
彼得大帝號 彼得大帝號
20世紀60年代後,先後發生了兩件影響蘇聯紅海軍建設的大事:古巴導彈危機和赫魯曉夫的下台。前者使蘇聯高層認識到沒有一支可以在重要海域遂行任務並保持威懾的水面艦艇與潛艇兼備的強大的艦隊,蘇聯是無法自如的展示它的國家意志並對其他國家施加影響的。後者則為紅海軍的建設重開綠燈,大型水面艦艇建造計劃自此重獲新生,開始朝遠洋型海軍迅速發展,裝備建設轉向大型水面艦艇和核潛艇並重的發展戰略。蘇聯海軍獲得了一個新的發展契機。 [2] 
1961年時任海軍總司令的戈爾什科夫當選中央委員,很快大力發展大海軍的計劃受到當時蘇聯軍政要員的支持。蘇聯開始決定營建自己的航空母艦艦隊,以及戰鬥力強大的編隊中心艦艇。1962年,蘇聯開始了新巡洋艦的設計工作。該項目由當時阿爾瑪茲艦艇設計局首席設計師庫賓斯基掛帥。
現役的基洛夫級彼得大帝號 現役的基洛夫級彼得大帝號
1968年設計工作開始,代號“1144.1工程”。最初方案為8000噸,但勃列日涅夫等蘇聯當時領導層似乎更喜歡“大傢伙”。由於大環境有利於大力發展海軍,蘇聯藍水海軍創始人戈爾什科夫決心堅定,紅海軍高層又在部長會議上左右活動得力,加上抬出當年俄國沙皇彼得一世的野心作為佐證,因此該級艦的設計的噸位為8000噸,裝備6-8枚射程達150公里的導彈,但這與當時正在建造的克列斯塔II級巡洋艦相差無機,而且還有正在研製的噸位更大,採用燃氣輪機的卡拉級,這樣的規格即無法按照既定設想裝下核反應堆,也無法通過對“大傢伙”有特殊癖好的高層審核,於是方案几經修改,最後滿載排水量提高到15000噸再到20000噸,最後定格在24300噸。
1970年,蘇聯海軍建設1144.1工程設計方案獲得正式通過。 [2] 

1144型巡洋艦建造沿革

1144.1工程
1973年6月份,位於波羅的海的蘇聯SY-189海軍造船廠開始切割第一塊鋼板。
1974年3月26日,1144.1工程正式動工。
1977年12月27日,艦體完工下水。
1980年12月30日,基洛夫號在波羅的海海試之後前往蘇聯北方艦隊正式服役。基洛夫號是1144工程、1144.1工程的首艦,也是1144.1工程工程的僅有一艘艦艇。
1144.2工程
1978年7月27日,1144.2工程正式動工。
1981年5月23日,艦體完工下水。
1984年10月31日,1144.2工程建造完成了1144.2型的首艦,伏龍芝是本級艦的二號艦、本工程的一號艦。
1983年3月21日,加里寧號動工。1981年5月26日下水,1984年10月31日建成。
1986年3月11日,尤里·安德羅波夫號號動工。1989年4月29日下水。1988年12月30日建成。
1988年12月31日,庫茲涅佐夫號入編,未動工。1990年10月4日取消建造。 [3] 
1992年5月27日,俄羅斯海軍對現役的四艘基洛夫級巡洋艦進行了改名。分別為:
基洛夫號巡洋艦,更名為烏沙科夫海軍上將號巡洋艦
伏龍芝號巡洋艦,更名為拉扎列夫海軍上將號巡洋艦
加里寧號巡洋艦,更名為納希莫夫海軍上將號巡洋艦
尤里·安德羅波夫號巡洋艦,更名為彼得大帝號巡洋艦

