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城堞

鎖定
城堞,讀音chéng dié,漢語詞語,意思是城上的矮牆,出自賈誼《新書·春秋》。
中文名
城堞
拼    音
chéng dié
注    音
ㄔㄥˊ ㄉㄧㄝ ˊ
解    釋
城上的矮牆

目錄

城堞解釋

(1).城上的矮牆。
(2).泛指城牆。 [1] 
(3).泛指城牆,亦稱“女牆”。

城堞出處

漢·賈誼《新書·春秋》:“及翟伐衞,寇挾城堞矣。”
唐·元稹《欲曙》詩:“片月低城堞,稀星轉角樓。”
清·魏源《城守篇·守備上》:“城堞亦名城垜,以躲身為義也。不能躲身則如勿堞。堞不宜太高,高則擲石無力;堞口不宜太狹,狹則礙於擊賊。”
唐·白居易《大水》詩:“潯陽郊郭間,大水歲一至。閭閻半漂盪,城堞多傾墜。”
宋·蘇舜欽《詣匭疏》:“聞河東地大震裂,湧水,壞屋廬城堞。”
明·馮夢龍、清·蔡元放《東周列國志》第七十六回:“城中壯丁,尚有數萬,王可悉出宮中粟帛,激勵將士,固守城堞。”
康有為《過昌平城望居庸關》詩:“城堞逶迤萬柳紅,西山岧嵽霽明虹。”
劉禹錫詩《石頭城》: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
陳渠珍《艽野塵夢》:右有橫牆如城堞然,峻坂百餘丈,下臨河。 [2] 
參考資料
  • 1.    城堞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0-05-06]
  • 2.    陳渠珍.艽野塵夢.西藏:西藏人民出版社,2009:103-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