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城市形象

鎖定
城市形象是指城市以其自然的地理環境、經濟貿易水平、社會安全狀況、建築物的景觀、商業、交通、教育等公共設施的完善程度、法律制度、政府治理模式、歷史文化傳統以及市民的價值觀念、生活質量行為方式等要素作用於社會公眾並使社會公眾形成對某城市認知的印象總和。
中文名
城市形象
外文名
city image

城市形象簡介

城市形象,一般而言,是城市(或特定的區域)給人的印象和感受。但,可以構成人們對一個城市印象和感受的東西實在是太多太多了。建築物、道路、交通、店面、旅遊景點、生活設施等,都是構成這種印象和感受的基本要素。而市民行為、公職作風、文化氛圍、風土人情等,又都是形成富餘特色的城市形象的最關鍵的內容。甚至是一種方言、一份小吃、一套服飾,都可能構成相關城市形象的長久印記。從這個意義上説,城市形象所涉及的是與我們目前的城市規劃、城市管理、包括市容建設既相互聯繫又相對獨立的一個全新的領域。
應該包括:精神 、行為、視覺、風情等感受系統。

城市形象定義

建築藝術 建築藝術
城市形象包括許多方面,它的建築、街道、風景名勝、文化教育,以及市民的行為舉止、衣裝打扮等,城市形象應該包括三個部分:城市信仰與城市基本理念系統、城市行為系統、城市視覺識別系統。
從理論上講,學者蒲實對城市形象的定義比較專業和全面:城市形象是城市整體化的精神與風貌,是城市全方位、全局性的形象,包括城市的整體風格與面貌,城市居民的整體價值觀、精神面貌、文化水平等。進行城市形象設計,可以將城市整體的精神與風貌等特質予以提煉、昇華,塑造獨特的城市文化形象,充分發揮城市功能,從根本上改變目前城市建設雷同化、一般化的傾向,推動城市全面發展,創建名牌城市。城市形象就是城市文化的充分展現,城市形象推廣的過程就是城市文化的推廣過程,廣義的城市文化是一個城市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總和。城市形象由三個重要部分組成:城市經濟城市人居環境和城市文化.

城市形象內涵

首屆天津城市形象小姐大賽 首屆天津城市形象小姐大賽
城市形象是指能夠激發人們思想感情活動的城市形態和特徵,是城市內部與外部公眾對城市內在實力、外顯活力和發展前景的具體感知、總體看法和綜合評價。它涵蓋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個領域,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生態以及市容市貌、市民素質、社會秩序、歷史文化等諸多方面。城市形象建設是城市現代化過程中繼生產建設、公共設施建設之後迎來的城市發展的更高階段。城市形象以客觀城市為對象,以人們的主觀印象為途徑,呈現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1、綜合性。包含城市發展的各個領域,並構成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的有機整體,是城市外形和內涵在公眾頭腦中結合成的感覺和記憶。“一滴水能透視太陽的光輝”。城市的每一個組成部分都反映城市面貌,都能代表城市形象。
2、差異性。每個城市都有自身的特徵,自然條件、傳統文化千差萬別,經濟實力、發展戰略也各不相同,這些差異構成城市形象的基礎。差異產生特色,特色強化吸引力。城市形象的最大魅力來自與眾不同。
3、主觀性。城市具體生動的客觀形態,要通過激發人們的思想活動,產生記憶,留下印象,進而便於人們溝通交流,發展為城市文化的組成部分。城市形象既是自然特徵和客觀條件的演化,更要通過人們主觀努力刻畫塑造,又要通過人們的主觀印象去反映和傳播。
4、標識性。城市形象的重要功能是為複雜的城市系統提供一種經過昇華凝練的印象標誌,使人們透過現象把握本質特徵,把一個城市與其他城市區別開來。這種標誌既鮮明、簡單,易於識別,又內涵豐富,容易使人產生聯想。
5、公益性。城市形象是城市的公共財富,猶如城市上空的燈塔,可使整個城市分享光輝、共同受益。城市形象可刻畫城市個性、弘揚城市精神、傳播城市文化、陶冶市民情操,使人們對該城市產生深刻的認同感,增強情感聯繫,從而有利於城市實現經濟社會與文化協調、可持續、健康發展。

城市形象識別

按照城市理念、城市行為、城市視覺三個子系統的基本思維來理解和識別城市形象,對於科學把握城市形象演變規律,認識城市形象與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互動關係,不斷提高城市發展的活力和魅力具有較強的指導性和可操作性。

