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執金吾

鎖定
執金吾,原名中尉,秦代已有設置,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執金吾,秩級為中二千石。
執金吾職掌包括徼循京師,禁備盜賊;逮捕罪犯,審治獄案;京戍屯衞,臨時征伐,兵器管理等方面。東漢時期職能取向簡化,但其實際職能亦受西漢職能的影響。 [10] 
(概述圖為曹參畫像 [24] 
中文名
執金吾
別    名
中尉
類    別
中央官職(該官職地方王國亦有設置,本詞條介紹漢朝中央執金吾)
屬    性
武官
代表人物
曹參周亞夫杜周
初設朝代
秦朝

執金吾歷史沿革

執金吾源於中尉,在秦代已有設置,漢初延置。《華陽國志·蜀志》已有中尉一官的設置,非秦獨有,且至少戰國時就有這樣的官名。但戰國時的中尉與漢代位於列卿,負責“徼循京師”的中尉性質是否相似,現尚不能肯定。 [7] 
西漢時,中尉是三輔的軍事首長,與守衞於宮禁之內的衞尉相為表裏。 [3]  武帝設中壘校尉,分割中尉權力。 [2] 
元鼎四年(前113年),武帝於內史地區設置京輔都尉、左輔都尉、右輔都尉等三都尉。 [2]  太初元年(前104年),漢朝中央直屬之中尉改稱執金吾,其餘諸王侯國之中尉仍用舊名。 [1]  分內史地區為三輔,分別置長史,此時中尉(執金吾)的軍事實權已被各個校尉分割。 [2] 
王莽時,改名奮武;東漢時,複稱執金吾。 [3] 

執金吾官員管理

執金吾出身

西漢時期以中央官遷入執金吾的有27人次,佔可考人數的73%。其中由光祿大夫遷入執金吾的情況最多,共計6人次。從遷入等級上來看,中央官要多以諸卿及三公的屬官為多。從秩級上講,遷入官中秩級最低的也有比二千石(中郎將、光祿大夫)。由此西漢時期執金吾的任用是可謂是優中選優。西漢由地方官遷入執金吾的主要以地方太守居多。東漢由於執金吾的選任於其職能的變化有關,多為負責皇帝安全的近官。 [20] 

