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城隍廟

(江蘇省南通市崇川區境內寺廟)

鎖定
城隍廟位於江蘇省南通市崇川區濠東路199號,始建於北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城隍,又稱城隍神城隍爺。是中國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由有功於地方民眾的名臣英雄充當,是中國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城隍廟系北宋首任州官王茂所建,亦名郡廟、邑廟,千年來屢加修飾,長盛不衰。供奉誥封正三品揚州府通州鑑察司民城隍靈應侯宣威蕩寇淮南王英布公。
南通城隍廟,殿堂建築屬南方大式建築,紅牆泥瓦,現在廟內主體建築由儀門、甬道、拜殿、元辰殿、財神殿、東西兩廡、城隍殿、後宮、吏書房、文昌閣、藥王閣、前後東西廂房、東西迥廊組成。
南通城隍廟,坐落於南通市最為繁華最負盛名的崇川區,是南通地區重要的道教宮觀,始建於北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距今已有近一千年的歷史。風雨倉桑,朝代更迭,南通城隍廟也歷經興衰。
中文名
南通城隍廟
外文名
City GodTemple of Nantong
地理位置
江蘇省南通市崇川區濠東路199號
氣候條件
北亞熱帶濕潤性氣候
開放時間
全年:週一至週日 06:30-17:00
門票價格
10元/人
著名景點
碑廊
所屬城市
江蘇省南通市崇川區
始    建
北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
城隍神
誥封通州鑑察司民城隍靈應侯英布

城隍廟歷史沿革

城隍廟 城隍廟
南通城隍廟始建於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由首任州官王茂所建。曾亦名郡廟、邑廟。原址在市區十字街,州署東南側(南通,原名通州),佔地十餘畝,座北朝南,門外有精雕青石獅子一對,
城隍廟,兩邊有旗杆斗子的高桅子一對,門內當中有戲台,放生池,儀門前兩側圍牆上勒置歷任州署的文告和碑碣,後在修建人民路時被毀。
城隍廟,儀門為三間,有青石鼓一對,甬道五間,左右置有青石雕小獅子24只及石欄,東西兩廡十間,系仿唐翹角式大殿。大殿後,走披屋進後宮三間,後宮的西邊是吏書房,亦名檻心堂。 [1] 

城隍廟相關典故

英布 英布
英布(?—前196年),漢族,秦末漢初名將。
六縣(今安徽六安)人,因受秦律被黥,又稱黥布。初屬項梁,後為項羽帳下五大將之一,封九江王,後叛楚歸漢,西漢建立後封淮南王,與韓信、彭越並稱漢初三大名將。英布在秦末響應陳勝、吳廣造反,在陳勝失敗後率領本身軍隊投靠另一反秦力量項梁。項梁立楚懷王熊心時,英布成為楚的當陽君。
英布後來隨宋義北上救趙,在項羽殺宋義後,英布歸項羽指揮。在前207年的鉅鹿之戰中,項羽命令英布先行率兵渡河攻擊秦軍,小勝數仗後,項羽帶領其餘楚軍投入戰場,擊破秦軍主力。
州官王茂建城隍廟,為正三品揚州府通州鑑察司民城隍威靈侯宣威蕩寇淮南王公,受百世香火供奉。