城市形象城市理念

指城市獨特的價值觀、發展目標、城市規劃、文化內涵等,是城市的“大腦”和城市形象的核心。城市理念融合文化形象、城市定位、社會經濟發展等內容,溝通、凝聚城市居民的思想認識,影響城市行為的價值取向,激發公眾積極進取。城市理念的主要表現形式包括:城市性質發展戰略和規劃、城市文化、城市精神等。城市性質反映城市的歷史方位和時代要求,構成城市理念基本內容和出發點;城市發展戰略具體表現為不同時期的發展方針和指導思想;城市文化指城市發展歷史的延續、文脈的承接以及市民精神狀態等。城市理念高度概括和昇華而成城市精神。

城市形象城市行為

在城市理念識別基礎上的行為表現和重要特徵,是城市的“所作所為”,是對城市做了什麼、正在做什麼和將要做什麼的基本印象,主要表現為城市內部的組織管理及活動。如圍繞經濟增長、社會發展、科技進步、政府政策、文化宣傳、體育健身、環境保護等進行的活動,尤其是有利於突出城市形象的廣告、宣傳、博覽、體育賽事等讓市民甚至更大範圍產生識別的活動。城市內部對羣體、個體的組織管理、教育以及改善投資軟硬環境、生活環境,對環境所提供的優質服務活動等為對內行為識別;對外宣傳、廣告活動、招商活動、公益性活動、公關活動等面對城市外部的活動為對外行為識別。

城市形象城市視覺

城市的外在表現,是城市形象最直接、最有形的反映,城市的“體形、面孔和氣質”,一座城市看起來的不同之處。能夠使人產生城市視覺效應的事物很多,包括市徽市花市旗、吉祥物、城市別稱、公共指示系統、交通標誌、富有特色的旅遊點、建築、綠地等。需要把城市理念、城市精神等通過標語口號圖案、色彩等形式表現出來,使人們對城市產生系統化的良好印象。城市視覺識別的形成往往以城市的歷史文化為背景,以城市的理念識別為基礎,以城市的行為識別為依託,向公眾直接、迅速地傳達城市特徵信息,形成城市形象識別的底色。城市建築是經濟社會活動的結晶,是影響城市視覺識別的最基本要素。

城市形象優化

城市形象重視形象設計

城市形象設計是對城市進行三維空間的合理謀劃和安排,既包含了物質空間的設計,也覆蓋社會生活以及物質文明方面的內容。它是以安排二維空間為主要目標的城市規劃的延伸和提升。英國城市形象設計專家弗·吉伯特指出:城市由街道、交通和公共工程等設施,以及勞動、居住、休憩和集會等活動系統所組成,把這些內容按功能和美學原則組織在一起,就是城市形象設計的本質。把城市形象設計引入規劃、建設、管理系統,城市形態、自然環境條件、建築物、城市結點空間、街道、城市綠化等內容精雕細刻,能夠直接改善城市的視覺印象。同時,把城市形象設計延伸至城市產業、企業、產品、企業家發展以及城市文明建設等各個領域,豐富城市形象內涵和社會帶動效應。

城市形象優化發展戰略

城市發展戰略需要動態進行調整優化,確保城市發展方向科學明確,城市理念識別特徵突出。發展戰略是城市性質和職能的主要體現,顯示城市在全國或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指明城市的個性、特點和發展方向,對城市未來發展做出全局謀劃。自然條件、經濟狀況、政治文化、人口規模等環境條件的差異,決定了不同城市、不同時期都要科學慎重選擇不同的發展戰略。城市只有清醒認識自身地位,實事求是提出具有本市特色的使命,形成城市理念,使之無時無處不在,指導、規範城市社會生活,上下同欲,城市的凝聚力才能得到根本的增強。

城市形象放大自然優勢

不同的城市自然稟賦會有很大的差異。對待自然資源與環境,如果給予重視並加以利用,城市會錦上添花;如果視而不見或開發不當,就會形成遺憾。首先,應當更新觀念,充分發掘與眾不同的形象突破口,強化視覺識別的衝擊力;同時,加大宣傳和開放力度,變被動為主動,促進旅遊、娛樂、餐飲、服務等行業率先發展,發揮出形象效應。人是城市存在和發展的核心,不能忽視人的身材、相貌尤其是精神面貌對城市視覺形象的影響和塑造。要善於創新,但必須處理好創新與守舊的辯證關係,特別是對歷史遺留下來的古蹟和遺產,應當反覆強化,形成一系列視覺形象。不能一味追求現代時尚,盲目更豐和模仿,從而捨本逐末,失去個性,分散了城市視覺衝擊力。