執金吾選任

  • 籍貫
兩漢時期,執金吾在任用時並沒有籍貫上的限制,因此任職者的籍貫分佈情況較為複雜,但尚有規律可循。任職者籍貫的分佈情況也在一定層面上反映出不同時期各區域政治勢力與中央政府的關係變化。 [16] 
一、籍貫分佈不均衡
兩漢時期,不僅在各個州部間執金吾任職者籍貫分佈具有地區不均衡的特點,而且相同同州部的不同郡國之間執金吾的籍貫分佈亦呈現極不均衡且相對密集的特點。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16] 
第一,各州部間執金吾任職者籍貫分佈的不均衡。首先,漢代執金吾籍貫分佈以司隸校尉部、荊州和豫州這三個地區最為集中。其次,涼州、冀州、徐州這三個州部也是執金吾籍貫分佈相對較為密集的地區。 [16] 
第二,同一州部內不同郡國間執金吾任職人員籍貫分佈亦不均衡。這點在司隸校尉、荊州、豫州這三個地區表現的尤為明顯。 [16] 
二、籍貫分佈的相對集中
兩漢時期,執金吾籍貫分佈的相對集中,不僅表現在時代需求的共性上,而且也表現了東西兩漢歷史發展的個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6] 
第一,西漢時期執金吾籍貫分佈多集中在高帝十五郡地區。在高帝十五郡地區,執金吾多來自京畿地區;在京畿地區中,又以來自核心京畿地區者更為集中。 [16] 
第二,東漢時期執金吾分佈更為集中,且多人來自帝鄉。東漢時執金吾籍貫分佈以司隸校尉部和荊州兩大地區比較密集。從郡國來看,執金吾籍貫分佈最為集中的應屬荊州的南陽郡,南陽分佈率之高是因為南陽郡為東漢光武帝的家鄉。 [16] 
三、西漢來自王國者較少,東漢來自王國者較多
兩漢時期,在籍貫可考的55名執金吾中,總共有8人來自諸侯王國。西漢只有2人,即來自代國的衞綰以及來自韓國的韓安國。而東漢有5人,分別為來自沛國的朱浮,來自河間國的董寵,來自陳國的袁滂,來自趙國的王斌以及來自琅琊國的伏完。兩漢差異之大是由各自的時代條件決定的。但整體兩漢時期,籍貫為王國的執金吾亦是少數。 [16] 
兩漢執金吾籍貫分佈簡表
州部
郡國
西漢
東漢
總和
州部
郡國
西漢
東漢
總和
司隸校尉
京兆尹
3
0
3
豫州
穎川郡
1
0
1
左馮翊
2
0
2
汝南郡
1
1
2
右扶風
2
5
7
沛郡
3
1
4
河東郡
2
0
2
陳郡
0
1
1
河內郡
1
0
1
梁國
1
0
1
河南尹
0
1
1
合計
6
3
9
合計
10
6
16
幽州
上谷郡
0
1
1
徐州
東海郡
2
0
2
合計
0
1
1
彭城國
0
1
1
兗州
東郡
1
0
1
琅琊國
0
1
1
泰山郡
0
1
1
合計
2
2
4
合計
1
1
2
冀州
鉅鹿郡
2
0
2
涼州
隴西郡
2
0
2
河間國
0
1
1
安定郡
0
2
2
趙國
0
1
1
武威郡
0
1
1
合計
2
2
4
合計
2
3
5
幷州
上黨郡
1
0
1
荊州
南郡
1
0
1
代國
1
0
1
南陽郡
3
7
10
合計
2
0
2
合計
4
7
11 [16] 
  • 家庭、教育背景
良好的家世對一個人仕途的影響集中反映在當時的一種選任制度——任子制。“任職制度是依靠前輩的官階地位或者功勞保任後代為官的制度。”西漢執金吾任職人員中亦有通過任子走入仕途的,如武帝時,馮奉世“以良家子選為郎”,蕭育“字次君,少以父任為太子庶子。”東漢時期,豪強地主的勢力迅速崛起,儒學化官僚地主朝着豪族化的方向發展,加之兩者的逐步結合,使東漢的任子制度更加興盛起來。 [17] 
不少執金吾受過良好的教育。如西漢時期張敺“以治刑名言事太子”。韓安國“嘗受《韓子》、雜家説於騶田生所。”馮奉世“年三十餘矣,乃學《春秋》涉大義,讀兵法明習。”翟方進“經博士受《春秋》。”博學的才識是治理政務,振興吏治的基礎。 [17] 
  • 選任標準
總的來説,中尉、執金吾主要從以下幾類人中選任: [18] 
第一類就是才幹卓越,不懼威逼利誘、不怕權貴的酷吏羣體。究兩漢之史料,關於任用酷吏為中尉、資金吾者,西漢較多,更具代表性,而數西漢者,就武帝時最多。 [18] 
第二類,有出色的軍事才能。以軍事才能入主中尉,漢高帝時期,大都是比較低級的官吏。 [18] 
第三類,依靠外戚的身份而成為中尉、執金吾。東漢時期,因皇帝羸弱,大權旁落,多外戚把持朝政。外戚掌握政權後,多任人為親,譬如像中尉、衞尉、郎中令等,又或者城門校尉等官都是由後宮的親屬擔任。 [18] 
從以上的選拔方式來看,主要還是以酷吏、有軍事才敢者為主,但從呂后時出現叫侯封的酷吏開始,文帝任用文法吏,譬如吳公、張釋之等人,但都比較仁厚,漢景帝則是酷吏真正形成的轉擇點,代表人物是晁錯和寧成。武帝最多。前前後後一共最多十幾位。而擔任中尉、執金吾者,以軍事才幹的人數則相對較盛。所以關於中尉、執金吾的選拔任用方式主要還是以軍事才敢為主。 [18] 