城隍廟多次重修

南通城隍廟
南通城隍廟(9張)
南通城隍廟始建於宋朝建隆二年(961年),歷經明、清、民國張謇等人多次重修,在當地有較大的影響,現位於風景秀麗的濠東路北首。城隍廟修葺一新,內有濃厚道教藝術風格的雕塑和建築。1999年底城市建設廣場的需要,市政府將建於十字街宋代建築拆除,後遷建於風景秀麗、濠水粼粼的濠東路北首,從儀門、甬道、拜殿、大殿及元辰殿、財神殿,東、西兩廡均按原樣搬建。續建成山門、戲台、後宮、文昌閣、藥王閣、前後東西廂房、耳房、東西迴廊。
廟內道教音樂隊在重要道教日期演奏道樂,成為廣大市民瞭解道教文化、觀光休閒的場所。廟內文物眾多,有明洪武二年制誥,清朝同治帝加封通州城隍的“上諭”、“宣威蕩寇”匾額(僅存照片)和四十多扇名人字畫鐫刻的貼墨屏風等。2002年11月5日,南通市人民政府決定,將遷建後的城隍廟歸還道教協會管理使用。
從儀門、甬道、拜殿、大殿及元辰殿、財神殿、東西兩廡均按原樣重建。繼建有山門、戲台、後宮、文昌閣、藥王閣、前後東西廂房、耳房、東西迴廊,佔地近十畝。建築面積兩千二百四十八平方米,全部為磚木結構,平房簡瓦,古色古香;佈局嚴謹,庭內綠化,彷彿江南園林景色。
更具特色者,圍牆鏤空向濠河借景,鑄鐵篆書作窗,內容為勸善經句。廟以河為景,河為廟增色。西側迴廊為從戰國晏嬰到清朝林則徐等十八位清官造像,東側迴廊是道教歷代格言碑廊。進深三間,殿宇高崇,樑架精壯,為明朝建築。清道光十八年有奉政大夫王季海公祖重修郡廟全部,從正月動工到八月竣工,使廟貌煥然一新,由四房主持戴倫、杜坤、陳雲、張椿勒石。清同治年間由王藻字菽原興修一次。民國八年張謇重修一次,工程歷時八個月,始告完成,廟貌為之大新,東北側的錢公祠及六間朝街的店房在清末民初已管轄不到了,當時清末有171間廟房,至1958年7月12日,仍有樓房38間,平房97間,合計135間。
1998年城市建設的需要,市政府決定將建於十字街宋代建築遷建於風景秀麗、濠水粼粼的濠東路北首,從儀門、甬道、拜殿、大殿及元辰殿、財神殿,東、西兩廡均按原樣搬建。續建成山門、戲台、後宮、文昌閣、藥王閣、前後東西廂房、耳房、東西迥廊。

城隍廟佈局結構

城隍廟,大殿供法身高3.2米的城隍、六尊將官,財神殿供三尊財神,即文財神(范蠡)、財神(趙公明)、武財神亦名忠義財神(關羽)。後宮供奉媽祖(天后)、觀音、城隍夫人。文昌閣供文昌帝君,藥王閣供藥王孫思邈真人。
東、西兩廡十間設供賞善司、現報司、冤報司、執法司、糾察司、誅心司、催願司、旌孝司、注生司。鏤衣牆18只,是鑄鐵篆字、內容為勸善經句。西迥廊為十八清官圖,用大理石雕刻的從戰國晏嬰到清朝林則徐等十八位清官光輝形象及簡介。東迥廊是道教歷代格言的碑廊。

城隍廟文物眾多

城隍廟歷代留存下來的文物眾多,被稱為鎮廟之寶的當屬:明洪武二年的“制誥”,誥封通州城隍為侯爵,原為忠義伯,加封為靈應侯;清同治帝加封通州城隍的“上諭”及“宣威蕩寇”的匾額(現僅存照片);四十多扇名人字畫鐫制的貼墨屏風;清道光帝頒發的“城隍印”,以及韓世忠將軍行軍打仗時所用的“韓瓶”等等,這些文物不僅承載了城隍廟的歷史,也反映了歷朝歷代對城隍的崇拜和敬仰。

城隍廟重大意義

遷建的城隍廟,地處寬闊濠東路與濠北路交接處,廟前是林茂竹翠、景色幽雅秀麗的生態園林。廟西濠河水光粼粼,柳綠聞鶯,遊人泛着小舟漫遊在濠河之上,廟內道樂仙音繞樑,真是“崇川福地賞道樂,濠河畔邊留清音”。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