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詩經》句子)

鎖定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讀音:zhí zǐ zhī shǒu,yǔ zǐ xié lǎo)偕音皆 [1]  ,源於《詩經》“邶風”裏的《擊鼓》篇,原句是“死生契闊與子成説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2] 
有説法是戰士之間的約定。現代成語多運用執手偕老,形容愛情的永恆。 [3]  而在種種承諾面前,愛情的承諾應是最動人心魄的了,平凡而真誠的諾言最為感人。兩千四百年前的承諾在耳久久迴盪,令人感慨歲月所難以磨滅的記憶與回答。
作品名稱
《詩經·邶風·擊鼓》
作品別名
《詩》
創作年代
周朝
作品出處
《詩經》
文學體裁
四言詩
意    義
啓迪着人們對幸福的期待與承諾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詩文出處

《擊鼓》
擊鼓其鏜,踴躍用兵。
土國城漕,我獨南行。
從孫子仲,平陳與宋。
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
於以求之?於林之下。
死生契闊,與子成説。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于嗟闊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原文註釋

[1] 鏜:tāng,擊鼓的聲音,象聲詞。踴躍:跳躍刺殺的樣子。兵:兵器,刀劍。
戴穎濤篆刻“執子之手”
戴穎濤篆刻“執子之手”(2張)
[2] 土、城:名詞作動詞,壘土砌牆和修築城池的意思。國、漕:“國”的本義是城邑,後來既指城市也指國家,這裏指國都或大城市,指國家也説得通;“漕”是當時衞國的一個地名,小城邑,在今河南北邊的滑縣境內。
[3] 從:跟隨。孫子仲:當時將軍的名字。平:調和。
[4] 不我以歸:“不以我歸”的倒裝,不讓我回家的意思;“以”通“與”(yǔ),動詞,給予,授以,予以。注意古代漢語語法中,“否定副詞+動賓詞組”,動詞的賓語一律前置以示強調,如“時不待我”當作“時不我待”,以次類推。
[5] 爰:yuán,“於何”的合音,在哪裏的意思。一説,乃、於是。 居:停留。處:住宿。喪:丟失。
[6] 於以:於何,在哪裏的意思,表疑問。
[7] 契闊:聚散、離合的意思。契,聚合;闊,離散。成説:訂立誓約。
[8] 于嗟:吁嗟,嘆詞。不我活:不和我相聚。活:通“佸”,相聚。
[9] 洵:遠,遙遠。一説孤獨。 信:守約,指不能自己信守“與子偕老”的誓言。
[10]信:一説古伸字,志不得伸。一説誓約有信。
[11]爰居爰處?爰喪其馬:有不還者,有亡其馬者。
[12]成説:成言也。
[13]土國:或役土功於國。
[14]子:此處為“你”的意思。
[15]死生契闊:在《詩經》的註解裏,“契”為合,“闊”為離,“死生契闊”就是“生死離合”的意思。“生死相依,我與你已經發過誓了:牽着你的手,就和你一起白頭到老。”這是一個連續征戰在外遲遲不能歸鄉的士兵在回憶當年與結髮妻子之間的約定。注意:這裏不要誤解為是戰友情。因為戰友之間雖然可以共生死,但沒有人希望一輩子打仗,更不會有人希望共同戰鬥到白頭的。因此,攜手白頭到老,非常確定是夫妻間的約定,更由此襯托出下一段士兵不能回家的悲涼心境。
[15補充]死生契闊,與子成説”一句的解釋,有以下兩種説法。
説法一:“死生契闊,與子成説(shuō)。”按照漢典網等通行的解釋,此舉應解釋為“無論生死離合,我都與你立下約定(立下誓言)”,“説”字與“悦”字此處不通假!“成説”就是“説成”,《詩經》中經常使用倒裝語句,即“不論生死離合,我都和你説定了!”那麼,説定的內容到底是什麼呢?就是它的下一句,“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説法二:“死生契闊,與子成説(yuè)。根據南宋朱熹《詩經集傳》”若按“定約、成議”解釋,“與子成説”不如寫作“與子成誓”,既作“説”,可以理解為通假字,“説”通“悦”更為恰當,“無論生死離合,我們兩情相悦”。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原文譯文

《擊鼓》——詩經 [2] 
擊鼓其鏜,踴躍用兵。
土國城漕,我獨南行。
從孫子仲,平陳與宋。
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
於以求之,於林之下。
死生契闊,與子成説。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于嗟闊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戰鼓擂得鏜鏜作響,戰士踴躍操練刀槍;國都、漕邑築城牆,獨我從軍奔(bèn)南方。‖跟隨將軍孫子仲,平定他國陳與宋(陳國、宋國);久久不能把家回,憂心忡忡心兒碎。‖哪裏停軍把營扎?慌了神兒丟了馬;哪裏尋它哪裏找?荒野林下卧芳草。‖”一同生死不分離,我們早已立誓言。別時握住你的手,白頭到老此生休‖我聲聲嘆息今離散,不能相見多悲嘆;我聲聲嘆息天涯遠,不能信守誓言把家還(huán)……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詩文賞析

本詩描寫兵士久戍不得回家的心情,表達渴望和平的強烈願望。詩從出征南行寫起,再寫了戰後未歸的痛苦,又寫了夫妻之間執手相約,一直到最後發出強烈的控訴,次第寫來,脈絡分明,而情感依次遞進。敍事中推進着情感的表達,抒情中又緊連着情節的發展,相得益彰,而自然天成。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詩句評價

《擊鼓》講的是戰爭,不管是窮兵黷武的四處征戰,還是保家衞國的戰鬥,士兵面對的都將是別離,這個別離也許很短,也許很長,長於一生。戰爭對於一個國家來説有着各種各樣的含義,對於一個個體而言,若不從大處去講,那更多的是“我獨南行”的不忍,“不我以歸”的憂心,無居無所的飄零,和兵失去戰馬的淒涼。“死生契闊,與子成悦,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契闊”二字,《毛詩》訓成“勤勉”,從下一句的“于嗟闊兮,不我活兮”來看,這個兩個闊字應意思相同,是別離的意思,契為聚合之意。活,是“佸”的借用,相會之意。“于嗟洵兮,不我信兮。”感慨相隔遙遙,無法兑現自己的誓言。這個誓言是給心愛的袍澤許下的白頭偕老的信。這裏有一個很有趣的話題,“死生契闊,與子成説”這樣詩的韻腳,就成為ABBA式了。本來“死生契闊,與子偕老”,是“成説”的內容,是分手時的信誓。詩為了以“闊”與“説”叶韻,“手”與“老”叶韻,韻腳更為緊湊,詩情更為激烈,所以作者把語句改為現在的次序。”錢鍾書在《管錐編》中評價説:“《箋》甚迂謬”,又指責其“穿穴密微”,並很幽默的將“死生契闊,與子成説”等句,比較《水滸傳》第八回林沖刺配滄州臨行雲“生死存亡未保,愛人在家,小人身去不穩”語,斷為“情境略近”。
擊鼓進軍,是古代的一種常見的生活方式,戰爭在那時候佔據着生活太大的空間,歌頌戰爭的神聖,悲嘆戰爭的哀憐,在詩歌中頻見不鮮。《擊鼓》只是一個士兵小小的心聲,無關乎國家社稷,只因為心中的情節,人最本能的思念,遠離的是愛人,走不上的是回家的路。
參考資料
  • 1.    《毛詩正義·卷二·二之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12-14]
  • 2.    孔子.《詩經》:公共版權,約公元前479年左右
  • 3.    安意如.《思無邪》:人民文學,2011-11-01 第1版2011-11-01 第1次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