執金吾任期

  • 西漢
執金吾在西漢時期的任期特點為:
第一、總體而言,西漢時期執金吾的任期並不長。從平均任期來看,總體上執金吾的平均任期為約為2.9年。在有明確任期記載的執金吾中,任期在三年及三年以下的共有25人,約佔可載明任期總人數的75%;而任期在5年及以上相對久任者約佔15%;任期最長者為9年,僅有2人次。從這些數據來看,西漢執金吾的任期不長。安作璋熊鐵基認為漢代官吏的任期,雖無明文規定期限,但從許多資料來看,兩漢多重久任之制。西漢官吏久任事例很多,久者至於二十餘年。他們認為久任確有優點,避免了因頻繁調動,官吏“各懷一切,莫慮長久”的問題,能使“吏稱其職,人安其業”,保持政治局面的安定。但官吏任職過久,也有其弊端,主官和屬官容易結成私人集團,壟斷政權,形成和中央集權的離心力量。“久任”執金吾的情況並不多見,朝廷應當有防範徼循京師的執金吾久任勢大的考慮。 [14] 
第二、從時段分析,文帝、元帝時執金吾的平均任期較長,高帝、成帝、哀帝、平帝時期平均任期較短。在有明確任期記載的執金吾中,任期為1年及不足1年的多集中於成帝、哀帝、平帝時期。除了武帝時期54年執金吾任職為17人次外,成帝時期為西漢執金吾任職人次最多的時期,平均任期1.7年,低於整體水平。這種不正常的情況説明成帝時期吏治較前代已經不同。而哀平時期執金吾幾乎每年一換,其吏治的混亂程度則更無論矣。 [14] 
明載任期統計表
任期
人數
不足1年
6
1年
12
2年
3
3年
4
4年
3
5年
2
6年
1
9年
2
合計
33 [14] 
  • 東漢
較西漢不同,東漢執金吾任職者久任者多,且任期長。光武帝時期陰識任期長20年,明帝時馮魴長達14年,章帝時期耿秉長達8年,靈帝時期宋醴也有7年之久。雖然執金吾的職能到東漢後大為簡化,但其實際地位要比名以上高。如執金吾陰識,在顯宗立為太子時就開始執行執金吾一職,並輔導東宮。且“帝每巡郡國,識常鎮守京師,委以禁兵”。可見皇帝對他的信任。此外還有明帝時馮魴也是這種情況,“東巡郡國,留魴宿衞南宮”。可見,東漢任職執金吾多為皇帝可信之人。這也是久任的原因。 [15] 

執金吾轄區

執金吾(中尉)的轄區經歷了由京師(包括京城和京畿在內的大片地區)向京城內縮減的過程。 [10] 
漢初,由中尉主北軍及內史地方軍,負責京師戍衞、京畿防禦。後來,行政上,景帝時內史分為左內史、右內史,武帝時又分為三輔(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軍事上,武帝時先設二輔都尉,後曾為三輔都尉,代替中尉直接分管內史地方軍務和治安,分散中尉的權力,京畿防衞更加嚴密,實現了軍區化。作為中央軍重要組成部分的北軍,由於京畿行政、防衞體制的改革而逐漸瓦解,被武帝時期設置的八校尉代替。如此,由於逐漸失去三輔的兵權,加上北軍本身的巨大變化,中尉的職權範圍逐漸向長安城內縮減。在此背景下,中尉更名執金吾,其轄區主要在京師地區。 [10] 

執金吾升遷

兩漢執金吾遷出後多以武職為主,遷轉為王、候以及將軍的比重較大。除卻被貶去地方、免、卒和下獄抵罪的,西漢執金吾多升遷為中二千石及以上的高級官員,身居要職。而這些中央官職中主要以武職為主,如太尉“掌武事”;光祿勳“掌宮殿門户”;衞尉“掌宮門衞屯兵”;廷尉“掌刑辟”治獄;右將軍負責京師屯衞和京城戍邊。戍衞京師,保衞皇帝安全,執掌治邢獄,本身就是執金吾的職責,通過任職執金吾鍛鍊,這些官員朝更核心的階層發展。東漢遷轉為三公諸卿者少。 [19]  [21] 

執金吾權利職責

執金吾秩級

關於執金吾的秩級,《漢書·百官公卿表》記載:“自太常至執金吾,秩皆中二千石,丞皆千石”,由此可知,西漢執金吾秩中二千石,而執金吾的前身中尉雖名稱更變,但於文章排列順序亦與執金吾同列,未言其秩級有所變化,所以中尉亦當為秩中二千石。然而,清代紀昀所輯《漢官舊儀》雲:“……宮司馬、諸隊都候領督盜賊,屬執金吾。司馬掖門殿門屯衞士,皆屬衞尉。右中二千石、二千石四官(按:少府、光祿勳、執金吾、衞尉四官,續漢志皆中二千石。此雲中二千石、二千石者,蓋西漢時初制)奉宿衞,各領其屬,斷其獄。”周天遊在《漢官六種》點校説明中説《漢舊儀》以載西漢之製為限,據此,則西漢某時,少府、光祿勳、執金吾、衞尉四官中有中二千石,也有二千石之官。然而《漢書·百官公卿表》記載此四官皆為中二千石,與此有異,因此並不能説西漢執金吾曾為二千石。東漢時期執金吾秩級亦為中二千石。 [11] 

