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埃羅爾·莫里斯

鎖定
埃羅爾·莫里斯(Errol Morris),1948年2月5日出生於美國紐約長島海奧特,美國導演、編劇、製作人,威斯康星大學歷史學學士、普林斯頓大學科學史碩士、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哲學博士。
1978年,執導個人首部紀錄片《天堂之門 [1]  。1981年,由其執導的紀錄片《弗農,佛羅里達》首映 [1]  。1988年,執導的紀錄片《細細的藍線》獲得美國影評人協會年度最佳紀錄片獎。1991年,執導懸疑電影《黑風》。1997年,執導紀錄片《又快又賤又失控 [2]  。2004年,執導紀錄片《戰爭迷霧 [3]  ,該片獲得第7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長片獎 [4]  。2008年,執導犯罪紀錄片《標準流程》,該片獲得第58屆柏林電影節評審團銀熊獎 [5]  。2013年,執導紀錄片《已知的未知:拉姆斯菲爾德和他的時代》 [6]  。2019年,執導驚悚電影《荷蘭,密歇根》。
中文名
埃羅爾·莫里斯
外文名
Errol Morris
別    名
艾路摩里斯
國    籍
美國
出生地
紐約長島海奧特
出生日期
1948年2月5日
職    業
導演、編劇、製作人
畢業院校
威斯康星大學歷史學
畢業院校
普林斯頓大學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哲學
主要成就
第7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長片獎
第5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評審團大獎
代表作品
天堂之門
細細的藍線
戰爭迷霧
標準流程
已知的未知:拉姆斯菲爾德和他的時代

埃羅爾·莫里斯早年經歷

1948年,埃羅爾·莫里斯在美國紐約長島的海奧特出生。十年級時,埃羅爾·莫里斯被美國佛蒙特州的寄宿學校帕特尼中學錄取。在那裏他開始學習大提琴,拜在納迪婭·布朗熱的門下學習音樂。之後,考入威斯康星大學歷史學專業。
1969年,從威斯康星大學歷史學專業畢業。之後,他申請進入哈佛大學的歷史學專業,但遺憾的是並沒有被接受。可幸運的他又考入了普林斯頓大學,成為了科學史專業的研究生。
1972年,埃羅爾·莫里斯離開了普林斯頓大學,進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攻讀哲學博士學位。到了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莫里斯發現自己一點兒都不適合這門學科。於是,他成了學校裏太平洋電影資料館的常客。此外,莫里斯還對調查產生了興趣,他經常會去調查連環殺人事件,所以在畢業後他做了六七年的私家偵探 [7] 

埃羅爾·莫里斯演藝經歷

埃羅爾·莫里斯
埃羅爾·莫里斯(5張)
1978年,執導個人首部紀錄片《天堂之門》,該片講述的是兩所寵物公墓的故事 [1]  。1981年,由其執導的紀錄片《弗農,佛羅里達》在紐約電影節首映,該片記錄了佛羅里達一個小鎮居民對事物的古怪看法 [1] 
1988年,執導紀錄片《細細的藍線》,該片講述了一件蒙冤11年的錯案 [8]  ,獲得美國影評人協會年度最佳紀錄片獎。1991年,執導由盧·戴蒙德·菲利普斯蓋裏·巴薩拉巴蓋伊·博伊德聯合主演的懸疑電影《黑風》;同年,執導紀錄片《時間簡史》,該片是關於斯蒂芬·威廉·霍金的紀錄片,介紹了他“黑洞理論”的形成過程、論證方式,以及他的家庭生活和成長過程 [9] 
1995年,執導紀錄片《Errol Morris Interrotron Stories: Digging Up the Past》。1997年,執導紀錄片《又快又賤又失控》,該片講述了四個不同的人分別講述自己的工作以及工作中的感悟故事 [2]  。1999年,執導紀錄片《死亡先生》。2000年,擔任紀錄片《第一人稱》的導演。
2001年12月,被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基金會選中,進入國會圖書館的國家電影保護資料庫。2004年,執導對前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的專訪紀錄片《戰爭迷霧 [3]  ,該片獲得第7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長片獎 [4]  。2008年,執導犯罪紀錄片《標準流程》,該片獲得第58屆柏林電影節評審團銀熊獎 [5] 
2010年,執導由Kent Gavin主演的紀錄片《小報》 [10]  。2011年,執導紀錄片《他們在那兒》;同年,執導紀錄片《雨傘男》。2013年,執導紀錄片《已知的未知:拉姆斯菲爾德和他的時代》,該片紀錄了美國前國防部長唐納德·拉姆斯菲爾德在華盛頓的職業生涯 [6] 
2014年,執導紀錄片《Three Short Films About Peace》。2016年,執導紀錄片《B面:艾爾莎·多夫曼的肖像攝影》。2017年,執導由彼得·薩斯加德蒂姆·布雷克·尼爾森莫莉·帕克聯袂主演的傳記紀錄片《苦艾草》。2018年,執導紀錄片《美國達摩》 [11]  。2019年,執導由娜奧米·沃茨埃德加·拉米雷茲共同主演的驚悚電影《荷蘭,密歇根》。

