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城市綜合競爭力

鎖定
城市綜合競爭力指一個城市在一定區域範圍內集散資源、提供產品和服務的能力,是城市經濟、社會、科技、環境等。
中文名
城市綜合競爭力
意    義
綜合發展能力的集中體現
決定因素
城市綜合實力強弱
類    型
名詞

城市綜合競爭力名詞釋義

城市綜合競爭力 城市綜合競爭力
競爭力的概念具有多角度、多層次的含義,競爭力內涵在本質上是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及其要求而不斷髮展、修正、完善的過程。今天我們強調提高國民經濟綜合競爭力和城市綜合競爭力,是有深刻的現實背景和明確目的的。因此,在提高綜合競爭力的過程中,既要吸取國內外關於競爭力、城市綜合競爭力的一般理論文獻,更要從中國的具體國情出發,有針對性、有效的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

城市綜合競爭力城市排行

2018中國城市綜合競爭力排行榜(前三十名)
第一名廣州
第二名香港
第三名上海
第四名深圳
第五名北京
第六名蘇州
第七名南京
第八名武漢
第九名台北
第十名東莞
第十一名無錫
第十二名佛山
第十三名成都
第十四明澳門
第十五名新北
第十六名天津
第十七名廈門
第十八名常州
第十九名杭州
第二十名長沙
第二十一名鄭州
第二十二名青島
第二十三名寧波
第二十四名重慶
第二十五名中山
第二十六名鎮江
第二十七名南通
第二十八名濟南
第二十九名珠海
第三十名合肥

城市綜合競爭力理論

城市綜合競爭力市場優勢

城市風景 城市風景
在以實物生產為主的經濟發展階段,市場中的主要競爭是產品競爭。因此,早期的競爭力分析的焦點集中在這一方面,其代表者是亞當.斯密基於資源稟賦而建立起來的絕對成本優勢李嘉圖的相對成本優勢,及其馬歇爾的集聚優勢理論。在這些理論分析中,以市場競爭競爭是相同產品的競爭為依據,提出產品成本是競爭佔優的決定性因素。時至今許,這一理論觀點仍是建立市場競爭力優勢的主要基礎。當然,斯密和李嘉圖的成本優勢主要是基於資源稟賦,因此導致了認為競爭力的強弱取決於是否佔有和控制世界上的資源產地,是否具有生產上的高效率技術和組織方式等。在這方面,馬歇爾認為當企業集聚時,由於大量生產要素的集聚所產生的相互間積極影響,可以大大降低生產成本,從而提高競爭力。但今天的成本優勢被認為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綜合結果:如科技創新能力、管理水平、制度因素、人力資源素質等。但在同類型產品的競爭中,成本高低仍是一個綜合性的競爭力優勢表現。
城市風景 城市風景

城市綜合競爭力體制優勢

城市風景 城市風景
資源稟賦意義逐漸下降的情況下,競爭力優勢的研究轉向更深層的體制性層面,它們主要是以世界經濟論壇和瑞士洛桑國際管理開發學院的觀點為代表。競爭力是指一國的企業或企業家在在各自的環境中以比他們國內和國外的競爭者更具吸引力的價格和質量來進行設計、生產和銷售產品與勞務的能力,或認為競爭力是指一個國家或一個公司在世界市場上均衡地生產出比其競爭對手更多財富的能力。這些觀點主要是從現代市場競爭的基本體制性因素――國際化、政府管理、金融體制、公共設施、企業管理、科學技術、國民素質、服務水平等進行綜合評判。
其他有特色的競爭力優勢理論
城市風景 城市風景
熊彼特理論為基礎的技術創新理論,認為競爭力優勢主要是以技術及組織的不斷創新為依託;以波特為代表的系統準競爭力優勢理論,認為競爭力在於技術創新,更在於國內各方面經濟資源和要素分工協作的體系化;以道格拉斯.諾思為代表的制度創新競爭力優勢理論,認為競爭力在於通過制度創新營造促進技術進步和經濟潛能發揮的環境,強調競爭力優勢是制度安排的產物。
上述各種關於競爭力優勢的理論和闡述,具有明顯的社會經濟發展演變的印記,不過它們從各個方面豐富了競爭力優勢理論,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借鑑。

城市綜合競爭力內涵

城市風景 城市風景
以上關於競爭力優勢的各種理論主要是針對企業競爭力和國家競爭力而展開的,雖然對城市競爭力有所啓迪,但是不能照搬。我們認為城市綜合競爭力優勢與國家競爭力優勢既類似,但又有明顯的區別。並且,從中國的具體國情出發,中國的城市綜合競爭力又具有明顯的中國特色。
比較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和城市綜合競爭力究竟研究和比較什麼?城市綜合競爭力是什麼含義?我們認為研究比較城市綜合競爭力主要是比較城市經濟功能的強弱。
城市風景 城市風景
競爭力是針對市場經濟環境而言的,競爭是市場經濟的產物。從市場微觀角度觀察,眾多的現實生產者和潛在生產者都正在、或試圖通過利用更多的、或更有質量的生產要素和資源,進行生產和提供服務,未謀取利潤。競爭在現象上表現為產品和價格競爭,實質上是爭奪資源的競爭。如在知識經濟時代,作為科技能力載體的各類專業人才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因此對人才的爭奪就成為這一發展階段中競爭的重要內容。現代市場競爭的內涵是對最有價值的生產要素的爭奪,只有在配置、利用生產要素方面佔有優勢,才能在市場競爭中具有優勢。類似的觀點還有:認為城市競爭力是不同城市競爭者之間競爭相同資源的能力;認為城市競爭力就是比競爭對手生產更多財富的能力。但要生產財富,首先必須佔有資源和要素,並且佔有更多的優勢要素和資源,才能在市場上具有更大的競爭力和影響力。它們總的看法是認為城市綜合競爭力優勢與配置、佔有生產要素和資源的能力成正比。這一觀點對提高城市綜合競爭但以上述觀點來概括城市綜合競爭力是不全面的。再深層分析,城市經濟佔有、配置、利用生產要素和資源主要靠什麼?我們認為是憑藉着城市經濟實力、憑藉城市經濟所具有的高效配置、利用生產要素和資源的能力,從而獲取一種市場權利。因此,就城市經濟來説,競爭力就體現為市場化佔有、配置和利用生產要素權利的大小。競爭力弱,市場化配置資源要素的權利就小;競爭力強,市場化配置資源要素的權利就大。同樣,市場化配置資源的權利大。也反映了競爭力的優勢。