1144型巡洋艦技術特點

1144型巡洋艦設計特點

基洛夫級艦橋及上層建築
基洛夫級艦橋及上層建築(10張)
在基洛夫時代之前,蘇聯軍艦幾乎沒有考慮過隱身性能,無一例外的甲板堆滿了各種雜物。但是到了基洛夫的時代,雖然也有為數眾多的天線,但是電子天線基本上被集成到了中間的主桅杆上,整體外形為內傾斜構造;和凌亂的蘇聯其他艦船相比,基洛夫級的前後甲板相當光滑。上層建築主要佈置在中後部分為兩部分,在其上佈置了大量電子設備;艦體前部主要是導彈發射區,也是全艦主要的火力投射區,有各型垂直髮射裝置;上層建築後方為一門主炮以及直升機起降及維護區。高大的桅杆和煙囱一體式建築位於艦中部,裝有“頂對”3座標對空搜索雷達天線; 傾斜上翹的艦首和具有坡度的艦橋,上層建築後方有切入式甲板; 第二座桅杆和上層甲板建築位於主桅後方,裝有“頂板”對空/對海搜索雷達和“頂罩”火控雷達天線;130毫米/70艦炮安裝位置緊靠飛行甲板前方;CADS-N-1防空導彈/艦炮合一系統及“熱閃”/“熱點”火控雷達/光電指示裝置位於SS-N-19導彈發射裝置兩側的上升平台上;其餘4座位於上層建築後方。 [4] 
另外從舷窗佈置來看,居住艙比較偏近中間,提高了居住的舒適性。全艦大約有1600個船艙。其中140個單人或雙人間的軍官和士官住艙,30個軍士和水兵住艙(每間可供6-30人居住)。全艦有220個門廊,49條走廊,總長度近20公里。艦上設有15間淋浴室,兩間浴室,一間桑拿浴室,以及一座小型游泳池,另外還設有圖書室和健身娛樂中心,雙層的醫療中心,包括門診部,藥房,X光室,手術室,看護隔離病房和牙科診所。 [6] 

1144型巡洋艦動力系統

基洛夫級巡洋艦採用了核能與蒸汽輪機混合式動力系統(CONAS),安裝了2座核反應堆和2台蒸汽輪機,亦即使用平行運作的核動力裝置以及蒸汽動力裝置來驅動兩副四葉螺旋槳,蒸汽輪機可以在核反應堆無法工作的時候獨立出來工作以保證戰艦不至於在萬一情況出現的時候失去動力而喪失機動性。蒸汽輪機是在高速行進時向渦輪追加飽和蒸氣之用,增加軸馬力使航速達到32節以上。當在使用鍋爐輔助操作時,船速為14節。另外,反應堆出現故障時亦可以作為備份動力。主要設備佈置在三個艙室:一室都裝有兩個核反應堆,另兩個室分別為渦輪裝置和蒸汽鍋爐。 [5] 