埃羅爾·莫里斯個人生活

家庭
1950年,埃羅爾·莫里斯的父親因心臟病發作而去世 [7]  ;母親從朱利亞音樂學院畢業後成為了一名音樂教師 [7] 
婚姻
1984年,埃羅爾·莫里斯與Julia Sheehan結婚。

埃羅爾·莫里斯主要作品

埃羅爾·莫里斯導演作品

時間
名稱
類型
2020年
《荷蘭,密歇根》
電影
2018年
《美國達摩》
紀錄片
2017年
《苦艾草》
紀錄片
2016年
《B面:艾爾莎·多夫曼的肖像攝影》
紀錄片
2014年
《Three Short Films About Peace》
紀錄片
2013年
《已知的未知:拉姆斯菲爾德和他的時代》
紀錄片
2012年
《Freezing People Is Easy》
紀錄片
2011年
《雨傘男》
紀錄片
2011年
《他們在那兒》
紀錄片
2010年
《小報》
紀錄片
2008年
《標準流程》
紀錄片
2003年
《戰爭迷霧》
紀錄片
2002年
《第74屆奧斯卡頒獎典禮》
/
2000年
《第一人稱》
紀錄片
1999年
《死亡先生》
紀錄片
1997年
《又快又賤又失控》
紀錄片
1995年
《Errol Morris Interrotron Stories: Digging Up the Past》
紀錄片
1991年
《時間簡史》
紀錄片
1991年
《黑風》
電影
1988年
《細細的藍線》
紀錄片
1981年
《弗農,佛羅里達》
紀錄片
1978年
《天堂之門》
紀錄片

埃羅爾·莫里斯編劇作品

時間
名稱
類型
2013年
《已知的未知:拉姆斯菲爾德和他的時代》
紀錄片
1988年
《細細的藍線》
紀錄片

埃羅爾·莫里斯監製作品

時間
名稱
類型
2016年
《The Lure》
紀錄片
2016年
《國鳥》
紀錄片
2015年
《尼克叔叔》
紀錄片
2014年
《沉默之像》
紀錄片
2013年
《已知的未知:拉姆斯菲爾德和他的時代》
紀錄片
2012年
《殺戮演繹》
紀錄片
2010年
《小報》
紀錄片
2008年
《標準流程》
紀錄片
2003年
《戰爭迷霧》
紀錄片
2000年
《第一人稱》
紀錄片
1999年
《死亡先生》
紀錄片
1997年
《又快又賤又失控》
紀錄片
1988年
《觀點》
紀錄片
1981年
《弗農,佛羅里達》
紀錄片
1978年
《天堂之門》
紀錄片

埃羅爾·莫里斯剪輯作品

時間
名稱
類型
2002年
《第74屆奧斯卡頒獎典禮》
/
1978年
《天堂之門》
紀錄片

埃羅爾·莫里斯參演電影

上映時間 劇名 扮演角色 導演 合作演員
1989 Gekauftes Glück ---- Urs Odermatt Wolfram Berger, Arunotai Jitreekan, Werner Herzog