城市綜合競爭力集聚

市場化配置資源的權利是由城市經濟實力為基礎的集聚功能產生的。
什麼是集聚?
城市風景 城市風景
按照這一詞的提倡者、哈佛大學教授波特的定義,集聚(Cluster)是指在地理上一些相互關聯的公司、專業化的供應商、服務提供商、相關的機構,如學校、協會、研究所、貿易公司、標準機構等在某一地域、某一產業的集中,他們既相互競爭又相互合作的一種狀況。 產生集聚的主要因素在於:一些企業在價值鏈上具有上下游的關係;企業間的橫向聯繫十分密切;企業與其他機構、如高校、科研機構的緊密聯繫;政府在集聚中的作用發揮。
彼特認為集聚狀況對經濟發展產生良好的功能;首先,可更經濟地獲得專業化的投入要素和人力;其次,可更低成本地獲取相關信息;第三,增強企業間的互補性;第四,低成本地獲取公共產品;第五,提供更有效的激勵。
而對作為區域經濟中心的城市來説,其特徵在於以城市的優勢環境和條件(服務能力、基礎設施、信息交換、交通運輸等)吸引着眾多企業和機構及社會經濟各部門在相對狹小的空間內集聚,從而更突出城市作為經濟中心的集聚效應。同時,由於大量企業、機構的集聚,進而對各種資源要素產生着強大的吸引力,增強集聚能力。
從實際情況看,城市的集聚功能已表現的相當明顯,儘管各城市在這方面的能力有大小之分:
第一
城市成為重要的資源轉換中心。通過城市龐大的生產體系加工着自然資源、原材料及知識和信息,轉換成各種產品。貨物和信息知識產品
第二
城市成為價值增值中心。在資源要素的轉換過程中,城市創造出新價值,成為利潤中心
第三
城市成為物資集散和流轉中心。資源要素的轉換促進着城市必須運作資源要素、原材料的輸入和產品貨物的輸出,成為實物分配的樞紐。
第四
城市成為資金配置中心。一方面,城市的生產體系對資金產生強大需求,另一方面,隨着實物流轉和分配,同時進行着資金流轉和分配。
第五
城市成為信息交換處理中心。由於重要的經濟活動基本上在城市進行,因此,各種信息主要在城市產生、交換,然後進行擴散。
第六,城市成為人才集聚中心。城市的生產體系運作需要大量人才,同時,大量人才也被城市的活力和發揮環境所吸引。
第七
城市綜合競爭力
城市綜合競爭力(18張)
城市成為經濟增長中心。綜合以上各種活動,城市成大了主要的經濟活動中心,成為了經濟中心,也成為了經濟增長中心。
但城市的功能僅僅在於集聚嗎?我們認為,城市經濟的集聚是為了進行擴散。如果僅僅為集聚而集聚,沒有擴散,這種集聚是無法持續的。而且從城市經濟發展的過程分析,集聚是手段,擴散是目的,集聚是為了擴散,而擴散則進一步增強集聚能力。

城市綜合競爭力擴散功能

城市的擴散功能主要在於
第一擴張城市的市場性佔有、配置和利用資源要素權利的作用範圍。
第二構築更大空間的經濟協作體系。
第三擴散城市的優勢能力,如技術、資金、管理、觀念、加工體系等,提高和帶動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能力,從而更確立城市對周邊地區的主導性作用,及城市對周邊地區的吸引力。
綜合以上分析,我們認為城市經濟的集聚概念就是充分利用、吸納城市本身、周邊地區及國內外的各種資源要素和積極因素,增強城市經濟實力和發展潛力;而擴散就是利用城市經濟在各方面的優勢,把這種優勢有系統地滲入周邊地區及更大區域,從而帶動這些地區的發展,並在這過程中進一步增強以城市為中心的區域經濟的整體實力。因此,中國城市經濟的主要功能在於集聚與擴散,而城市綜合競爭力優勢則集中反映為聚集和擴散能力的強弱。

城市綜合競爭力指標設置

城市綜合競爭力的比較當然要求全面。但由於城市綜合競爭力比較的關鍵是城市經濟的集聚和擴散功能的比較,加上我們初次進行這方面的分析研究,因此,我們對城市綜合競爭力比較研究的指標體系的設置主要從集聚和擴散功能比較上着手,並把城市綜合競爭力劃分為總量、質量和流量三個一級指標,來基本涵蓋城市綜合競爭力的豐富內容和各具體分類指標。