城市形象充實文化內涵

城市文化既大而無形,又可觸可感,既獨立存在,又與其他因素高度融合,既需要繼承本色,更需要推陳出新。城市文化發展的目標是有內涵、有魅力、有吸引力,城市物質組成要素得到昇華。城市形象建設根本上是城市文化的建設,比如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為文化等。在城市理念識別中,精神文化佔了相當的比重。文化是經過千百年積澱形成的,記載了當地人民的奮鬥歷史、精神風貌和習俗民情,具有鮮明的個性。城市文化塑造可以凝聚公眾注意力,提升市民文明層次,同時使外地公眾增加對城市的興趣和嚮往。目前,越來越多的城市舉辦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如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哈爾濱冰雕節、青島啤酒節大連服裝節濰坊風箏節、泰山登山節、孔子文化節等,展示了城市文化風格,豐富發展了文化傳統,有效地增強了城市形象的影響和輻射作用 [1] 

城市形象追求協調美觀

城市的道路、廣場、水景、雕塑、路燈欄杆壁畫標誌路牌門牌公共汽車站牌,各類户外廣告等等都應系統地進行規劃、設計,協調彼此間的關係,不能機械重複,雜亂無章。道路在城市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不僅要考慮其通達能力,還要從外觀、色彩、環境、區位、網絡、空間組合等等角度考慮其美學功能,追求道路的橫向美、路網美、線形美、交叉口美、綠化美和服務設施美等。街頭巷尾是最能顯示城市臉面的地方,應作為改善城市視覺識別的重要內容。比如,隨着生活節奏的加快,普通市民對輕鬆、休閒的公共場所的需求也在提高,建設幾條步行街、露天吧、專業街等以緩解生活的緊張,既可體現城市的特色又能創造城市以人為本的文化氛圍和生活情調。

城市形象改進政府行為

政府形象建立在政府管理、政策實施、辦事效率、公共服務等各個方面,由公務員日常業務工作所體現。良好的政府形象既是一種投資環境,又是一種經濟資源,影響、推動城市政治、經濟、文化事業的發展。改進政府行為重點是改革行政機構,形成高效適應市場經濟體制運轉的行政服務系統;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提高政治素質業務素質;堅持科學民主決策,鼓勵民眾參政議政,實現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加快依法行政,創造公開、公平、競爭、有序的市場環境;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繫,提高為人民服務的能力和效果。

城市形象系統分析

在日益推進的城市化進程中,一場前所未有的城市建設高潮正在全國蓬勃興起,從強調改善基礎設施和追求粗放型的城市化到關注城市形象和創建一流的人居環境,中國城市建設的外延與內涵都在發生着明顯而又深刻的變化。今天的城市競爭,再也不僅僅是規模的競爭、經濟的競爭,而更表現出城市文化、城市品位和城市生活環境與生活質量的競爭,實質就是城市形象的競爭。
城市形象,一般而言,是城市(或特定的區域)給人的印象和感受。這似乎比較容易理解。但再作進一步的分析,就不是那麼簡單了。因為可構成人們對一個城市印象和感受的東西實在是太多太多了。建築物、道路、交通、店面、旅遊景點、生活設施等,都是構成這種印象和感受的基本要素。而市民行為、公職作風、文化氛圍、風土人情等,又都是形成富餘特色的城市形象的最關鍵的內容。甚至是一種方言、一份小吃、一套服飾,都可能構成相關城市形象的長久印記。從這個意義上説,城市形象確實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它所涉及的是與我們目前的城市規劃、城市管理、包括市容建設既相互聯繫又相對獨立的一個全新的領域。
另外,“形象”本身又是一個美學概念,“感受性”應該是一個很重要的標準。同時,由於城市形象是以城市或特定的區域為主體的,其感受性事實上並不像企業形象那樣有明顯的主客之分。城市形象的塑造者往往也是城市形象的感受者。基於這種理解,現就城市形象作出以下幾個感受系統的分析,以求為城市形象作一個較為全面、較為準確的理論定位和系統構架

城市形象精神感受系統

這是指城市的精神理念所產生的系統形象效應,她是一個特定城市的精神支柱,也是其立市和不斷髮展的信念所在。其內容可以是城市精神生活所提煉的理念信條,可以是城市發展哲學的高度概括,也可以是城市歷史風雲和發展傳統所凝聚的民風和市民精神的寫照。她如源泉,可以滲透到城市的各行各業;她是氛圍,可以瀰漫到城市的方方面面。比如,延安的“延安精神”、深圳的“時間就是金錢”、大連的“不求最大,但求最佳”,都可以看作是這類感受的典型。