1144型巡洋艦武器裝備

1144.2三號艦 彼得大帝號主要裝備示意圖 1144.2三號艦 彼得大帝號主要裝備示意圖
一、防空系統
防空系統由三道防線組成,主要由防空導彈和近防系統組成,有着完整的遠、中、近三層防空體系,對來襲目標展開層層打擊。在俄羅斯海軍航母編隊中,只有基洛夫級的MP-800預警雷達能夠探測到500公里遠的空中目標,而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的MP-710型三座標雷達最遠距離僅有300公里。因此,基洛夫級是整個艦隊的防空力量以及空襲預警中堅,幾乎承擔着整個艦隊的防空重任。
遠程防空:
S-300F垂直髮射系統 S-300F垂直髮射系統
在該級艦的建造過程中,其預期的防空火力為S-300FM遠程防空導彈+3K95近程防空導彈的組合,但在實際使用中,這兩者最後都沒能實現。首先是S-300FM系統(北約編號SA-N-20,俄文名“Rif-M",“裏夫”-M),該系統是30N6E1火控雷達(即墓石相控陣雷達)和48N6E系列艦空導彈的組合,其多目標接戰能力比老的S-300F系統強了一倍,導彈的有效射程也從90千米提升到了150千米,單枚導彈長7~7.5米,直徑45~50釐米,重量1500~1800千克。但是由於S-300FM系統的研發沒有跟上,在蘇聯時期服役的三艘基洛夫級巡洋艦隻是每艦安裝了兩套老式的S-300F“要塞”(SA-N-6“雷鳴”)中程防空導彈系統,即3R41雷達和5V55RM系列導彈的組合。由於蘇聯時代電子工業的落後,S300FM防空導彈系統十分沉重且昂貴,這就導致該系統雖然也是一款相控陣雷達防空系統,但在造價,性能和適裝性上,全部不如美製的宙斯盾系統。到20世紀90年代,俄羅斯一共生產了3套S300FM系統,其中一套被裝上了基洛夫級的四號艦彼得大帝號上,剩下兩套則計劃用於對“拉扎列夫海軍上將”號和“納西莫夫海軍上將”號兩艦進行改裝,但當時的俄羅斯海軍實在無力承受這兩艦的改裝費用,這項改裝只得作罷,彼得大帝號上混搭了S-300F和S-300FM兩套防空系統,而未能裝艦的兩套S-300FM系統最終則被賣到了中國,裝到了115和116艦上。
S-300FM資料(非基洛夫級攝) S-300FM資料(非基洛夫級攝)
S-300F“要塞”(SA-N-6“雷鳴”)中程防空導彈系統,使用12套發射裝置,共備彈96枚。S-300F防空導彈是陸基S-300防空導彈艦載型。可使用9M96E、48H6E和48H6E2等3種導彈。基本型採用的導彈為5V55/48N6,單級固體燃料火箭推力、長度7米,彈徑45釐米、發射重量1,480公斤,射程90公里,最大高度25,000米,最大速度約4-5馬赫。採用冷發射技術,安全距離25米時開啓發動機,此時速率約30到40米/秒。導引方式類似美國標準-2型追蹤制導(TVM)模式,導彈到末段才開始接收導引雷達之導引。戰鬥部為破片殺傷式,有20,000個2克破片。該系統採用圓環形排列導彈的方式,圓環形的一圈導彈在甲板上僅有供一枚導彈發射的開口,一枚導彈發射出去,機構帶動圓環旋轉,將下一枚導彈轉動至發射位置。由於這種轉圈式的導彈發射方法類似左輪手槍的供彈機構,因此西方國家為其起了個“諢名”——“左輪槍”。據西方推測具有一定反彈道導彈能力。
中程防空:
9K330導彈 9K330導彈
1144.2工程,即從第二艘拉扎耶夫海軍上將號開始的三艘,強化了防空性能,裝配套大量各型先進防空導彈,而且在世界上率先採用垂直髮射模式。裝備9M330"刀刃"(SA-N-9)近程防空導彈,在艦體前、後段各設有2座垂直髮射裝置,共備彈128枚,導彈射程45公里,飛行速度2馬赫,戰鬥部重15公斤,採用指令制導和主動雷達制導,採用六聯裝垂直髮射裝置和“十字劍”火控系統。
近程防空:
9K33“黃蜂”-MA型(SA-N-4“壁虎”) 9K33“黃蜂”-MA型(SA-N-4“壁虎”)
9K33“黃蜂”-MA型(SA-N-4“壁虎”)雙聯裝升降式近程艦空導彈,發射裝置採用傳統發射方式,2座雙聯發射裝置裝備在艦體兩側位置,共備彈40枚。導彈射高25-5,000米,射程1.2-10公里。9K33艦空導彈能自主操作,或者綜合進入艦船的戰鬥系統並且從艦載傳感器系統下載目標數據。發射裝置隱藏在一個直徑2.2米的豎井裏,平時看不到,只有在使用的時候,豎井翻板自動打開,發射架靠液壓升降機升起,露出甲板,追蹤目標。
近防系統
AK-630M近防炮 AK-630M近防炮
基洛夫級首艦基洛夫號號和第二艘拉扎耶夫海軍上將號採用了AK-630M型“加特林”近防炮,每分鐘射速達到10000發,前後各安裝四座,共8座,射速較美國的密集陣(每分鐘4500發)有着明顯優勢,具備擊落速度較快的反艦導彈的能力。這種近防炮具有獨立的雷達和跟蹤系統,最大射程為4公里。
CADS-N-1近防系統 CADS-N-1近防系統
基洛夫級後兩艘近防系統用更先進的“卡什坦”彈炮合一系統(又稱CADS-N-1近防系統)來代替AK-630M火炮,共裝備4套。該系統由圖拉儀器儀表設計局(KBP)提供。每套戰鬥部分由2門AK-630K型6管30毫米艦炮和8枚SA-N-11防空導彈組成,安裝在同一基座上,兩者同時迴旋、俯仰,接收同一火控系統的控制信息,反應時間為6.5秒,最大跟蹤距離為8.4公里。甲板使用面積為65平方米,人員配置為5人,主體炮塔重3.8噸,整個系統全重19噸。