城市綜合競爭力總量指標

總量指標主要突出體現一個城市的經濟實力、實際產出能力及發展狀況。總量是城市經濟持續發展和綜合競爭力的基礎,也是城市經濟發揮集聚和擴散功能的基礎。如果缺乏總量支撐,那麼質量再高,其綜合競爭力也就受到阻礙,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

城市綜合競爭力質量指標

質量指標深刻反映城市經濟的發展質量和社會經濟的“健康”狀況,並且質量是決定城市綜合競爭力強弱和集聚和擴散功能的主要因素。同樣,如果總量浪大,但缺乏質量。就猶如是一個虛胖的巨人,無法進行有效競爭,無法發揮集聚和擴散功能。

城市綜合競爭力流量指標

流量指標體現出城市經濟集聚和擴散功能的發揮程度,通過指標比較可具體反映各城市在GDP流量規模、資本、技術、人力資源、對外開放、資源利用等方面的集聚和擴散能力。流量是總量和質量的綜合體現,只有總量和質量的相互協調,整體水平高,才能真正提高流量規模。
在以上三個一級指標下分列14個二級指標和79個三級指標。其中的二級和三級指標在今後研究深入的基礎上將不斷充實、修改和完善。同時在研究過程中還將設計專門的指標體系進行城市綜合競爭力方面的專項比較分析。
根據我國城市的實際發展狀況,我們對三個一級指標賦予不同的權重,具體為:總量指標占30%,質量指標和流量指標各佔35%。因我們考慮到在此階段,總量還是決定城市綜合競爭力優勢的重要因素,雖然質量和流量更能在本質上反映城市綜合競爭力的能量和發展趨勢。

城市綜合競爭力指標説明

AI總量指標
BI經濟實力:通過對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等指標的分析比較,反映該城市府達到的發展狀況和實際水平。
B2金融實力:通過居民儲畜存款、銀行貸款餘額、保險金額等指標,反映金融市場的發展程度及資金融通實力。金融實力是城市綜合競爭力的有力利器,缺乏這一手段,城市的聚集和擴散功能將無法發揮,特別是城市的擴散功能,它是以資金、技術和產品為主要手段的。
B3科技實力:以研究和發展投入金額、專利申請數、擁有科技人員數等指標,評價該城市在科技進步、技術創新方面的能力和基礎。
B4政府實力:由於數據收集因素,只設置了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指標,反映政府對社會經濟發展的一種主動性促進能量。
A2質量指標
B5發展水平:主要通過對GDP、人均GDP、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10年平均增長率的比較,從動態角度考察該城市的長期發展水平及能力。
B6產業結構:主要對三次產業比重的比較,評價產業結構的高級化程度。
B7經濟效益:通過對綜合生產率、投資效果係數的比較,評價該城市的經濟效率水平。這是質量指標比較中的核心項目,也是決定城市集聚和擴散功能債主要因素。
B8城市服務設施:對城市公共服務設施及基礎設施的比較,反映城市的現代化服務水平。
B9社會環境:從人均居住面積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空氣質量等指標,比較各城市的環境狀況。
A3流量指標
B10GDP流量:由於數據收集問題,無法進行這方面的比較。
B11人口流量:原主要比較人力資源的流量狀況,如吸引科技人員數等,由於數據收集困難,現僅進行旅遊方面的流量狀況,但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的吸引力和集聚能力。
B12資金流量。由於各城市情況不一,一些指標如外匯交易量、股票交易量等無法比較,因此主要對吸引外資及變動狀況的比較,反映城市在這方面的集聚能力。
B13實物流量i通過對貨物運輸、客運、集裝箱運輸能力的比較,評價城市在這方面的集散能力。
B14信息流量:原設計了舉辦大型國內外展覽會、舉辦國際性重要會議等指標,由於數據缺乏,現僅為較狹義的信息流量方商的比較,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的信息產品生產和信息化水平。
在數據處理方面,我們以上海1995年的各類數據為100,然後以此為基數,分別計算各城市1999年三類指標的相關數據(在這過程中,依據各數據的實際意義,分別賦予正負值),再乘以權重,得各城市的三類指標分值,乘以權重加總,得城市各二類指標的分值。二類指標加總,乘權重,得各一類指標的分值。對一類指標的分值進行加總,最後得出各城市的綜合競爭力分值 (二)綜合競爭力比較分析中的城市選擇
在城市綜合競爭力比較研究中的城市選擇我們有這麼幾個標準:一,從城市社會發展水平和經濟實力的角度考慮,選擇一些其經濟實力和社會發展水平國內領先的城市;二,從地域角度考慮,由於中國明顯的地區發展差別,因此不同地區選擇一些有代表性的、具有明顯區域特徵的城市,以便通過比較能夠得出有益的啓示:三,從改革開放和發展角度而言,選擇一些相對超前和滯後的城市,通過比較也能發現差距所在。
最後,我們選擇如下十個城市進行比較研究,它們是:
北京、上海、廣州、深圳(代表中國的特大型城市及社會發展水平和經濟實力領先城市);天津、武漢、蘇州、哈爾濱(代表具有社會發展較高水平和具有較強經濟實力的不同區域的城市);重慶、西安(代表具有明顯西部特色的大城市)。