執金吾俸祿

  • 西漢
西漢各秩別月俸錢定額
秩別
中二千石
月俸(錢)
20000
相當於穀物(斛)
200 [12] 
  • 東漢
東漢各秩別月俸額
秩別
中二千石
月俸定額(谷/斛)
180
實際內容
谷/斛
90
9000 [13] 

執金吾職掌

  • 早期中尉職掌
秦代之前主要以選用官吏為主,後來還參與朝中的進言。漢代之前中尉職能呈現由“文吏”向“武職”遷移變化的特點。在漢代之前中尉呈現“武職”的時間斷限比較模糊,按史書記載,至少秦時期中尉執掌就已專攻武事。至於是戰國秦還是秦代開始出現的“武職”職能,沒有比較確切的證據。但可以肯定的是始皇之後就已繳巡京師。 [8] 
西漢武帝太初元年以前有中尉的設置。關於其職能或職掌,主要是以衞戍京城、維護京師的治安為主,兼顧參加朝議、出戰征伐以及選賢任能、積極進諫等。 [9] 
  • 兩漢時期執金吾職能
漢代執金吾作為國家九卿之一,在兩漢長達四百餘年的歷史中,隨着政治形勢的發展,除了名稱變化外,其屬官秩級也不斷調整,職掌也發生了改變。西漢時期執金吾職掌包括:徼循京師,禁備盜賊;逮捕罪犯,審治獄案;京戍屯衞,臨時征伐,兵器管理等方面。東漢時期職能取向簡化,主要包括天子出行,執行先導,還負責宮內消防,月巡宮三次。但其實際職能亦受西漢職能的影響。 [10] 
  • 徼循京師,禁備盜賊。(1)即在京師巡查警戒,防備盜賊,維護京師治安。所謂京師就是天子所居,包括京師和京畿在內的大片地區。《漢書》注引胡廣曰:“衞尉巡行宮中,則金吾徼於外,相為表裏,以擒奸討猾。”可見,執金吾與衞尉互為表裏,共同負責京城警衞。由此也可看出執金吾徼循範圍之大,任務之重。正因為如此,執金吾才有相當數量的屬官輔助其管理,“宮司馬、諸隊都候領督盜賊,屬執金吾”。執金吾直接對皇帝的安全負責,所以十分重要。(2)執金吾的禁備盜賊的職能在西漢初期體現的較為明顯。這一職能是從中尉時就沿襲下來的。漢初年間,國家尚處於朝代交替的不穩定時期,各種政策體制亦不完善,諸多的不穩定因素充斥社會,危害國家統治。特別是“長安左右宗室多犯法”,豪強地主亦多有不法行為,這些有權有勢的高級罪犯普通治安官員無法治其罪,但為防止秦時:“奸軌愈起,其極也,上下相遁,至於不振”的情況,漢初統治者就用一些手段強硬的酷吏來擔任中央中尉一職,打擊宗室貴族豪強地主的犯罪行為。(3)另外,執金吾也會統籌管理三輔地區的治安,三輔地區治所同在長安且互不統屬,漢制規定,各郡長官在治安管理時不得不經允許越過別的郡界實行抓捕,三輔也是如此。因此當有不法分子犯案後越界逃避抓捕時,由執金吾領兵鎮壓。這就需要執金吾定期的在京師地區巡查警戒,以保證及時發現不法行為,確保京師治安穩定 [10] 
  • 逮捕罪犯,審治獄案。執金吾不僅可以禁備盜賊,還負責逮捕罪犯,並具有一定的司法性質,即可以審治一些獄案,這些獄案通常是涉及宗室權貴的大案,因為可能關乎社稷安危和朝堂穩定,所以皇帝授權執金吾專門辦理。除了逮捕,執金吾還有一定的審訊權力,且主要表現在西漢初名為中尉時期。執金吾早期的審訊職能,多體現在直接受皇帝差遣負責一些大案要案,可見皇帝對執金吾的重視程度,也體現了西漢初期執金吾的權力之大。如武帝時期,淮南王謀反事發,證據確鑿,武帝“遣中尉安、大行息即問王,王具以情實對。” [10] 