兩門6管火炮分別安裝在旋轉式炮塔的兩邊,裝備有雷達和電視探測及跟蹤系統,配用殺傷爆破燃燒彈和曳光殺傷彈,採用無彈鏈供彈方式和電擊發方式,炮口初速為900米/秒,有效射程500米~5公里,對付低飛的反艦導彈時最大射程為4公里,對付輕型水面目標時最大射程為5公里,射速4400發/分~1萬發/分,火炮身管壽命長,可發射4萬發炮彈,備彈24000發。
兩組4聯裝SA-N-11防空導彈發射管分別安裝在火炮上方,隨火炮一起轉動和俯仰。導彈直徑170毫米,長2.633米,重量1.8噸,最大飛行速度900米/秒,有效射程為1.5~8公里,有效射高5~3000米。導彈由杆式殺傷型戰鬥部、兩級火箭發動機等組成,採用雷達與光學制導。在炮塔下面有導彈儲存艙室,最多可存儲32枚導彈,全艦備彈192枚,再裝填時間1.5分鐘。SA-N-11防空導彈對來襲反艦導彈目標的毀傷概率為80%~90%,而兩門6管30毫米火炮對目標的毀傷概率可達50%。系統能夠對抗多種精確制導武器,包括反艦、反雷達導彈、航空炸彈、飛機、小型艦艇。
二、艦炮
AK-130DP多用途雙管艦炮 AK-130DP多用途雙管艦炮
基洛夫級配備一門130毫米AK-130DP多用途雙管艦炮(首艦為2座100毫米單管艦炮),備彈840發。火炮系統主要由一台火控計算機為基礎連同一部多波段雷達、一套電視和光學目標瞄準器;另外,艦炮上安裝一套Kondensor光學瞄準器單元。艦炮連接到雷達控制系統在遙控操作界面能完全自動化,可使用瞄準器單元人工操作。AK-130DP多用途雙管艦炮射程22公里,最射速35發/分鐘,可用於支援防空射擊和對陸攻擊。 [7] 
三、反艦系統
P-700花崗岩(SS-N-19 海難)
P-700花崗岩(SS-N-19 海難)(2張)
SM-233 反艦/反潛導彈垂直髮射裝置基洛夫級的反艦裝備為P-700花崗岩(SS-N-19 海難)反艦導彈系統,20枚SS-N-19導彈安裝在上甲板,呈60°仰角。花崗岩反艦導彈是前蘇聯第三代反艦導彈,採用火箭衝壓發動機推進的大型超聲速反艦導彈,全長10.5米,重量6.98噸,由垂直髮射器發射,最大射程為500-550公里,最高飛行速度1.6馬赫,可裝備500kT當量核戰鬥部或750公斤高爆戰鬥部。採用慣性/指令修正/主動雷達制導,進行超視距攻擊可利用衞星或艦載的Ka-25直升機的數據鏈進行中繼制導。發射之後不用艦艇控制。在多枚“波紋-發射”飽和攻擊模式中,首枚引導導彈依照一條高飛行軌跡率先飛向作戰目標,而其它後繼導彈則靈活的採用低高度飛行軌跡來增加隱蔽性。如果引導導彈被攔截,那其它的導彈自動地擔任引導角色。 [5] 
四、反潛系統
基洛夫級反潛系統主要由艦載反潛武器系統和艦載直升飛機機載反潛武器系統組成。最外層防禦由卡-27“蝸牛”反潛直升機承擔,攜有搜索雷達、吊放式聲納、聲納浮標以及反潛魚雷和深水炸彈,可有效執行攻潛任務。
首艦基洛夫號艦首配置 首艦基洛夫號艦首配置
首艦基洛夫號,配備中遠程反潛火力為的SS-N-14反艦/反潛兩用導彈系統(實質上是一種火箭助飛魚雷),反潛射程55公里、反艦射程35公里,可內裝多款魚雷、核戰鬥部或500千克高爆戰鬥部,基洛夫號垂直髮射安裝在艦艏,共有10枚。
SS-N-15 SS-N-15
後三艘1144.2型,取消了甲板上的SS-N-14,改為裝備SS-N-15反潛導彈系統。與編號為SS-N-14的導彈相比,SS-N-15取消了火箭發動機與反潛魚雷之間的串聯結構設計,而採用火箭助推器直接固定在魚雷後部的方式,以方便用魚雷管進行發射。採用慣性制導系統,最大射程約45公里,由艦艇上的2座5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器來發射,備彈20枚。 [8]  為了減小導彈的總長度,作為戰鬥部的魚雷被做的非常短粗。而且,取消了SS-N-14的反艦能力,減小了導彈總重。該魚雷管還可以發射40型反潛魚雷。
RBU系列火箭深彈發射器
RBU系列火箭深彈發射器(2張)
基洛夫級的反潛火箭,使用1座10管RBU12000和2座6管RBU1000火箭深彈發射器,主要用於自衞,對付本艦前方較遠距離的潛艇和艦體兩側的來襲魚雷。一座設置於艦艏,首艦基洛夫號配備的是12管的RUB6000,射程6000米;後三艘改用10管的RBU12000,射程12000米。另二座在後甲板,射程1000米,備有102枚火箭。 [8] 
五、火控系統
基洛夫級安裝二套命令模塊和六套戰鬥模塊。命令模塊通過火控計算機綜合處理來自各個探測、跟蹤設備的目標信號自主操作,分配威脅數據和指定目標到戰鬥模塊,並能針對每個目標自動選擇最佳交戰模式。戰鬥模塊自動地使用雷達和電視探測系統追蹤目標,計算發射數據而且操作導彈和艦炮同目標交戰。全部系統能同時與六個目標交戰,每套戰鬥模塊對應一個目標。每套戰鬥模塊由跟蹤雷達、光電系統、制導雷達、AK-630火炮、SA-N-11防空導彈、發射裝置和導彈再裝填裝置等設備組成。 [8] 