城市綜合競爭力綜合競爭力

由於中國的具體國情,中國城市經濟競爭力有着自身的特點和要求。
隨着中國工業化的迅猛推進,城市經濟在中國社會經濟現代化過程中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具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特別是中國區域遼闊,地區經濟間差別比較明顯,同時農業相對落後,農村人口占全國總人口70%以上。因此,提升城市經濟的現代化程度,發揮城市經濟的功能,把城市經濟作為整個社會經濟及地區經濟現代化的重要支撐點、排頭兵和擴散源,是加快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一個戰略性任務,也是被世界經濟發展所證明的重要途徑。
發展城市經濟、提高城市經濟綜合競爭力之所以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是有我國城市經濟的特點決定的。我國城市經濟的特點在於:
(1)社會經濟的現代化水平領先。城市經濟在發展水平、基礎實施、思想觀念、人力資本、文化教育等因素和環境方面遠遠超越農村水平,是帶動、拉昇落後地區與農業經濟,把落後地區和農業經濟納入現代化發展軌道,並通過城市經濟發展來轉移和吸納農村勞動力的的重要經濟力量。而我國中心城市的率先現代化更對全國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的推動力。
(2)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發展城市經濟是縮小我國地區間發展差距的重要途徑。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差距很大,在短期內大幅縮小地區間發展差距非常困難。但相對容易做到的是在各城市經濟的發展水平方面大幅縮小差距,從而在不均衡發展的中國區域經濟中佈下發展相對均衡的輻射點―一城市經濟。依託城市經濟的輻射功能帶動周邊地區和區域的現代化發展,這是促進中國社會經濟整體快速、均衡發展的重要戰略。
(3)城市經濟的重要性不僅僅在於拉昇和帶動周邊地區,更在於樹立發展典範,灌輸現代觀念,對周邊地區和農村地區的發展提供方向和刺激。並且,通過市場、資金、文化、教育等經濟發展基本因素的建設和推進,為周邊地區的長期發展培育基礎。
但必須強調的是,由中國城市經濟的定位所決定,城市經濟不僅僅是一個普通的市場中的競爭者,而更是區域經濟活動及經濟發展的組織者。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的目的不是打垮國內其他的城市競爭對手,而是以其強勁的綜合競爭力和經濟實力去吸引各種經濟資源,吸引其他的中小城市和廣大周邊地區,構築有效的經濟協作體系,實現一種競爭協作,並且主要以協作為主。但這種協作體系的建立不是行政方式的,而是市場內涵的。是因為城市綜合競爭力和經濟實力的吸引使得各種資源和競爭對手的主動融合。而一般的情況是,如果競爭對手處於同一層次上,那麼融合是很難實現的。我們所要避免的是主要以競爭者為目的的城市綜合競爭力的提高,那麼非常可能導致一種城市間的惡性競爭,破壞國民經濟的整體協調性要求,同時無效耗費大量的經濟能量。在研究城市經濟發展和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方面,必須充分認識和正確把握這一問題。
綜上所述,如何加快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充分發揮城市經濟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的作用,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通過科學、深入的比較分析和研究,努力對我國城市經濟發展、綜合競爭力提高、城市功能發揮提出較為完整、清晰的思路和理論。

城市綜合競爭力競爭力比較

城市綜合競爭力比較目的

在努力提高綜合國力、增強我國國民經濟綜合競爭力,各地紛紛提出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的強烈氛圍中,通過對城市綜合競爭力的研究及各城市間綜合競爭力的比較分析,能夠勾勒出促進城市綜合競爭力提高的主要因素,支撐城市綜合競爭力的主要框架結構,及現階段中國城市綜合競爭力的狀況、水平和特點。同時,通過比較,能夠發現各城市在綜合競爭力方面的優勢和缺陷,有助於發揮更大優勢,修正缺陷,增強綜合競爭力。也有助於各城市間互相取長補短,相互學習,共同提高,我們的目的是提高中國城市的綜合競爭力,進而提高中國的國民經濟綜合競爭力而作出自己的努力。
需要説明的是,由於我們是初次嘗試通過比較分析的方法來研究城市綜合競爭力問題,因此在研究比較方法、內容、體系、手段及指標體系設置方面,存在着不足和缺陷。雖然我們的比較分析是以一種科學、認真態度進行的研究,但其比較分析的結果僅供參考。

