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漢字)

鎖定
坤(讀音kūn)是漢字通用規範一級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戰國時期的文字。 [2]  《説文》中説“坤,地也,《易》之卦也”。 “坤”是《周易》中的八卦之一,也為伏羲六十四卦之一。本義是代表地以及一切極具陰柔性質的事物。“坤”也是母親、女性的代稱。 [2-3] 
(基本信息欄參考資料: [4] 
中文名
拼    音
kūn
部    首
五    筆
FJHH
倉    頡
GLWL
鄭    碼
BKIC
筆    順
橫、豎、提、豎、橫折、橫、橫、豎
字    級
一級字(編號:0964) [1] 
平水韻
平聲·十三元 [12] 
注音字母
ㄎㄨㄣ
結    構
左右結構
總筆畫
8畫(部首3畫+部外5畫)
統一碼
基本區 U+5764
四角號碼
45106
筆順編碼
12125112
異體字
[1] 

字源演變

字源演變流程圖 字源演變流程圖 [2]
“坤”字始見於戰國時期的文字(圖1)。戰國文字是由“立”和“申”字構成,但隨着漢字的演變,改為由“土”和“申”字構成,這與“坤為地”之義更加切合。《説文》中的小篆文字(圖2)便是如此。此係後也發展成為現代漢字。“申”的寫法在演變過程中也有變化。尤其是漢代時期改變比較大 。一種寫法是“申”的豎筆彎曲,這也是是“申”字篆書的另一種寫法(圖4)。而另一種的寫法,是借“川”字為坤(圖3、5)。
“坤”字是會意字。由“土”字和“申”字構成。“土”字的甲骨文形體像地上有堆土,表示坤代表土地。“申”有伸展義,表示萬物由土伸展而出。《易·説卦》中説“坤為地,為母。”可見,“坤”的本義指地。坤與乾相對,象徵意義也相對,如乾為天,坤為地,乾為男,坤為女,故又指母親以及女性的代稱。古代也以八卦定方位,故坤也指西南方位。 [2-3]  [13]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例句
英譯
例詞
kūn
名詞
《易》卦名。
《易·坤》:坤。元亨,利牝馬之貞。
one of the Eight Diagrams representingthe earth
坤卦;坤乾
地,大地。
《易·説卦》:坤也者,地也。《文選·王延壽〈魯靈光殿賦〉》:汩磑磑以璀璨,赫燡燡而燭坤。
earth

母,母親。
《易·説卦》:坤,地也,故稱乎母。《易·説卦》:坤為地為母。


古以八卦定方位,西南方為坤。
宋·蘇軾《寄題梅宣義園亭》詩:我本放浪人,家寄西南坤。清·黃奭《通緯·易幹鑿度》:陰始於巳,形於未,據正立位,故坤位在西南,陰之正也。清·朱象賢《聞見偶錄·串月》:上方山在吳城之坤方,東臨石湖。
southwest
坤垠;坤隅;坤維
形容詞
後用為女性或女方的代稱
《易·繫辭上》:坤道成女。
female
坤錶;坤鞋;坤旦;坤宅
參考資料: [4]  [14]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十三》《土部》 苦昆切
地也。《易》之卦也。從土從申。土位在申。 [15] 

説文解字注

地也。《易》之卦也。
象傳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説卦傳曰:坤,順也。按伏羲取天地之德為卦,名曰乾坤。
從土申。
會意。苦昆切。十三部。
土位在申也。
此説從申之意也。説卦傳曰:坤也者,地也。萬物皆致養焉,故曰致役乎坤,坤正在申位。自倉頡造字已然,後儒乃臆造乾南去坤北為伏羲先天之學,説卦傳所定之位為文王后天之學,甚矣人之好怪也。或問伏羲畫八卦,卽有乾坤震巽等名與不。曰有之。伏羲三奇謂之乾,三耦謂之坤。而未有乾字坤字,傳至於倉頡乃後有其字。坤特造之,乾震坎離艮兑以音義相同之字為之,故文字之始作也。有義而後有音,有音而後有形,音必先乎形。名之曰乾坤者,伏羲也。字之者,倉頡也。畫卦者,造字之先聲也。是以不得雲三卽坤字。 [16] 

廣韻

苦昆切,平魂谿 ‖坤聲文2部
坤,乾坤。苦昆切。七。 [17] 

康熙字典

《醜集中》《土字部》
古文:巛𠔜。《廣韻》苦昆切。《集韻》《韻會》《正韻》枯昆切。𠀤音髡。地也。《釋名》:順也,上順乾也。《易》卦名。象傳:地勢坤。《説卦》:坤為地。
又葉巨員切。音拳。桓君山《仙賦》:氾氾濫濫,隨天轉旋。容容無為,壽極乾坤。蘇軾《服胡麻賦》:至陽赫赫,發自坤兮。至隂肅肅,躋於乾兮。
《説文》:從土,從申。土位在申,古作巛,象坤畫六斷也。
別作𠔧𦥤䰠䝿。𦥤字原作𦥑下介。䝿字從𦥑。䝿,古貴字。 [5] 
《康熙字典》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6]
《宋本廣韻》書影 《宋本廣韻》書影 [7]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書影 [8]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4]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坤”字是由“土”字和“申”字構成。首先先書寫“土”字,第三筆一提結束“土”字書寫。隨後在正右方書寫“申”字,第八筆一豎結束“坤”字書寫。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韻母
聲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王力系統
wən
董同龢系統
uən
周法高系統
uə̂n
李方桂系統
khw
wən
兩漢
西漢

ən
東漢




ən


ən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元魂痕

wən
北魏後期北齊
元魂痕

wən
齊梁陳北周隋
元魂痕

wən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uən
擬音/王力系統

uən
擬音/董同龢系統

uən
擬音/周法高系統

uən
擬音/李方桂系統

kh
uən
擬音/陳新雄系統

uən
[9-10] 

韻書集成


字形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合口呼
次清
苦昆切
kʰuən
集韻

平聲

合口呼
次清
枮昆切
kʰuən
韻略


平聲





枯昆切

增韻


平聲





枯昆切

中原音韻

陰平
真文



次清

kʼuən
中州音韻


平聲
真文





誇温切

洪武正韻

平聲


次清
枯昆切
k‘uən
分韻撮要

陰平







[9]  [1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