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城隍廟

(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城隍廟)

鎖定
城隍廟,建於(元朝)公元1362年的榆次城隍廟,為國院重點保護單位,是我國現有的城隍廟中最古老、最完整的古建築羣之一。踏進山門,一座高達25米四重檐二層樓閣突兀而起,這是1999年世界遺產保護基金會,公佈的全球最精美的一百處古建築之一的玄鑑樓。
城隍廟,玄鑑樓高大宏偉,雍容華貴,圍廊環抱,飛檐翹角,厚實靈動,層次鮮明,與背後的樂樓和戲台渾然一體,自然和諧,相得益彰。樂樓史料上稱為“酬神樂樓”構造精緻獨具匠心。當年慈禧太后聽説榆次樂樓能發出絕秒的樂音,為做壽修樓,便派人實地考察,但最終卻不解其奧秘,無果而返。
城隍廟,樂樓正對面是顯佑殿,所謂城隍就是古代中國城市的守護神,護城佑民,主掌冥籍,是古代漢民族宗教中普遍祭祀的重要神祗之一,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古往今來,皆為天理,這是古代“人神共治”思想深刻的反映。
中文名
城隍廟
佔地面積
6000 m²
地    位
山西省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城隍廟
性    質
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城隍廟歷史沿革

榆次區城隍廟是山西省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城隍廟,佔地面積6000平方米,是山西省第一批重點保護單位,1996年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城隍廟縣誌記載

榆次城隍廟在市區東大街中段北側。據《榆次縣誌》載有明代鞏昌府知府金中夫(榆次人)撰的《城隍廟》一文,可知現存的城隍廟是由原北門內善政坊以東的舊城隍廟拆遷後營建的。舊城隍廟元代至正二十二年(1362)在達魯花赤帖木兒主持下建造的。
宣德六年(1431)榆次縣令曹顯覺得舊城隍廟狹小簡陋、便拆掉就舊廟營建了正殿三間,東西廂房各三間,山門一間。成化十二年(1476)三月,又擴充了廟的範圍,把原三間正殿遷到後面約八丈遠的地方作為寢殿,並在寢殿前四丈的地方新建了五間顯佑殿(正殿).弘治七年(1494),榆次人李選認為廟內殿宇雖然宏大,但原來的廂房相形之下,便顯得很不相稱,便在東西兩側各建了十四間廂房,弘治十年(1497)榆次人苻吉等主持又於正殿南正中建閣,起名“玄鑑樓”。
正德四年(1509),榆次人王嵩主持在玄鑑樓南面修了五間山門,正德六年(1511)全部告成。後榆次人左桂原、李引道兩人主持在閣北靠閣建築了樂樓。嘉靖六年(1527)由榆次人孫文質、崔棕於廟門南大道對面建了屏障。

城隍廟重修擴建

嘉靖十二年(1533),榆次人趙弘、苻產明又于山門外東西兩側跨道建牌坊各一座:東叫“保障”,西叫“昭假”。並在門口豎了兩根鐵旗杆,門兩旁檐內塑神像兩尊。乾隆三十九年(1774)於廟西增建了道院和財神廟,民國八年(1919)由趙文允負責給城隍廟做了最後一次維修。建國後榆次城隍廟曾作為展覽館、圖書館使用。文革期間圖書館約三十萬冊圖書被洗劫一空,1971年城隍廟被榆次膠鞋廠佔用,直至1984年國慶遷出,國家拔專款20萬元,山西省拔專款10萬元,榆次市拔專款10萬元,整修城隍廟。
2001年榆次區在修復榆次老城歷史街區時,再次對城隍廟進行了維修,完全恢復了它歷史的本來面目。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