城市綜合競爭力比較結果

按照城市綜合競爭力比較指標體系,通過對十個城市社會經濟發展各項指標數據的模型處理和比較,各城市綜合競爭力的排序為: 通過對各城市指標數據的綜合比較,對各城市綜合競爭力的總體評價如下: (1)中國具有較強綜合競爭力的城市主要是上海、深圳、北京和廣州四大城市。這四個城市中三個是中國的特大型城市,這些城市主要特點是經濟總量大,經濟質量高,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城市股會環境等方面指標在國內領先。而深圳作為改革開放後迅速崛起的現代化程度較高的中型城市,具有較前三大城市基本上不相上下、甚至更高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增長潛力。只是深圳由於客觀地理原因在一些總量指標方面具有較大差距,制約了深圳城市綜合競爭力、城市經濟的集聚和擴散功能進一步發揮。
(2)城市綜合競爭力較強的城市其社會經濟體系、結構比較協調、完整,特別是在總量、質量和流量指標方面均能獲得較高的分值,沒有明顯的缺陷和不足。加上海、北京、深圳和廣州,幾乎在各二級指標和三級指標方面均位居前列,所以在綜合競爭力總體排序和評價中理所當然地名次靠前。這也充分説明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要求城市社會經濟全面發展,在總量、質量和流量方面必須均衡協調,互相促進,整體提高。
(3)在分析比較中,我們感到其他城市隨着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同樣具有較強的綜合競爭力,特別加武漢、蘇州、天津、西安等城市,在某些指標方面有着突出的競爭優勢。但總的來説,這些城市在競爭力的綜合性、特別是在總量、質量和流量的協調發展方面具有一定的不足,即在某些社會經濟領域及指標上還存在着明顯的缺陷,城市的社會經濟整體協調性還不是十分成熟和完善。不如上海、北京、深圳、廣州那樣,社會經濟各個部門和領域都相對發達,並且互相之間協調性好,從而產生較強的城市綜合競爭力。
(4)通過分析比較,一些西部城市在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方面明顯落後於特大型城市和東部沿海城市,特別是在一些重要的發展指標上存在着較大的缺陷和不足,從而導致其城市綜合競爭力也相對較弱。雖然總體上這些城市通過改革開放發展比較迅速,但某些指標反映出它們在發展過程中遭遇較大的困難。如重慶,1999年其第三產業對GDP的貢獻率達到85.85%。重慶的第三產業這麼發達嗎?經過分析我們發現,1999年重慶的GDP比1998年增加了50億元左右,但由於1999年重慶第一產業的增長出現負數,而第二產業增長緩慢,1999年僅增加了幾個億,因此重慶當年的GDP增長主要靠第三產業。這是一種無奈的第三產業的高貢獻率,其背後是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發展停滯。
對綜合競爭力各分類指標比較的分析和評價
通過比較分析,城市綜合競爭力排序前茅的城市在一級和二級指標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 (1)總量指標方面的排序和分析評價
在總量指標的二級指標中,上海在經濟實力和政府實力方面排名第一,在金融實力方面排序第二,科技實力則排序第五。從三級指標來看,上海在GDP總量、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社會商品零售總額、保險保費總額、財政收入方面名列第一,但在科技實力方面指標明顯不突出,如每10萬人專利申請數、擁有科技人員數均位居第五。
北京則在金融實力和科技實力方面排名第一,在經濟實力和政府實力方面排序第二。在三級指標方面,北京在國內投資率居民儲蓄存款、研究與發展投入金額、技術市場成交額方面領先。
深圳在科技實力上排名第二,在經濟實力、金融實力和政府實力方面均排名第四。三級指標方面,深圳在人均GDP指標上領先,特別是在科技實力上,在專利申請數、擁有科技人員數、人均教育事業費支出方面遙遙領先。
廣州在經濟實力、金融實力、政府實力方面均排名第三,科技實力排名第四。在三級指標方面,廣州均處於3―4位名次,既不領先,也不落後,處於中上游水平。 其他城市在總量方面均不突出。在三級指標方面武漢和西安在每萬人在校大學生數方面排名分列第一、第二。 通過比較,可以發現各城市間的總量水平差距很大,如上海的GDP總量是排名第二位北京的將近一倍,是排名最末的城市西安的6.57倍。
(2)質量指標方面的排序和分析評價
在質量指標的二級分類指標中,上海在城市服務設施方面排名第一,經濟效益排名第二,產業結構排序第三,發展水平排名第四,社會環境排序第六。從三級指標來看,上海在綜合生產率、供水、供電總量、平均預期壽命、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方面位居第一。同時,在第三產業對GDP的貢獻率不斷提高、第二產業處於結構轉換、進入良性發展軌道的情況下,上海第二產業對GDP的貢獻率在十城市中排序最低,這反映了上海城市經濟正從傳統計劃經濟時代的工業加工型城市轉向科技、服務和貿易型城市。
但我們也看到,上海在新技術產品產值佔工業總產值比重、投資效果係數、人均公共綠地、空氣質量等指標上排名靠後。
而深圳在產業結構、社會環境上排名第一,發展水平、城市服務設施排序第二,經濟效益排名第三。在三級指標方面,深圳在GDP十年平均增長率、科技成果數量、金融業增加值佔GDP比重、交運、倉儲、郵電通訊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空氣質量指標方面領先,特別是在人均居住面積、人均公共綠地面積指標上非常突出。但深圳在第三產業發展、醫療衞生指標方面名次靠後。 廣州在社會環境、產業結構方面名列第二,在城市服務設施排名第三,經濟效益名列第五,發展水平排序第六、從具體指標分析,廣州在社會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批發、零售貿易、餐飲業增加值佔GDP比重、每千八醫護人員數方面名列第一,但在空氣質量指標上排序最低。 北京在發展水平和社會環境項目上排名第三,城市服務設施名列第四,產業結構排序第五,經濟效益位居第七。在三級指標方面,北京在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每萬人擁有醫院牀位數上排名第一。同時北京在供電總量、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高新技術產品產值佔工業總產值比重等指標的得分也不錯。但在失業率、投資效果係數方面較差,而北京的GDP十年平均增長率指標更居末尾。
其他城市在質量方面比較突出的指標是:哈爾濱的失業率最低,空氣質量指標排名第二;武漢的高新技術產品產值佔工業總產值比重指標排序第一;蘇州的投資效果係數名列第一;西安在研究與發展投資資金佔GDP比重上領先。
(3)流量指標方面的排序和分析評價
在流量指標的二級分類指標中,上海在資金流量上位居第一,信息流量名列第二,人口流量排序第三,實物流量排名第五。從三級指標來看。上海在股票市場交易額、國外對本地直接投資總額、國外對本地直接投資增長率、年貨物運輸量、年集裝箱運輸量、轉口貿易量等指標方面遙遙領先,但在年客運量指標上明顯落後,排序第九。
深圳在信息流量方面排名第一,實物流量和資金流量均名列第二,人口流量位居第四。在具體項目方面,深圳在人均郵電業務量上明顯領先,體現出深圳社會經濟的現代化水平,並在移動電話普及率、每百人擁有計算機數、進出口總額、股票市場交易額等方面位居前列,但國外對當地的直接投資總量還顯偏小。
廣州在實物流量方面高居第一,人口流量名列第二,資金流量排序第三,信息流量名列第五。廣州在流量指標方面比較突出的項目是;進出口總額、境外旅遊者人數方面領先,在國外對當地的直接投資總額、國外投資增長率、年客運量、年集裝箱量、移動電話普及率指標方面也位居前列。
北京在人口流量方面排序第一,實物流量名列第三,信息流量上排名第四,資金流量方面居於第八。北京突出的指標是:進出口貿易總額、國內旅遊、國際旅遊收入、住宅電話普及率方面超前;但國外對本地直接投資增長率方面明顯下滑,回落幅度較大,這一僅重較大的指標落後使得北京在資金流量方面名次靠後。
其他城市突出的指標表現如下:重慶在年客運量方面大大領先,超過第二名廣州一倍多,這也反映出重慶作為人口大都市的特點;同時重慶在圖書出版量指標上也明顯領先。蘇州的經濟外向度也比較高,其進出口總額佔GDP比重指標排序第二。
另一個重要的現象是,郵電業務總量和進出口總額指標明顯表現出城市的發達程度。在人均郵電業務量指標方面,深圳、廣州、上海、北京位居前四位,而重慶、西安這些西部城市排名最後,它們之間的差距相當大,深圳的人均郵電業務量將近重慶的61倍。在進出口總額方面,北京、廣州、深圳、上海分列前四位,而重慶、西安位居末尾,北京的進出口總額是重慶的57倍多,是西安的40倍多。