1144型巡洋艦艦載飛機

Ka-27PL/Ka-25RT直升機機庫
Ka-27PL/Ka-25RT直升機機庫(11張)
基洛夫級龐大的身軀能容納三架Ka-27PL“螺旋”或Ka-25RT“激素”艦載直升飛機,機庫在艦尾甲板下,備有一座升降機。甲板上有一個半埋式機庫,能容納並維修一架直升機。直升飛機裝備用於反潛戰使用的海面搜索雷達,聲納浮標、吊放式聲納和磁性異常探測器。Ka-27能夠配備魚雷、深水炸彈、水雷和火箭。(Ka-27PL是Ka-25RT直升飛機的新型替換型號。 [8] 
卡-25PL 卡-25PL
該機庫頂面和兩扇庫門可由水壓裝置帶動的絞盤來開啓,因此實際上是一個半埋式機庫。機庫內一部旋杆式升降電梯負責卡-25PL日常的進出。機庫及旋杆式升降電梯的工作模式是:為迎接直升機出機庫,庫頂和兩扇庫門先全部打開,然後電梯升降平台將直升機從機庫下層升至與主甲板處幹同一平面,最後由與拖曳聲吶共用的絞盤將直升機連同格柵式着艦裝置一起拖至起降區等待起飛。

1144型巡洋艦艦電系統

雷達
S-300F系統雷達“頂蓋” S-300F系統雷達“頂蓋”
對空警戒雷達:一座"頂板"三座標雷達用於對空搜索,工作於D/F波段。"頂對"三座標雷達一部,用於對空搜索,C/D波段,對大型飛機的探測距離為366千米,對2平方米的目標探測距離為183千米。
對空/對海警戒雷達:“頂舵”或“頂板”三座標雷達1部,D/E波段,用於對空/對海警戒。
導航雷達:“棕櫚葉”雷達三部,I波段,用於導航。
火控雷達:“眼球”火控雷達2部,F波段,用於SS-N-14反潛導彈。“十字劍”SA-N-9艦空導彈火控雷達1部,K波段,用於SA-N-9。“頂罩”艦空導彈火控雷達2部,用於SA-N-6。“活動蓋”(Flap Lid)/“墓碑”(TombStone)SA-N-6火控雷達1部(彼得大帝號),J波段。“突現羣”/"汽槍羣"艦空導彈火控雷達2部,F/H/I波段,用於SA-N-4。“鳶鳴”主炮炮瞄雷達1部,H/I/K波段,用於130mm艦炮。“歪椴樹”30nlm炮炮瞄雷達4部(烏沙科夫號),H/I波段。“熱閃光”CADS-N-1彈炮合一系統火控雷達6部(納希莫夫和彼得大帝號),I/J波段。
飛機控制雷達:“飛屏”(Fly screen)B飛機控制雷達1部,I波段。
空中戰術導航雷達:“圓屋”(Round House)B空中戰術導航雷達2部。
敵我識別雷達:“鹽罐”(Salt Pot)A和B敵我識別器。
聲吶
艦殼聲吶:“馬顎”(Horse Jaw)主動搜索攻擊聲吶,中/低頻。
變深聲吶:“馬尾”(Horse Tail)變深聲吶,主動搜索中頻聲吶,拖曳深度150~200 m。
電子戰
偵察機:4部“酒桶”(Rum Tub),烏沙科夫號;4部“酒瓶”(Wine Flask),其他艦。“半杯”(Half Cup)激光偵察機。鍾系列偵察機:8部撞鐘(Bell Bash)和4部“鍾夾”(Bell Nip)。
干擾火箭:2座雙聯PK-2型150mm箔條幹擾發射器。
干擾機:8部“邊球,烏沙科夫號;8部“足球”,其他艦。
武器控制
“錫人”(Tin Man)光電跟蹤4套,“擊球”(Punch Bowl),C型衞星通信系統2套,“低球”(Low Ball)衞星導航系統4套,“皇冠鍾”(Boll Crown)數據鏈2套,“擊鐘”(Boll Push)數據鏈2套。 [8] 
該級艦因為沒有裝備相控陣雷達,其防空能力稍遜於美國海軍的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而且不具備對陸攻擊能力。但從俄羅斯巡洋艦的作戰使命考慮,全面衡量一下,它的綜合作戰能力並不在其之下。特別是由於俄羅斯航母力量非常薄弱,基洛夫級無疑是其海上編隊的作戰和指揮核心,它的作用是其它艦艇無法替代的。 [9] 