  • 京戍屯衞,臨時征伐。(1)徼循京師,捕審罪犯體現了執金吾負責治安警備的基本職能,而其在軍事職能上的表現亦十分明顯。執金吾作為中央的治安官,為平暴亂,緝拿罪犯必然要具備一定的軍事力量。關於中尉、執金吾的領兵情況,《漢書·百官公卿表》僅提到“左右京輔都尉、尉丞兵卒皆屬焉。”而西漢中尉、執金吾和北軍以及三輔都尉有着較為密切且複雜的關係,又在京畿行政和防衞體制改革的背景下發生着變化。在中尉職權不斷縮減的背景下,太初元年中尉更名執金吾。執金吾既不領北軍,也無三輔兵權,但仍可領兵。東漢時期北軍沿襲西漢舊名,形式上一部分由執金吾統轄,一部分由五校尉統轄。(2)執金吾的屯衞行為在漢初中尉時期就表現的十分明顯,主要是針對來自外族的入侵以及國內的暴亂。(3)另有皇帝外出時,為預防不法分子趁京城守備空虛發生謀亂而做的戍衞部署,例如“東漢光武帝時,皇帝每次出去巡視郡國,執金吾陰識“常留鎮守京師,委以禁兵”。可見,執金吾屯衞京師雖非定製,但統治者亦依據相關職責委以重任。(4)此外,執金吾作為武官,依據戰時所需被皇帝派遣將兵征伐也是常有的,體現為執金吾將兵對內部的平叛職能和對外的征伐。對外征伐都是臨時的,且執金吾多要聽從於統帥將軍的調遣。 [10] 
  • 天子出行,職行先導。《史記·絳侯周勃世家》引顏師古云:“金吾,鳥名,主闢不祥。天子出行,職主先導,以備非常,故執此鳥之象,因以名官也。”此條材料直接説明了執金吾具有天子出行時,負責先導的職能,這一職能更多的反映出一種禮儀性的職能,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以執金吾為領導率領的由緹騎組成的儀仗隊伍。《後漢書·百官志》引《漢官》曰:“執金吾緹騎二百人,五百二十人,輿服導從,光滿道路,羣僚之中,斯最壯矣。”其中五百二十人為持戟的衞士。可見,皇帝出行時由執金吾率領的一支有200名身着緹的騎士和520名持戟的衞士組成的儀仗隊在前開路。所以才有光武帝“仕宦當作執金吾“的感嘆。第二、是重大的禮儀活動中的一部分。《後漢書·百官志》注引胡廣《漢制度》曰:“天子出,有大駕、法駕、小駕。大駕則公卿奉引,大將軍驂乘,太僕御,屬車八十一乘,備千乘萬騎。法駕,公不在鹵簿,唯河南尹、執金吾、洛陽令奉引,侍中驂乘,奉車郎御,屬車三十六乘。”鹵簿是天子外出時,車駕次第所應遵循的典章制度。此處可知,執金吾與河南尹、洛陽令只是共同為天子的法駕前導引車。而大駕和小駕則由其它等級的官員奉引。可見,執金吾是重大禮儀活動的一部分。這種禮儀性活動兩漢都有,但相比較而言,東漢時期這一職能比較凸顯,但儀仗規模卻比西漢縮減了。這與東漢初年的省約制度是一致的。 [10] 
  • 司職消防,管理兵器。《續漢志·百官志》本注曰:“[執金吾]掌宮外戒司非常水火之事。月三繞行宮外,及主兵器。吾猶御也。”可見,執金吾除了負責京師的警衞治安工作外,還負責宮外的水火之事,及消防工作。因此,每月巡視宮外城內三次,不僅是為了禁備盜賊,而且是為了防治火災隱患。另外,西漢時執金吾屬官有都船一職,是為治水之官,不知是否與執金吾的消防職能相關。材料中亦提到執金吾主兵器。兩漢時期在各地均設有武庫,是政府設立的管理兵器的專門機構。中央的武庫屬於執金吾統領,設有武庫令為主官。考工令負責製作武器,製成後由執金吾將武器入庫管理。此外,武庫中不僅有兵器,“輕車,古之戰車也”,也藏在武庫內。可見武庫儲存的與作戰相用具範圍之廣。 [10] 