城市綜合競爭力對策建議

城市綜合競爭力評價對策

(一)對上海綜合競爭力的分析
(1)通過比較,上海在十個比較城市中以176.01分名列綜合競爭力排序第一。但從分數情況看;基本上與深圳的175.26分不相上下,僅比其高出0.75分,與北京相比也距離不大。從二級指標分析,上海的總量和流量指標排名第二,質量指標排名第三,而深圳質量指標排名第一,高出上海31.59分,流量指標位居第二,總量指標排序第三。深圳只是由於在總量指標上落後上海47.33分,在綜合競爭力總體排序中排名第二。上海應該看到各城市的發展速度和能量,要有強烈的危機感
(2)由於加大了產業結構和轉換經濟增長方式,上海在經濟效益、產業結構的相關指標方面得分較高,進步明顯。同時上海在城市服務設施、實物流量、信息化程度等指標方面也比較領先,這些因素將進一步擴張上海的綜合競爭力優勢。
(3)上海經濟現階段在總量上比較強,但應該看到在質量方面存在着不足,特別是在科技實力(專利申請數、擁有科技人員數等)方面。深圳的每10萬人專利申請數是上海的2倍多,每萬人擁有科技人員數也是上海的2倍多。而上海在每萬人擁有科技人員數方面逐步下降。同時上海在社會環境方面(主要是人均公共綠地面積、人均居住面積、空氣質量等指標)也有差距。
(4)通過總體分析,對上海在國內的城市綜合競爭力水平的評價是:總量方面:經濟基礎紮實,總體實力強勁;質量方面:效益水平較高,科技實力相對不足;流量方面;資金融通領先,集散功能增強。也即總量強勁、質量不錯、流量擴張。
(二)提高上海綜合競爭力的對策建議
(1)努力提高總量實力。
總量實力是上海綜合競爭力優勢的重要因素,也是上海發揮集聚和擴散功能的支撐點。因此,必須牢牢遵循發展這一硬道理,力保上海經濟發展有一個長期的較快增長速度,進一步提升上海經濟在國內外的影響力和綜合競爭力。
(2)加快提高質量水平。
質量是上海綜合競爭力不斷提高的關鍵因素,也是上海經濟發展過程中所存在的主要不足。具體分析,上海在硬質量方面還是不錯的,加綜合生產率水平。但上海在軟質量方面,如科技創新能力、科技人員數量、社會環境等方面有缺陷。因此,首先必須大大加強上海的科技實力,具體措施是加快吸引國內外各類科技人員;推動科研機構和高校科研力量加快向經濟發展主戰場的轉移;進一步制度創新,提高全社會的科技創新意識,營造促進各類科技創新的激勵環境。同時,進一步努力改善上海的社會環境指標。
(3)進一步提高流量規模。
從城市社會經濟協調發展、從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角度分析,流量規模在實質上、也在內容上擴張城市的集聚和擴散功能。上海在過去不太注意流量指標,但上海在這方面增長顯著,特別是集裝箱運輸量。上海必須進一步提高流量規模。主要在提高實物流量、吸引國內外資金流量、吸引科技成果和科技人員流量、吸引國內外旅遊流量方面進行努力。(4)加強上海社會經濟的整體協調發展。
從城市綜合競爭力的提高來説,關鍵在於綜合性,即取決於總量、質量和流量方面、取決於社會經濟各產業、部門之間的協調融合。各單項指標的突進,對城市綜合競爭力的提高作用不大,是事半功倍的效用。因此必須進一步強化社會經濟整體的協調、協作,整體發展,提高綜合競爭力。