1144型巡洋艦性能數據

性能數據
性能
項目
1144型
1144.2型
排水量
標準
23750噸
24300噸
滿載
25860噸
26396噸
尺寸
艦長
250.1米
艦寬
28.5米
吃水
7.8米
航速續航
設計
31節
續航
14000海里/30節 [10] 
自持力
60天
動力推進
核動力
2座kn-3核反應堆
電力
4座GTZA-653發電機
推進
2個固定螺距螺旋槳
常規動力
2座GT3A-688蒸汽輪機
艇員
設計
759人(120名軍官)
760人(120名軍官)
性能數據參考資料 [11-12] 
武器裝備
職能
武器
數量
備註
艦炮
AK-130雙管130毫米艦炮
1門
-
AK-100單管100毫米艦炮
2門
僅裝備烏沙科夫海軍上將號
AK-192艦炮
1門
僅裝備改造後的納西莫夫海軍上將號
反艦/反潛
URPK-3 Snowstorm “暴風雪”反艦/反潛導彈
NATO:SS-N-14 Silex "石英"
1座雙聯裝
備彈10枚
僅裝備烏沙科夫海軍上將號
RPK-2 Vyuga “暴雪”反艦/反潛導彈
NATO:SS-N-15 Starfish "海星"
2座5聯裝
備彈10枚
-
P-700 Granit “花崗岩”反艦導彈
GRAU:3M45
NATO:SS-N-19 Shipwreck "海難"
20枚
-
P-800 Yakhont“紅寶石”反艦導彈
GRAU:3M55,NATO:SS-N-26
P-1000 Vulkan“火山岩”反艦導彈
GRAU:3M70,NATO:SS-N-33
80枚
僅裝備改造後的納西莫夫海軍上將號
遠程防空
S-300F Fort "要塞"艦空導彈
GRAU:48N6E/V-500R/5V55RM
NATO:SA-N-6 Grumble"雷聲"
96枚
-
48枚
僅裝備彼得大帝號
S-300FM Fort-M "要塞-M"艦空導彈
GRAU:48N6E2
NATO:SA-N-20 Gargoyle"石像鬼"
48枚
僅裝備彼得大帝號
中程防空
3K95 道爾艦空導彈
GRAU:9M330
NATO:SA-N-9 Gauntlet “臂鎧”
128枚
僅裝備彼得大帝號
拉扎耶夫海軍上將號與納西莫夫海軍上將號預留安裝空間
3K96“稜堡”系統
GRAU:9M96E
128枚
僅裝備改裝後的納西莫夫海軍上將號
近程防空
9K33 Osa-MA 黃蜂艦空導彈系統
GRAU:9M33
NATO:SA-N-4 Gecko“壁虎”
2座雙聯裝
備彈40枚
-
近防系統
AK-630M“加特林”近防炮
8座
烏沙科夫海軍上將號
拉扎耶夫海軍上將號
CADS-N-1
6座
改裝前的納西莫夫海軍上將號
彼得大帝號
“鎧甲M”彈炮合一系統
6座
僅裝備改裝後的納西莫夫海軍上將號
武器裝備參考資料 [4]  [11] 
電子設備
類型
數量
備註
MR-800 Flag三座標對空/海搜索雷達
1部
-
MR-750 Fregat-MA三座標對空/海搜索雷達
1部
-
MR-350 Podkat水面搜索雷達
2部
僅裝備烏沙科夫海軍上將號
MGK-355 Polinom聲納
1部
-
MR-212/201 Vaygach-U導航雷達
2部
-
MR-184 Lev-218火控雷達
1部
控制艦炮
MR-123 Vympel火控雷達
4部
控制近防系統
4R-33A火控雷達
1部
控制4K33 Osa-MA,烏沙科夫海軍上將號無
ZR-95火控雷達
2部
控制9M330
K-12-1火控系統
2套
控制9M330
Purga火控系統
-
控制反潛火箭
Tertciya火控系統
-
控制干擾火箭系統
Kantata-M電子戰系統
-
-
PK-2M干擾火箭發射裝置
-
-
Lesorub-44作戰指揮系統
-
-
Korall-BN/Krilstall-BK衞星通信系統
-
-
Tayfun-2綜合通信系統
-
-
電子設備參考資料 [3] 

1144型巡洋艦服役動態

1144型巡洋艦火災事故

烏沙科夫海軍上將號於1973年7月在聖彼得堡波羅的海造船廠下水起造, 1977年12月26日首航,1980年12月30日服役。第一次對外發表於1981年,當時北約觀察家稱為代號BALCOM I(波羅地海戰士I)。1990年在地中海上發生反應爐事故。之後因為蘇聯瀕臨解體的財務困境而沒有被修復。後來被當成零件船從上面拆東西用於維護其他基洛夫級艦。