城市形象行為感受系統

城市兩個文明建設的主體是市民,或者説是市民的行為,市民的行為是最重要也是最典型的市容市貌,也就是城市形象。“文明”一詞就是從拉丁語中的“市民”引伸而來的。行為的形象效應,既有個體的,也有羣體的;既有生活的,也有職業的;既有百姓的,也有官員的;舉手投足之際,言談話語之間,都是城市形象的一種反映。現在許多城市所制定的市民手冊、文明公約、見義勇為倡議、鄰里公約等,其實都是城市形象的感受系統的相關內容,只是都因太具共性,所以往往也就很難體現出特定城市或區域的形象色彩。“大一統”的觀念意識,不但可以扼殺人的個性,同樣也可以扼殺城市的個性。“一方水土一方人”。其實每一城市,每一區域,特定的行為效應總是會有所不同,有所區別的。否則,上海人所謂的“精”,北京人所謂的“侃”,廣東人所謂的“靈”,又如何能大體為社會所普遍接受呢。

城市形象視覺感受系統

視覺感受是城市形象最直觀的部分,一切視覺景觀都可以是城市形象的直接體現,建築物景觀、道路交通景觀、自然山水景觀、歷史人文景觀,甚至人看人景觀等,都是城市形象的特色基礎。就一個城市來説,要求每一種視覺景觀都具有個性色彩,顯然是不現實的。通常的情況是隻要有一個或幾個極富個性的視覺景觀的存在,即能使人們強烈地感受到這一城市視覺形象的特有魅力。上海外灘的建築物羣落,一直是上海最為重要的景觀標誌;北京的天安門廣場,已成為北京乃至整個中國形象的視覺象徵;延安的寶塔山,眾所周知地代表着一個時代,而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濟南交警的崗上風範、蘇州的小橋流水、西藏的布達拉宮、惠安女的服裝頭飾、大連的城市綠化等,同樣也都是相關城市視覺景觀的典型特色。

城市形象風情感受系統

這裏的風情,指的就是風土人情。一個城市的風土人情往往就是這個城市特定形象的風韻所在,也往往是其個性色彩最為濃烈的部分。她不僅包括了這個城市的風俗習慣、文化傳統、人文風采,而且也包括了名勝特產、人情往來、男女情懷、俚語方言等。許多“少小離家老大回”的遊子們,幾十年念念不忘的往往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家鄉小調和地方小吃。“故土難離,鄉音不改”,説到底,就是地方風情對人的薰陶和浸淫。“風情感受”的形象效應對主體而言是一種眷戀,對客體則是一種新奇、一種神秘。從這個角度説,“風情”可能是激發人們對特定城市的形象意識的最為敏感的部分。

城市形象消費感受系統

一個城市的消費感受,同樣是城市形象的專門印記。在城市生活中,消費感受的實質也就是城市所提供的生活和服務感受,所以對城市形象的影響極大。與其他感受相比,消費感受往往是最直接涉及感受者利益的,所以必然反映最強,感受最深。許多初出國門的人士,歸來津津樂道的往往就是發達國家的服務規範和服務特色。需要説明的是,城市形象的消費感受系統實質還是相當龐雜的,既有物質消費的部分,也有精神消費的部分。除了人們通常所意識到的商業服務以外,還涉及社會服務、政府服務、公益服務等方面,也包括城市生活和工作環境的設施和條件;包括博物館、體育場館、音樂廳、大戲院等文化消費設施;包括房地產、人居環境、休閒場所,甚至氣候地理、空氣質量等,一個以煤為燃料的城市和一個以天然氣為燃料的城市其消費所引發的形象感受當然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城市形象經濟感受系統

現代社會是經濟社會,城市必然是經濟的中心,不涉及經濟的城市肯定是不存在的。尤其是在市場經濟的作用機制下,城市的經濟狀況、經濟類型、經濟特徵等都無一不是城市形象的最重要的象徵和支柱。因此,城市形象的經濟感受系統的構架,關鍵是要確立城市的經濟發展戰略,確立城市最為適應的經濟運行的機制和模式。同時,還應該特別注重城市形象產業、城市形象企業和城市形象產品的開發和市場拓展。特別是城市形象產品的開發,更應儘早、儘快地列入政府決策的內容。現在許多城市雖然沒有直接打出“城市形象產品”的牌子,但其實際的作用和功效已基本到位。如“青島啤酒”、“西安楊森”、“上海桑塔那”等,顯然都為各自的城市形象增添了不可磨滅的光彩。
上述系統,對城市形象的基本特徵和要素作了一個概括性的描述。城市建設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她總體立足於為人們提供一個高效和舒適的工作和生活環境。而“高效”和“舒適”並不是孿生子,往往有着很大的矛盾。提出“城市形象”的概念並加以系統的分析和認識,不僅有助於對城市化建設的總體把握,也直接有利於城市形象構架過程的方案策劃和具體項目的操作與實施。