執金吾歷任官員

  • 兩漢中尉、執金吾表
西漢中尉、執金吾表
時期
任職者
籍貫
遷入
遷出
任期
漢高帝
沛郡
高帝元年,泗水卒史入
高帝四年,遷御史大夫
3年
丙猜
不詳
高祖六年,客從入
惠帝六年,遷比斥丘侯
7年
丙倩
不詳
高祖六年,客從入
遷比斥丘侯
不詳
不詳
東郡都尉入
遷斥丘侯
不詳
許温
柏至
高祖七年,以説衞入
遷靖侯
不詳
陶舍
開封
高祖十一年,右司馬入
高祖十二年,為閔侯
2年
汾陽
秦二世二年八月,郎中騎千人入
遷侯
不詳
靈常
陽義
不詳
遷侯
不詳
沛郡
不詳
遷平陽侯
不詳
蕳忌
不詳
不詳
不詳
不詳
許盎
柏至
以説衞入漢
遷侯
不詳
靳彊
汾陽
郎中騎千人入
功侯
不詳
戚鰓
臨轅
漢高帝十年
不詳
不詳
高惠高後
魏勃
不詳
不詳
不詳
不詳
朱通
中邑
以執矛入
用呂相侯
不詳
張平
不詳
不詳
遷侯
不詳
朱進
中邑
以執矛入
用呂相侯
不詳
漢文帝
周舍
不詳
文帝十四年
不詳
不詳
不詳
都尉入
孝文元年,遷衞將軍
不詳
沛郡豐縣人
文帝后元六年入
孝景前元三年,為太尉
4年
漢景帝
衞綰
代郡大陵
孝景前元三年,河間大傅入
孝武建元五年,建陵侯
3年
公孫詭
不詳
不詳
不詳
不詳
郅都
河東郡楊縣
濟南太守入
不詳
不詳
蔡彭祖
不詳
不詳
不詳
不詳
臣福昧
不詳
不詳
不詳
不詳
寧成
南陽穰人
漢景帝六年,濟南都尉入
漢景帝后元三年,遷內史
4年
不詳
不詳
不詳
不詳
魏不害
當塗
不詳
不詳
不詳
漢武帝
王温舒
陽陵人
元鼎四年,廷尉入
元封五年,遷少府
2年
梁國成安縣人
元光五年,御史大夫入
元光六年,遷衞尉
1年
不詳
不詳
不詳
不詳
司馬安
不詳
不詳
不詳
不詳
鄭莊(魯)
陳縣人
建元元年,太子舍人入
不詳
不詳
徐偃(膠西)
不詳
不詳
不詳
不詳
趙禹
斄縣人
元光六年,中大夫入
元朔五年,遷少府
6年
尹齊
不詳
元鼎三年,關內都尉入
元鼎四年,抵罪
2年
不詳
不詳
元光元年,遷車騎將軍
不詳
李息
北地郡鬱郅縣
元朔三年
遷大行令
不詳
趙禹
斄縣人
不詳
元朔五年,遷少府
不詳
不詳
元狩三年
不詳
不詳
不詳
元鼎六年,少府入
不詳
不詳
鄭當時(魯)
不詳
建元元年
遷濟南太守
不詳
徐偃
不詳
不詳
不詳
不詳
王扶(泗水)
掖人也
不詳
不詳
不詳
漢昭帝
南陽郡杜衍縣
天漢二年,廷尉入
天漢三年,遷御史大夫
1年
方渠中翁
沛郡
天漢四年,弘農太守入
不詳
不詳
太原晉陽人
不詳
後元二年,罷免
不詳
劉敢
不詳
不詳
不詳
不詳
季路
不詳
不詳
不詳
不詳
孟卿(中山)
不詳
不詳
不詳
不詳
王吉(昌邑)
琅琊皋虞人
不詳
不詳
不詳
馬適建
不詳
始元元年
始元七年,坐殺人下獄自殺
6年
壺信
不詳
元鳳元年
不詳
不詳
李壽
不詳
元風五年,沛國太守入
不詳
不詳
李延壽
蕩陰縣
元平元年
遷衞尉
不詳
漢宣帝
韋玄成(淮陽)
魯國鄒人
初元元年
初元三年,遷少府
2年
闢兵
不詳
元平三年
不詳
不詳
郅元
不詳
地節二年
不詳
不詳
嚴延年
東海下邳人
地節三年
不詳
不詳
太原晉陽人
元康二年
不詳
不詳
不詳
神爵二年,南陽太守入
不詳
不詳
田聽天
不詳
五風三年
五風五年,遷廷尉
3年
不詳
甘露四年
不詳
不詳
延壽
不詳
丞相司直入
不詳
不詳
漢元帝
馮奉世
上黨潞縣人
初元元年,水衡都尉入
初元三年,遷右將軍
3年
李子惠
不詳