城市綜合競爭力城市比較

隨着經濟全球化和城市化發展的加快,我國城市直接面臨國際與國內市場激烈競爭的挑戰。如何調整城市的戰略定位,以迎接經濟全球化的挑戰,力求在國際競爭中得到生存和發展,是近階段城市化發展過程中十分重要的戰略性課題。經營城市的理念引入,為城市化發展提供了良好契機。
一、經營城市的基本理念 關於經營城市的概念有多種提法,筆者認為比較準確的是:經營城市是在明確的城市定位和發展戰略的指導下,把現代市場經濟經營觀念經營機制經營方式運用到城市的規劃、建設、管理的全過程,構建城市建設投資主體多元化,融資方式多樣化,運作方式市場化的新體制。通過市場運作,盤活資產存量,優化資源配置,提高城市競爭力,提升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

城市綜合競爭力相關誤區

(一)經營主體缺位和錯位
人們普遍認為,政府既是國家的代表,也是人民的代表,經營城市的主體自然屬於政府。在經營過程中,政府過多地直接參與各種商業交易活動,造成經營城市中主體缺位和錯位。其結果是導致政府行為廣泛地介入到城市資源配置的各個領域,這不僅扭曲了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職能的定位,而且扭曲了市場在城市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
(二)經營客體不明確,經營廣度和深度不足
經營範圍過於狹窄,過分倚重於政府對城市資源要素的經營。有些城市決策者把經營城市的內容定位為經營城市土地。對城市最寶貴、最稀缺的資源--土地過度出讓和開發,如"圈地"、"炒地"、"園區"等低水平重複建設及盲目的城市擴張,導致城市土地資源的破壞和浪費。而對技術、信息、人才等要素在城市經營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待進一步加強。城市經營中這些只重視有形資源,不注重無形資源短期行為,直接影響了城市功能發揮和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三)經營城市的目的認識模糊
社會效益。很多城市將籌集城市建設資金作為經營城市的主要目的,追求短期收益,造成一些城市忽視對城市資源的戰略性經營,忽視了城市的長遠可持續發展。如一些城市對歷史文化資源和旅遊資源的經營,過分重視商業開發,而忽視了發掘這些資源的戰略性意義,制約了城市功能的提升與優化。
(四)缺乏正確的定位,城市發展戰略趨同
有些城市沒有深刻理解經營城市的內涵,制定戰略者的從眾心態、標準化知識和模式化思維,對城市的發展方向認識不清,定位趨同,導致城市建設表面化、同質化,缺乏城市自身的特色定位,缺乏城市的個性和品牌。城市規劃仍停留在傳統的功能界定,定位於組織生產、流通的消費城市、生產的城市。即使有些大城市因功能擴展,逐漸看重居住環境,開始栽花種草,修建公園、廣場等休閒娛樂場所,但城市的整體功能依然是在求新、求變的低層次上運行,造成大量人、物、財的浪費,未能顯現城市特有的風格與歷史傳統。
由於受傳統體制的影響和利益機制的驅動,我國城市間分工與協作程度不高。各省市區自成體系,搞大而全、小而全的現象比較普遍,並且城市之間人為地加以封鎖,制約了地區間合理的經濟協作與分工。城市間產業同構現象普遍存在,在同一區域內的不同類城市不顧自身和區域實際,競相發展相同的產業,使新一輪的產業同構現象再次出現,甚至產業結構調整政策也驚人地相似。
三、做好經營城市大文章,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

