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域名服务器
- 外文名
- Domain Name Server
- 简 称
- DNS
- 组 成
- 由一串用点分隔的名字组成
概述
播报编辑
把域名翻译成IP地址的软件称为域名系统,即DNS。它是一种管理名字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分不同的组来负责各子系统的名字。系统中的每一层叫做一个域,每个域用一个点分开。所谓域名服务器(即Domain Name Server,简称Name Server)实际上就是装有域名系统的主机。它是一种能够实现名字解析(name resolution)的分层结构数据库。
域名解析
播报编辑
必要性
你在域名注册并购买了主机服务后,你需要将域名解析到所购买的主机上,才能看到网站内容。在绝大部分情况下,DNS域名服务器解析好域名后,并不能马上看到网站内容,而是要过几个小时,甚至一两天才能打开你的网站。
解析过程
要明白为什么域名解析需要这么长时间,就需要了解域名解析过程和DNS服务器的作用。
互联网上的每一台电脑都被分配一个IP地址,数据的传输实际上是在不同IP地址之间进行的。包括我们在家上网时使用的电脑,在连上网以后也被分配一个IP地址,这个IP地址绝大部分情况下是动态的。也就是说你关掉调制解调器,再重新打开上网,你的上网接入商会随机分配一个新的IP地址。
一个域名解析到某一台服务器上,并且把网页文件放到这台服务器上,用户的电脑才知道去哪一台服务器获取这个域名的网页信息。这是通过域名服务器来实现的。
域名服务器DNS是英文Domain Name Server的缩写。每一个域名都至少要有两个DNS服务器,这样如果其中一个DNS服务器出现问题,另外一个也可以返回关于这个域名的数据。DNS服务器也可以有两个以上,但所有这些DNS服务器上的DNS记录都应该是相同的。
当一个浏览者在浏览器地址框中打入某一个域名,或者从其他网站点击了链接来到了这个域名,浏览器向这个用户的上网接入商发出域名请求,接入商的DNS服务器要查询域名数据库,看这个域名的DNS服务器是什么。然后到DNS服务器中抓取DNS记录,也就是获取这个域名指向哪一个IP地址。在获得这个IP信息后,接入商的服务器就去这个IP地址所对应的服务器上抓取网页内容,然后传输给发出请求的浏览器。
域名类型
播报编辑
一是国际域名(international top-level domain-names,简称iTDs),也叫国际顶级域名。这也是使用最早也最广泛的域名。例如表示工商企业的 .com .top,表示网络提供商的.net,表示非盈利组织的.org等。
二是国内域名,又称为国内顶级域名(national top-level domainnames,简称nTLDs),即按照国家的不同分配不同后缀,这些域名即为该国的国内顶级域名。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按照ISO3166国家代码分配了顶级域名,例如中国是cn,美国是us,日本是jp等。
类型
播报编辑
主域名服务器
辅助域名服务器
缓存域名服务器
转发域名服务器
负责所有非本地域名的本地查询。转发域名服务器接到查询请求后,在其缓存中查找,如找不到就将请求依次转发到指定的域名服务器,直到查找到结果为止,否则返回无法映射的结果。
优点
播报编辑
之所以域名解析不需要很长时间,是因为上网接入商,比如北京电信,河南电信等,为了要加速用户打开网页的速度,通常在他们的DNS服务器中缓存了很多域名的DNS记录。这样这个接入商的用户要打开某个网页时,接入商的服务器不需要去查询域名数据库,而是把自己缓存中的DNS记录直接使用,从而加快用户访问网站的速度。这是优点。
缺点
播报编辑
所以新注册的域名一般来说解析反倒比较快。因为所有的ISP都没有缓存,用户访问时ISP都是要查询域名数据库,得到最新的DNS数据。
而老域名如果更改了DNS记录,但世界各地的ISP缓存数据却并不是立即更新的。这样不同ISP下的不同用户,有的可以比较快的获取新的DNS记录,有的就要等ISP缓存的下一次更新。
提供商
播报编辑
最后要说明的一点是,DNS服务器和网页服务器可以是同一个提供商提供的,也可以是不同的。通常虚拟主机提供商也提供自己的DNS服务器,这样用户只要把自己的域名指向虚拟主机提供商自己的域名服务器就可以了。有的用户喜欢使用域名注册服务商提供的DNS服务器,这时候用户就要在域名注册商的DNS服务器中更改DNS记录,如A,MX记录等到虚拟主机提供商的IP地址。
域名服务器区域(DNS zone: Domain Name Server zone):
域名服务器区域(DNS zone)是在DNS树中的授权点。它包括来自向下的特定点的所有名称,除了那些其它的权威区域。权威的名称服务器能够被其它DNS要求做名称到地址的转换。很多域名服务器能够在一个组织之内存在,但是仅那些被根域名所知的能够被通过Internet的用户访问。其它的域名服务器响应仅仅是内部访问。
发展历史
播报编辑
1993年Internet上出现WWW协议,域名开始吃香。
1997年7月1日,作为美国政府"全球电子商务体系"管理政策的一部分,克林顿总统委托美国商务部对域名系统实施民间化和引入竞争机制,并促进国际的参与。7月2日,美国商务部公布了面向公众征集方案和评价的邀请,对美国政府在域名管理中的角色、域名系统的总体结构、新顶级域名的增加、对注册机构的政策和商标事务的问题征集各方意见。
1998年1月30日,美国政府商务部通过其网站正式公布了《域名技术管理改进草案(讨论稿)》。这项由克林顿总统的Internet政策顾问麦格日那主持完成的"绿皮书"申明了美国政府将"谨慎和和缓"地将Internet域名的管理权由美国政府移交给民间机构,"绿皮书"总结了在域名问题上的四项基本原则,即移交过程的稳定性、域名系统的竞争性、"彻底的"协作性和民间性,以及反映所有国际用户需求的代表性。在这些原则下,"绿皮书"提出组建一个民营的非盈利性企业接管域名的管理权,并在1998年9月30日前将美国政府的域名管理职能交给这个联合企业,并最迟在2000年9月30日前顺利完成所有管理角色的移交。
1998年9月30日美国政府终止了它与域名提供商NSI之间的合同。双方的一项现有协议将延期两年至2000年9月30日。根据该协议,NSI将与其他公司一道承接Internet顶级域名的登记工作。NSI和美国商务部国家电信和信息管理局(NTIA)将于1999年3月31开始分阶段启动共享登记系统,至1999年6月1日完全实施。
2009年10月2日ICANN获准独立于美国政府之外,取得独立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