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城市綠地結構

鎖定
城市綠地結構是指用以栽植樹木花草和佈置配套設施,基本上由綠色植物所覆蓋,並賦以一定的功能與用途的場地。城市綠化能夠提高城市自然生態質量,有利於環境保護;提高城市生活質量,調試環境心理;增加城市地景的美學效果;增加城市經濟效益;有利於城市防災;淨化空氣污染。 [1] 
中文名
城市綠地結構
外文名
Urban green space structure
類    型
景觀學術語

目錄

城市綠地結構定義

廣義的城市綠地結構,指城市規劃區範圍內的各種綠地。包括六大類型:公共綠地,即各種公園、遊憩林蔭帶;居住區綠地;交通綠地;附屬綠地;生產防護綠地;位於市內或城郊的風景區綠地,即風景遊覽區、休養區、療養區等。城市綠地系統結構指系統內部各組成要素問相對穩定的聯繫方式、組織秩序與時空表現形式。城市綠地系統中植物、動物、微生物共同構成了城市綠地系統的基本結構,也就是城市綠地系統的內在結構。 [2] 

城市綠地結構模式

城市綠地系統最佳結構模式就應該建立在綠地生態系統水平上。由於內在結構的複雜性,日前綠地系統規劃很少從生態系統層次進行推敲。而更多城市綠地系統規劃關注是綠地系統結構的外在形式,即佈局結構比和景觀結構。國內外城市綠地系統結構研究主要涉及兩個層面:其一,以綠地系統結構與佈局規劃為特徵的應用實戰;其二,以綠地系統結構與人、自然、社會、經濟等要素的相互關係為特徵的理論分析。其主要涵蓋以下幾個方面。 [3] 
基於“點、線、面“模式的綠地系統佈局結構
凱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論對國內外城市綠地規劃產生很大的影響。城市意象理論認為城市是由路徑、邊界、區城、節點和地標5 個要素構成。
“點、線、面”模式就是城市意象元素的空間形態的一種簡化形式。國外許多地區利用點線面相結合的模式實現城市綠地系統規劃,較為成功的如 19世紀後半葉美國的布法羅市公園系統和波士頓公園系統、日本的東京復興規劃圖、霍華德的“田園城市”模式、莫斯科綠地系統規劃、德國的科,恩市綠地系統等。國內的城市綠地系統規劃起步較晚,雖然點線面相結合的模式結構已應用於城市綠地規劃研究,然而還缺少從生態系統層次上實現點、線、面與景觀、生態、文化等要素的全方位結合的成功案例。
點線面的佈局結構可看作是城市綠地系統結構的基本元素。〝點〞狀綠地因其小而可以靈活應用,是綠地空問網絡中的一個功能節點。城市的“線”狀綠地通過連接“點,和“面”狀綠地,在景觀中扮演着生態廊道角色。“面”狀綠地規模較大,破碎化程度較低,在功能上往往對局部區城具有不可替代性的控制作用。“點”、“線”和“面”狀綠地共同構成城市綠地系統的整體。隨着生態城市建設和城市規劃理論的發展,城市綠地系統結構元索的表現形式也更為多樣,如心、核、節點、楔、弧、軸、帶、廊等結構元素,使得城市綠色網絡理論不斷完善。 [3] 
基於“斑塊、廊道、基底”模式的綠地結構
城市綠地作為城市景觀的一個元素,具有空間分佈特徵,對控制城市無序蔓延及其帶來的生態影響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某種意義上,綠地景觀結構可以看作城市綠地系統結構的另一種外延形態。綠地地景觀結構的基本元素就是斑塊、廊道和基底。它為具體而形象地描述城市綠地景觀結構、功能和動態提供了一種“空問語言”。基於“斑塊一廊道一基底“模式結構,城市綠地系統可以理解為由不同形狀、功能的綠地斑塊、綠地廊道和基底等要素相互作用而構成生態系統整體。為了更好地應用於實踐,Dranmstad 等州將這一模式進一步擴展為斑塊、邊緣、廊道和鑲嵌體 4種要素,其中邊緣是指兩個或多個不同的生態系統或景觀元素問的組分,其生態學意義以邊緣效應最為突出;鑲嵌體用來表示生境或植被的空問配置。周延剛等心根據綠地景觀的空間形態、輪廓、分佈等基本特徵,將綠地景觀的空間結構元素確定為斑塊、廊道、基底和邊緣。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