初元三年,丞相司直
建昭元年
9年
漢成帝
章子然
不詳
竟寧元年
建始二年
3年
王章
不詳
不詳
建始二年,遷太僕
不詳
任千秋
不詳
建始二年,弋陽侯
建始二年
2月
辛慶忌
狄道人
河平三年,右曹光祿大夫
陽朔二年,四年貶為雲中太守。
4年
韓立子淵
不詳
陽朔二年,護西域騎都尉
鴻嘉三年,五年坐選舉不實免
5年
韓勳
不詳
鴻嘉四年,中少府入
永始三年,遷右將軍
4年
翟方進
汝南郡上蔡人
永始二年三月,御史大夫入
永始二年二月,遷丞相
1月
廉褒
襄武人
永始三年,金城太守入
永始四年,遷右將軍
1年
尹岑
河東平陽人
永始四年,護羌校尉入
元延元年,遷右將軍
1年
趙護
不詳
元延元年冬月,廣漢太守入
元延元年十一月
1月
王鹹
濟南郡
綏和元年
綏和二年,遷右將軍
1年
不詳
綏和元年,太僕入
貶為代郡太守
不詳
謝堯
不詳
不詳
綏和二年,遷大鴻臚
不詳
閻宗君闌
不詳
綏和二年,光祿大夫入
元壽元年
6年
霍孫雲
河東平陽
綏和二年
建平二年,遷衞尉
3年
漢哀帝
趙玄
不詳
不詳
建平二年,遷御史大夫
不詳
公孫祿
不詳
建平二年,五官中郎入
建平三年,遷右將軍
1年
蕭育
東海蘭陵人,光祿大夫入
建平三年
建平四年,免官
1年
毋將隆
東海蘭陵人
建平三年,京兆尹入
建平四年,貶為沛郡都尉
1年
申屠博
不詳
元壽元年,京兆尹入
元壽二年,免
1年
孫建
不詳
元壽二年,護軍都尉入
元壽二年,右將軍
3月
韓容
不詳
元壽二年,光祿大夫入
元壽二年,免
1月
尹賞
鉅鹿楊氏人
元壽元年初,左輔都尉
元壽二年末,卒
1年
漢平帝
皋丹
不詳
不詳
遷御史大夫
不詳
任岑
不詳
元始元年,中郎將
元始二年,卒
1年
孺子嬰
王駿
不詳
元始三年,司隸校尉入
元始五年
3年
王莽時期
竇況
不詳
不詳
不詳
不詳 [4] 
東漢執金吾一覽表
時期
任職者
籍貫
遷入
遷出
任期
光武帝
賈復
南陽冠軍人
建武元年初
建武元年末
1年
陰識
南陽郡新野縣人
不詳
永平二年,卒
不詳
廖湛
平林人
不詳
遷穰王
不詳
鄧曄
不詳
不詳
不詳
不詳
袁吉
不詳
不詳
不詳
不詳
不詳
越騎校尉入
不詳
4年
朱浮
沛國蕭人
不詳
不詳
不詳
漢明帝
馮魴
南陽湖陽人也
永平六年
不詳
不詳
漢章帝
耿秉
挾風茂陵人
建初七年,度遼將軍入
永元元年,復拜徵西將軍
9年
漢和帝
竇景
不詳
不詳
和帝初,免
不詳
鄧悝
南陽新野人
不詳
不詳
不詳
朱徽
不詳
不詳
守度遼將軍
不詳
不詳
不詳
不詳
不詳
漢安帝
閻顯
不詳
不詳
下獄誅
不詳
來歷
不詳
永寧元年
延光二年,遷太僕
不詳
不詳
不詳
不詳
不詳
漢順帝
梁商
安定烏氏人
陽嘉元年
陽嘉三年,遷大將軍
3年
張喬
不詳
不詳
不詳
不詳
不詳
不詳
不詳
不詳
梁冀
安定烏氏人
步兵校尉入
不詳
不詳
漢靈帝
董寵
河間人
建寧二年
不詳
不詳
宋酆
扶風平陵人
建寧四年
不詳
不詳
丁原
不詳
騎都尉入
不詳
不詳
何斌
不詳
不詳
封都亭侯
不詳
伏完
琅邪東武人
興平二年
不詳
不詳
袁逢
汝南汝陽人
司空入
卒於執金吾
不詳
段熲
武威姑臧人
不詳
轉河南尹
不詳
漢獻帝
胡母班
泰山人
初平元年
不詳
不詳
士孫瑞
右扶風平陵人
不詳
轉南陽太守
不詳
臧霸
泰山郡華縣人
不詳
文帝即王位,遷鎮東將軍
不詳
許晏
不詳
不詳
不詳
不詳
賈詡
涼州姑臧人
不詳
封都亭侯
不詳 [4] 