埃羅爾·莫里斯獲獎記錄

奧斯卡金像獎
  • 2004    第76屆    第7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長片獎[4]     戰爭迷霧    (獲獎)    
威尼斯電影節
  • 2013    第70屆    第70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12]     拉姆斯菲爾德自述    (提名)    
柏林國際電影節
  • 2008    第58屆    第5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評審團大獎[13]     標準流程    (獲獎)    
  • 2008    第58屆    第5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5]     標準流程    (提名)    
聖丹斯電影節
  • 1992    第8屆    第8屆聖丹斯電影節評審團大獎-紀錄片    時間簡史    (獲獎)    
  • 1992    第8屆    第8屆聖丹斯電影節電影人獎盃-紀錄片    時間簡史    (獲獎)    
其它獎項
  • 2003    洛杉磯影評人協會最佳紀錄片獎    戰爭迷霧    (獲獎)    
  • 2003    芝加哥影評人協會最佳紀錄片獎    戰爭迷霧    (獲獎)    
  • 2003    華盛頓影評人協會最佳紀錄片獎    戰爭迷霧    (獲獎)    
  • 2003    美國國家評論協會最佳紀錄片獎    戰爭迷霧    (獲獎)    
  • 2001    艾美獎最佳廣告獎    照相亭廣告    (獲獎)    
  • 1989    麥克阿瑟基金會的MacArthurFellowship獎    (獲獎)    
  • 1988    《華盛頓郵報》年度最佳電影紐約影評人協會    細細的藍線    (獲獎)    
  • 1988    美國影評人協會年度最佳紀錄片獎    細細的藍線    (獲獎)    
  • 1988    台北金馬影展最佳外語片獎    細細的藍線    (獲獎)    
  • 1988    美國偵探作家協會年度最佳電影愛德加獎    細細的藍線    (獲獎)    

埃羅爾·莫里斯人物評價

在紀錄片的創作上,埃羅爾·莫里斯依靠影片風格的表現和對比手法的運用,重新對文化美學概念進行再定義。特定的採訪對話形式和無線索敍事手法也融入紀錄片的創作之中。將攝像機的鏡頭對準看似稀奇古怪和荒誕不經的人物身上,以第一人稱的視角去解讀複雜怪異的文化,並藉助這種形式揭示人性本質和現實社會。埃羅爾·莫里斯在反叛直接電影的基礎上,以第一人稱 “恐怖採訪”的形式、無線索敍述的方式,選取非同尋常的拍攝對象,探究他們如何理解自己的精神世界及周圍世界。埃羅爾·莫里斯的影片不同於傳統的紀錄片,沒有任何俗套的劇情,這主要得益於他打破常規和挑戰傳統的想法。紀錄片中充滿着無線索敍事者,並且具有不確定性的風格和氣質,這與充滿悲觀思想的莫里斯相吻合 [14]  (《電影文學》評)
從他的處女作《天堂之門》開始,其紀錄片就展現出了一種異於常人的全新風格與特質。他獨特的採訪方式不同於直接電影,他在採訪的過程中加入了調查的因素,使得采訪更加客觀全面;他執着地探尋真相,尤其是在以社會現實為題材紀錄片的拍攝過程中。與此同時,他又不直接介入故事的講述過程,只是冷靜客觀地敍述故事情節,而把評論的權力交給觀眾;此外,他的大部分紀錄片都沒有明確的線索,流露出解構線索的傾向,這也是其紀錄片不落窠臼之處。埃羅爾·莫里斯特殊的採訪方式使法官或證人好像與案件的聯繫沒有那麼密切,產生了一種間離效應,被採訪者與案件真相之間的隔閡被凸顯出來,這也展現了埃羅爾·莫里斯別出心裁的創作技巧,他關注的是被採訪者對於這個世界的看法,而不是觀眾對於他們的看法 [15]  (《電影評介》評)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