1144型巡洋艦與中國軍艦對峙

1985年8月17日,由當時舷號050的伏龍芝號(後更名拉扎耶夫海軍上將號)率領的蘇聯艦隊(現代級驅逐艦672謹慎號、1155型反潛艦409斯皮裏多諾夫海軍上將號),在海軍中將克魯格利科夫的率領下從摩爾曼斯克的紅旗北方艦隊所在地起航,執行海上戰備巡邏和演習任務。11月17日,由巴士海峽進入東海,再經對馬海峽進入日本海,赴海參崴歸建。途中在即將進入對馬海峽前,日本海上自衞隊的首先出動了一架P-2J型反潛巡邏機開始對此實行監視,隨後又派出了朝雲號驅逐艦。與此同時,中國海軍則派遣了包括重慶號驅逐艦在內的兩艘旅大級導彈驅逐艦、1艘江滬級導彈護衞艦與1艘破冰船,攔截監視蘇聯艦隊。重慶號奉命以單艦出擊,先是衝向伏龍芝號的前方,猛地又迂迴到伏龍芝號的右邊,險些相撞。重慶號的貼身緊逼,以及不惜撞擊警告下,伏龍芝號的伴隨艦縝密號驅逐艦,將艦艏的主炮角度調整到最高角度,以表示編隊在海上只是無害通過。伏龍芝號與重慶號在緊張的爭鬥中一同北上,不久後,日本海上自衞隊的艦艇也一同加入了監視伏龍芝號的行列,“從南海一直到對馬海峽的整個海域,周邊的亞洲海軍都將其當作必須死守的區域而奮戰着,而其中尤其是中國海軍的緊逼行動,更是顯得異常激烈”。 [13] 
重慶艦攔截伏龍芝號(攝:柴田三雄)
這一幕被飛臨對峙上空遠程新聞採訪機上的日本海上自衞隊攝影師柴田三雄拍下,成為弱小的中國海軍面對冷戰時期超級大國海軍挑釁毫不示弱的象徵,照片在報紙上刊登時,引發全球的轟動效應。

1144型巡洋艦拆解

拆除前的烏沙科夫海軍上將號 拆除前的烏沙科夫海軍上將號
烏沙科夫海軍上將號(原基洛夫號):在蘇聯解體前夕的1990年就因核動力裝置故障而險些癱瘓在海上。經過一番努力自航返回母港後就再未出過海。直至2005年,俄羅斯宣佈用4億盧布的費用將其拆除。
拉扎耶夫海軍上將號(伏龍芝號)
拉扎耶夫海軍上將號(伏龍芝號)(8張)
拉扎耶夫海軍上將號(原伏龍芝號):隨着蘇聯解體,分家出來的俄羅斯海軍又缺少經濟支持,這種核動力巡洋艦的保養維護和升級一直都被擱置,只有少數完成了改裝,而拉扎耶夫海軍上將號沒有完成相應的改裝。自1994年開始就停止了一切戰鬥值班任務,在港口內趴窩,1997年正式退役。2002年,被取出艦體內的核燃料棒,被拖船拖至福基諾海軍基地7號碼頭。2014年,俄羅斯國防部曾經決定將這艘被西方命名為“戰列巡洋艦”的強大戰艦進行現代化改裝,但測算的改造費用最起碼要15億美元,俄羅斯國力日漸衰竭,無力出這筆鉅款,且因為長期趴窩,該艦老化嚴重。2021年,俄羅斯在缺少資金維護的情況下只能決定將其拆除,拆解費用約為3.5億盧布。俄羅斯海軍復活鉅艦的夢想,最終破滅了。這艘曾經在中國海軍面前耀武揚威的海上巨無霸,正在變成一堆廢鐵。