執金吾官職下屬

執金吾屬官表
屬官名稱
職掌
秩次
備考
執金吾丞
總署曹事。
西漢千石東漢比千石
西漢兩丞,東漢一丞
佐屬
軍官
司馬
軍官
千人
軍官
中壘令(西漢)
掌管中壘門。
東漢省。
寺互令(西漢)
掌門禁。
初屬少府,中屬主爵,後屬中尉。東漢省。
都船令(西漢)
如淳曰:“都船獄令,治水官也。”
有三丞,東漢省。
武庫令
主兵器。
東漢六百石
西漢三丞,東漢一丞。
京輔都尉(西漢)
掌分區徼循京師。
左輔都尉(西漢)
掌分區徼循京師。
東漢省。
右輔都尉(西漢)
緹騎(東漢)
掌導從。
無秩,比吏食奉
二百人
式道侯
(東漢)掌在前清道,還持麾至宮門,宮門乃開
東漢六百石
(東漢)中興但一人,不常置,每出,以郎兼式道侯,是已罷。 [5-6] 

執金吾歷史意義

漢代執金吾,源於秦代,漢初沿置,武帝太初元年改中央中尉為執金吾。執金吾一職延續至三國魏朝時期,並對隋唐官員的設置亦有很大影響。漢代執金吾作為徼循京師的重要中央官職,是京師皇宮宿衞三級保障中重要的一環。總體而言,漢代執金吾的發展歸根結底是為這個時代所佔的統治地位的階級服務的。西漢執金吾職能較為凸顯,武帝時重用酷吏任執金吾打擊宗室豪強,改革後執金吾依然活躍在統治中心。東漢的外戚政治在執金吾一職上也體現的淋漓盡致。執金吾官職的變化發展也可説是漢代政局的反應。 [22] 
中尉、執金吾作為兩漢時期的列卿之一,不僅在京師衞戍系統中佔據重要地位,而且是兩漢中央武裝力量的重要統領者,在兩漢政治舞台上也曾扮演過重要角色。 [23] 
參考資料
  • 1.    譚世保. “執金吾”與“中尉”沿革考[J]. 學術研究,1984(02):83-85.
  • 2.    林劍鳴著.秦漢史 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01:340
  • 3.    安作璋,熊鐵作著.秦漢官制史稿[M].濟南:齊魯書社,1984.01:217
  • 4.    張開正. 兩漢中尉(執金吾)研究[D]. 魯東大學,2017:43-57.
  • 5.    安作璋,熊鐵作著.秦漢官制史稿[M].濟南:齊魯書社,1984.01:223-224
  • 6.    韓琳. 漢代執金吾探析[D]. 江西師範大學,2016:8-9.
  • 7.    韓琳. 漢代執金吾探析[D]. 江西師範大學,2016:6-7.
  • 8.    張開正. 兩漢中尉(執金吾)研究[D]. 魯東大學,2017:13.
  • 9.    張開正. 兩漢中尉(執金吾)研究[D]. 魯東大學,2017:14-19.
  • 10.    韓琳. 漢代執金吾探析[D]. 江西師範大學,2016:13-17.
  • 11.    韓琳. 漢代執金吾探析[D]. 江西師範大學,2016:7-8.
  • 12.    黃惠賢,陳鋒著.中國俸祿制度史 修訂版[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05:41
  • 13.    黃惠賢,陳鋒著.中國俸祿制度史 修訂版[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05:50
  • 14.    韓琳. 漢代執金吾探析[D]. 江西師範大學,2016:40-41.
  • 15.    韓琳. 漢代執金吾探析[D]. 江西師範大學,2016:48.
  • 16.    韓琳. 漢代執金吾探析[D]. 江西師範大學,2016:29-34.
  • 17.    韓琳. 漢代執金吾探析[D]. 江西師範大學,2016:34-36.
  • 18.    張開正. 兩漢中尉(執金吾)研究[D]. 魯東大學,2017:33-35.
  • 19.    韓琳. 漢代執金吾探析[D]. 江西師範大學,2016:46、49.
  • 20.    韓琳. 漢代執金吾探析[D].江西師範大學,2016:41-48.
  • 21.    張開正. 兩漢中尉(執金吾)研究[D]. 魯東大學,2017:35.
  • 22.    韓琳. 漢代執金吾探析[D]. 江西師範大學,2016:54.
  • 23.    張開正. 兩漢中尉(執金吾)研究[D]. 魯東大學,2017:II.
  • 24.    曹參畫像  .中國曆代名人圖像細覽[引用日期2023-07-0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