城市形象功能

城市形象對內的整合作用

一個城市要在社會公眾面前樹立良好的形象,必須體現其內部的整合性,對於一個團體內部的所有成員來説,最能起到整合作用的是共同的目標。而對於一個城市的所有市民來説,無論是戰略性的經濟社會發展方向和趨勢還是具體化的發展指標,都是比較抽象的目標。再沒有什麼比城市形象來得更直觀和生動,更有感召力和凝聚力。而且每一個普通人的工作和生活都直接參與城市形象的建設與維護。因此,以城市形象作為共同目標,是一種較好的選擇。這樣的共同目標能夠激發全體市民作為主人翁的責任心和自豪感,鼓勵他們為城市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做出貢獻。

城市形象對外的傳播作用

城市實體形象的外在直觀性決定了城市形象具有很好的對外傳播作用。對實體形象加以選擇地烘托渲染之後,其傳播功能更加強化。通過傳播,可以產生兩個層面的效應:一是促進開放,加深合作與交流;二是提高城市在市場經濟中的競爭能力
傳播的目的是為了吸引外部公眾對城市的興趣、關注,使之對城市有所瞭解,並在此基礎上產生交流與合作。隨着全球範圍的經濟一體化趨勢和我國市場經濟的逐步完善,要求城市必須在區域經濟格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與國內、外其他城市和地區進行充分合理的分工與協作。一個城市在自我封閉的條件下不可能獲得完善與發展。城市對外開放的第一步就是展示自我,讓外界瞭解自我(同時去了解外界),隨之而來的是第二步的交流與合作。城市經濟在交流與合作之中獲得大量資源、信息、資本、人才和市場,從而實現全面發展。
城市通過自我形象魅力的展示,使外部公眾對其產生良好的心理感受。具有這種心理感受的外部公眾,在進行與該城市有關的活動時,會做出有利於該城市的行為選擇,無形之中提高了城市的競爭能力

城市形象設計

(一)以自然為本 以自然為本的思想似乎與我們長久以來所秉承的“人定勝天”思想相違背,然而在這裏其實需要這種最原始和樸素的思想。正如賈寶玉所説“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氣,雖種竹引泉,亦不傷於穿鑿。” 不少人對城市的自然賦給毫不珍愛,大有"要高山低頭,河水讓路"之氣概。馬路非筆直誓不休!完全不把自然放在心裏,其實,道路不在直不直,倫敦的街道就是彎的,因為它是歷史上沿着泰晤士河形成的。英國人並沒有把它取直,連街道都保持原貌。 最能創造城市特色的還是巧於利用上天賦予的大自然,要像根雕藝術家那樣去揣摩,因材構思。濟南的“一城山色半城荷”,常熟的“十里青山半入城”,福州的三山等,正因為山、水、城的融合才讓它們具有了永恆的魅力。
(二)與地域融合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塑造一座城市形象。一座城市歷經千百年打造,必然融進本地域的環境因素和人文因素,必然與自然風貌構成依存關係,體現人們的審美取向。如中國城市形象表現出來的北雄南秀、西獷東精以及早期城市形態江浙地區的小橋流水、豫魯地區的雄渾凝重,就體現了這一地域特徵。因此,在設計城市形象的時候應該把握地域的特徵,與周圍環境和人文風格相融合,才能產生和諧的效果。反之就如《紅樓夢》提及的“遠無鄰村,近不負郭,背山山無脈,臨水水無源,高無隱寺之塔,下無通市之橋,峭然孤出,似非大觀。”
(三)彰顯文化內涵 文化內涵是城市精神的體現。世界上的許多名城,人們注意的往往是它繁榮的街市、優雅的環境、獨特的建築,而忽視了那裏具有豐富文化藴含的人文精神。然而環境、城市建築、經濟狀況只是城市的襯衫、筋肉和骨骼,只有文化內涵才是城市的靈魂。因而有特色的城市形象需要我們發掘城市深層次的文化內涵。正所謂“並非農莊河田就是清幽樸素,魅力常常出自 ‘看不見’的個性之中”。 當然除上述幾條原則之外,對一個城市的形象進行設計還需要注重其他一些原則性因素,比如城市形象還應該反應城市的功能性,並且要具有能動性即可塑性等等。只有在把握哲學原則的基礎上精心設計出來的城市才可能體現自身特色,具有鮮明個性的特點。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