1144型巡洋艦改裝升級

改進示意圖 改進示意圖
進入21世紀,軍費捉襟見肘的俄羅斯海軍無力再造新的大艦,原本計劃被拆除的納希莫夫海軍上將號,由於船體較新,於是還是拿出一部分費用對其進行現代化改裝,但由於經費不到位、施工不專業、武器適配等多方因素,導致進度極其緩慢。 [16] 
1997年,納希莫夫海軍上將號停航;1999年8月14日,開進北德文斯克的塞瓦斯馬什船廠開始進行修理和改造;2008年9月,卸下核燃料;2012年,簽署改裝計劃(項目代號1144.2M);2013年6月,起在北德文斯克的塞瓦斯馬什船廠啓動真正的維修和升級工作。2013年6月13日,船廠與俄羅斯國防部簽訂價值500億盧布的合同,用於修理和改造“納希莫夫海軍上將”號,根據合同,它將於2018年返回艦隊服;2013年12月,船上開始安裝維修用保障系統,卸載老舊設備和故障檢查;2014年10月24日,“納希莫夫海軍上將”號開進了塞瓦斯馬什水池,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升級改造工作
改進前,進行了老舊船體結構的探傷和拆除,絕緣材料、電纜線路全面更換,大修中還利用了3D建模技術,在未來,這艘戰艦還要更換生命維持系統、雷達、發動機和導彈以及火炮系統。
在改進前主要依靠兩種雷達完成對空搜索/跟蹤任務,他們分別是代號“頂對(Toop Air)”的MR-800遠程警戒雷達和代號“頂板A(Fregat MA)”的MR-750搜索跟蹤雷達,這兩種雷達都是落後的機械掃描雷達,新換裝22350型護衞艦上的新型有源相控陣雷達:“金屬膠”5P-20K型相控陣雷達。5P-20K型相控陣雷達工作與S/C分米波波段,這種雷達每秒鐘可以掃描周邊空域十幾次,比起MR-800來提升了幾十倍,它能夠一次性探測到數百個目標並引導導彈對其中的50個目標進行打擊,是一種先進的艦載雷達。
反艦導彈發射器及導彈
反艦導彈發射器及導彈(3張)
取消了原來的20個P-700“花崗岩”反艦導彈發射器,並在原有位置加裝了10組新的3S14U1通用型導彈垂直髮射單元,這些通用垂髮單元以8個單元為一組進行佈置,總數達到了80單元。3S14U1可以發射俄羅斯海軍目前裝備的包括反艦、防空、反潛、對地打擊在內的所有艦載導彈,由於基洛夫級的防空導彈有專門的垂髮系統,這80個新增加的垂髮單元可以全部用來搭載P-800“紅寶石”巡航反艦導彈和3M70反艦導彈。
3K96“稜堡”垂直髮射系統 3K96“稜堡”垂直髮射系統
在防空能力上的改進體現了“通用”+“整合”的特點,原來的防空體系有遠中近三層,但是卻靈活性極差,指揮員無法根據戰鬥的具體需求增減某一種導彈的搭載數量。其中S-300F“要塞”防空系統和3K95“道爾”防空系統將被全部拆除,並統一更換為3K96“稜堡”系統,這種防空系統的垂直髮射單元,兼容遠程、中程兩種防空導彈。其中遠程導彈仍然沿用48N6型,不過也換為經過了改良的最新批次,射程達到了250公里,中程防空導彈則由9M330更換為更先進的9M96E,且一個垂髮單元可以容納4枚9M96E型防空導彈,實現“一坑四彈”。
“鎧甲”彈炮合一近防系統 “鎧甲”彈炮合一近防系統
近防炮和近程防空導彈,也將更換為“鎧甲M”彈炮合一系統。此舉大大的增強了納西莫夫海軍上將號的防空火力強度,搭配上5P-20K型相控陣雷達,其已經能夠應對一場高強度的防空作戰。
反潛能力也得到了提升,除了能發射反潛導彈之外,還將配備“紙包”NK反潛/反魚雷系統,對近距離的魚雷和潛艇進行攔截。
全艦的電子設備包括雷達、光電、導航、通信、電子戰以及聲納系統也都進行了重大升級。
另有AK-130型艦炮升級為AK-192型、533mm口徑魚雷更換為RPK-9型反潛導彈等次要改進若干。
這些大刀闊斧的改進,讓老舊的納西莫夫海軍上將號核動力導彈巡洋艦煥發新生,重新得以承擔俄海軍主力的任務,其將超過另一艘在役的彼得大帝號,成為俄羅斯海軍當下戰鬥力最強的水面艦艇。 [15] 

1144型巡洋艦該級各艦

原名
更名
舷號變更
建造序號
開工日期
下水日期
服役日期
備註
基洛夫
烏沙科夫
海軍上將
181(1980年)
076(1981年)
065(1983年)
052(1985年)
059(1985年)
092(1987年)
052(1991年)
090(1993年)
800
1974年
3月26日
1977年
12月27日
1980年
12月30日
1990年發生事故
1999年維修
2004年3月30日退役
2005年決定拆除
伏龍芝
拉扎耶夫
海軍上將
190(1984年)
050(1985年)
028(1986年)
014(1987年)
058(1988年)
010(1991年)
015(1996年)
801
1978年
7月26日
1981年
5月26日
1984年
10月31日
1997年退役 [13] 
2014年改裝
2021年拆解 [14] 
加里寧
納希莫夫
海軍上將
180(1988年)
064(1989年)
085(1990年)
080(1994年)
802
1983年
5月17日
1986年
12月30日
1988年
12月30日
現代化改裝中
預計2022年交付
尤里·安德羅波夫
彼得大帝
183(1995年)
099(1998年)
803
1986年
4月25日
1989年
4月29日
1998年
04月19日
現役
捷爾任斯基
庫茲涅佐夫
蘇聯海軍元帥
-
804
-
-
-
1988年12月31日入編
1990年10月4日取消建造,未動工 [1] 
本級艦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