城市綜合競爭力城市規劃

城市綜合競爭力規劃制定

一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科學合理的城市規劃,應該根據人居環境科學理論,遵循生態觀、經濟觀、科技觀、社會觀、文化藝術觀統一的原則,是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高度統一的規劃。在城市規劃編制的實施和管理中,既要滿足科學性和時代性的要求,體現超前意識和精品意識,又要貫徹經營城市的理念,體現發展主題和經營思想,把規劃的技術性和經濟性恰當地結合起來,充分發揮科學規劃在城市發展和經營中的龍頭作用。
城市規劃是城市發展的靈魂,具有鮮明的權威性、時代性和前瞻性。城市規劃的目的就是為了城市這一最大的國有資產實現最大增值,提高城市的品位,完善城市的功能,保留城市的風格和特色。它通過對城市性質、功能和發展目標的科學準確定位,決定城市未來的發展方向。經營城市只有在城市規劃的指導下,才能保證其整體利益的實現。因此,政府一定要注意規劃先行,在經營城市的過程中必須圍繞科學的城市規劃來進行,從城市長遠和整體利益出發,遵循城市規劃的各項要求。經營城市則是實現城市規劃目標的一種手段。
(二)樹立創新意識,拓展經營領域和範圍 城市資源包括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及延伸資源。其中自然資源主要指城市的土地、山水和空間等;人文資源主要是指城市的基礎設施資源、人力資源、文化資源、科技資源和政府資源等。延伸資源由以上幾類資源派生出的資源主要是指信息資源、品牌資源、形象資源等。這些都是可供經營的城市資源。隨着城市現代化和科技的發展,城市經營資源的內涵和外延還將不斷豐富和擴展,新的資源將不斷被開發和利用,經營城市的內容將越來越廣泛和豐富。經營城市要樹立創新意識,不斷拓展經營領域和範圍。城市之所以能推動社會財富的創造和人類的進步,在於最大限度地提升各種創造財富資源的創造能力,在於創新的動力。城市的創新性,藴藏在城市的管理者、社會機構以至生活在城市中的每個人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中。創新才能實現從主要依賴傳統的有形城市資源向大力開發現代城市無形資源經營方向轉變,從而謀求城市資產的整體升值。
(三)經營城市主體的多元化 經營城市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城市各級政府、各類企業和全體市民的共同努力。經營城市的主體要實現從政府單一主體向政府、企業和市民綜合主體的轉變。按照經營城市的性質定位,一切商業運作的行為主體應該是企業。政府在經營城市中,主要是管理、服務的角色。因此,政府要轉換經營主體角色,首先,應加強城市經營的法制建設,使城市經營始終沿着科學的法制化軌道運作。其次,要加強行政機構改革,全面提高管理效率。企業是經營城市的參與主體,進行着城市資產的運作,使一些城市資產由產品變成商品和產業,使城市建設由簡單的生產過程變成資本運營過程。市民是經營城市的重要力量,要對一個城市進行有效經營,最重要的是取決於城市主人--全體市民的文明素質、思想意識和精神狀態。
(四)經營城市目標的最優化--生態經營 為了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建立經營城市的目標體系,制定階段目標和遠期目標。階段性目標,就是在不同階段制定切實可行的短期目標,引導經營城市工作深入開展,不斷完善城市功能,不斷提升城市競爭力。遠期目標,是要把城市建設成有特色、有影響力、有文化內涵、有競爭力,城市與環境達到充分的協調,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
城市發展的可持續性是強調發展進程的持久性、連續性和可再生性。就是要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不斷增強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推動整個城市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五)準確定位,走專業化、個性化的經營之路 1.積極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向專業化發展 我國城市要在經濟全球化區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作出正確的戰略定位,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合作與國際分工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強調合作與多樣化,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從而為城市發展的空間與思路創造了新的發展機遇,城市社會已進入一個由對抗性競爭到合作性競爭的時代。對於城市來説,跨區域的、跨國家的分工協作,可以獲得雙贏效果,這要求城市定位趨於專業化。專業化分工是城市合作的一種主要聯繫紐帶,也是城市在互惠互利中壯大自己的現實基礎。 在知識經濟時代城市地理狀況和自然資源條件不再是區別於其他城市的特徵,城市主體的知識特徵、價值取向成為區別於另一城市的核心。創新意識反映人們知識更新的程度和城市發展的未來方向與命運,改變城市的空間形態、功能結構和發展方向。 2.突出個性優勢,打造城市品牌 城市品牌是城市風格與個性、城市形象與實力的統一,它凝聚和體現着城市的功能、理念、整體價值取向以及由內向外的輻射力和由外向內的吸引力。樹立城市品牌可以提高城市的知名度,推動城市不斷地發展,因此,經營城市必須要有品牌意識。打造城市品牌,一要突出特色,特色是城市保持永恆生命力的基本因素。二要做好城市營銷,城市營銷將為城市創造出獨特的品牌資產,使城市擁有一種壟斷性資源,能夠在競爭中獲得優勢。 3.發揮產業優勢,形成產業集羣 城市發展不是孤立的,必須和相關產業包括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旅遊、文教衞生體育等產業緊密聯結。城市之間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較大程度地存在於產業之間。產業集羣體現了一種在競爭中融合的思維,不僅是單體企業的"做精做強"與互相競爭,更是眾多企業互相依存、互為唇齒的"抱團打天下",最終咬合成具有競爭力的產業鏈條。這種產業集羣將通過多種途徑,如降低成本、刺激創新、提高效率、加劇競爭等,提升整個城市的競爭能力,並形成一種集羣競爭力。這種競爭力是非集羣和集羣外企業所無法擁有的。為此,根據當地經濟發展水平,有針對性地加以引導發展支柱產業,與當地經濟結構和產業佈局調整相結合,把城市的比較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形成充滿活力的產業羣,形成實實在在的競爭優勢,促進城市經濟良性循環地發展。 城市綜合競爭力港深滬居前三 2008年03月29日華龍網-重慶晨報 昨天,中國社科院《200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綜合競爭力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在北京發佈,報告對包括港澳台和內地的200個地級以上城市的各項競爭力進行了排序。 綜合競爭力前十名的城市為:香港、深圳、上海、北京、台北、廣州、高雄、蘇州、杭州、天津。
8指標影響綜合競爭力
報告將52個城市按行政級別進行分組,對其競爭力進行了細緻的分析。報告的年度主題為:“城市,羣起羣飛襄中華”。對全國33個已經、正在和潛在的城市羣的競爭力進行分析,同時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報告還公佈了增長、規模、效率、效益、結構、質量前十名的城市名單。
報告對52個最具競爭力的城市進行了更為深入的研究並發現:在8項影響城市綜合競爭力的指標中,人才本體競爭力、創新環境競爭力、企業本體競爭力高居前3甲。在其中的主要產業本體競爭力排名中,重慶列第5位。

城市綜合競爭力發展經驗

報告的回顧了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城市發展所取得的成績,並總結了12條較具體的經驗:1.取長補短,騎馬找馬。2.因利乘便,穩中求進。3.圍魏救趙,先易後難。4.另起爐灶,以新化舊。5.分權分税,鼓勵競爭。6.聯產承包,亦工亦農。7.城鎮開花,集羣擴散。8.工業帶動,製造優先。9.精英治市,模擬企業。10.招商引資,環境營銷。11.經營資產,以城建城。
未來城市發展9大趨勢
經綜合研究,該報告預測了中國未來城市發展將呈現加速化、集約式、梯度化、層級化、個性化、網絡化、全球化、非均衡、跨越式發展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