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城隍廟

(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城隍廟)

鎖定
城隍廟位於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江海城隍廟(原名六甲城隍廟)的來歷以及發展歷程。六甲鎮建於宋朝(南宋)嘉泰四年間,距今已有八百多年曆史的古鎮,古屬通州城(現南通市)所轄第十一區。
六甲城隍廟遺址位於海門區劉浩鎮駐地六甲鎮區內,海門區劉浩信用社及六甲鎮老農貿市場位置,原佔地面積十五畝,是南通以東至呂四地區內最雄偉壯觀的道教和百姓祭祀祈禱活動場所。 [1] 
中文名
城隍廟
外文名
Chenghuang Temple
別    名
六甲城隍廟
所屬地區
江蘇省南通市
原    名
六甲城隍廟
始    建
明朝嘉靖年間
地    址
海門區劉浩鎮
教職人員
王海兵 [2] 

城隍廟歷史起源

城隍廟
城隍廟(5張)
江海城隍廟(原六甲城隍廟),位於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劉浩鎮鎮區(六甲鎮),始建於明朝嘉靖年間。
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通東沿海歷遭倭寇燒殺搶掠、殃及百姓,經抗倭名將戚繼光率戚家軍奮勇抗擊,將數千倭寇全部殲滅。為藉助神力,威震倭寇,保衞海防,嘉靖賜便倉城(六甲)建廟,尊戚繼光將軍為江海城隍尊神。六甲城隍是位武將。
(清光緒《通州直隸州志》第29頁、307頁、315頁載)清雍正年間(公元1734年)時任兵部尚書魏廷珍攜夫人(夫人系南通人)慕名來六甲祭拜戚繼光將軍,深受戚公剿倭英勇功績而感動,回京奏明皇上。雍正帝崇敬抗倭英雄,為借神威,安民心、保海防、欽賜用漢滿文刻制“賜靈應侯城隍印”玉印一方,象牙朝板一枚,並撥庫銀,重建殿堂,奉戚公為江海城隍神。

城隍廟佈局結構

江蘇省海門市江海城隍廟
江蘇省海門市江海城隍廟(5張)
雍正十二年(公元1735年4月)命兵部尚書魏廷珍、江蘇巡撫喬世臣、翰林院侍讀張廷璐等大臣前來六甲城隍廟擴建奠基(其奠基石尚存)。該廟擴建後,佔地十五畝,四面環河,廟房殿堂八十餘間,神像三百餘尊。在同治六年、光緒七年又行重修。該廟原址在現六甲老市場、信用社位置,廟宇建築羣宏偉壯觀,香火盛極,經濟文化一派繁榮。
後歷經戰火毀損並於1966年因“破四舊”被拆除。為保護歷史遺產,傳承道教文化、順應民心,滿足當地羣眾的信仰需求。在南通市海門區人民政府高度重視和南通市道教協會的全力支持下,上級宗教部門正式批准同意恢復重建江海城隍廟。

城隍廟文物事件

文化大革命期間,在1966年下半年由紅衞兵造反派焚燒了僅存下來的三個檀香木神像(城隍、城隍娘娘、巫大老醫)及珍貴廟志、經書,抄走了皇帝賜封玉刻方印、印章上方紐首為獅子、印面刻有一半篆體漢文,“賜靈應侯城隍印”,另一半是滿文(蒙文)及象牙笏(朝板)。這些已蕩然無存。 [1] 
六甲城隍廟遺留下來已給世人收藏的有雍正十二年間的重建城隍廟奠基石(漢文)一塊;城隍廟正大門左右石獅子門溜耳二塊;大殿正中立柱園基石三塊;大殿門口兩邊台階鑲邊長石條二塊;拴馬樁石條一塊;原蓋有“賜靈應侯城隍印”的鐘魁圖一幅;蓋有“賜靈應侯城隍印”的嬰兒肚兜布一塊,上述城隍廟的文物古蹟已被收藏保管在劉浩鎮政府內。 [1] 

城隍廟寺廟現狀

2011年,江海城隍廟在劉浩鎮政府東南側、六甲新市場東北側進行重建,佔地十五畝,設置山門、儀門、甬道、正殿、後宮、龍王殿、財神殿、慈航殿、文昌殿等殿堂,建成之後該廟外觀飛檐翹角、雄偉氣魄、紫煙飄渺、神像莊嚴,將為江蘇省內最大的城隍廟,並能同時容納上萬人敬香聆道。
截止2012年1月15日農曆臘月廿二日,一期一個殿堂已經建成,並舉行了由江蘇省道教協會副會長、南通市道教協會會長、南通城隍廟住持陳濟煌道長主持的神像上座暨開光儀式,中斷近半個世紀的海門道教正式恢復。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