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坊記

鎖定
《禮記》篇名。因泛論先王以制度防民違德,故劉向作《別錄》將它列入“通論”類。 [1] 
中文名
坊記
出    自
禮記
鄭玄的《三禮目錄》認為,本篇的得名,是因為篇中多引《周易》、《書》、《詩》、《春秋》、《論語》之文,論如何防人失德。坊,堤防,引申為防止。儒家認為,統治人民的方法,不外乎“禮”與“刑”二字。禮,教民於未然;刑,治民於已然之後。
本篇着重論述禮對於防止人民淫闢的意義。人民最缺乏的,就是所謂德。德不足則易入邪惡,因此先王制訂各種禮制來規範人民的言行,猶如用堤防來防止水的泛濫。人太窮,就會偷盜,太奢就會作亂,所以要用禮加以節制,使人民“貧而好樂,富而好禮”,大族眾家也不作亂。禮的根本作用,就是要使“貴賤有等,衣服有別,朝廷有位”,不屬於自己的不敢爭搶。作者認為,要使人民知禮,君子必須首先親身躬行,如“辭貴不辭賤,辭富不辭貧”;在燕享、朝覲時,謙讓而在下位;在利祿的分配上,“先死者而後生者”,“先亡者而後存者”;在對待人才的問題上,“貴人而賤祿”,“尚技而賤車”;在為政方針上,要“信讓以涖民”;處理人際關係時,要“善則稱人”,“過則稱己”;處理與君王的關係時,要“善則稱君,過則稱己”等。如此,人民方才會背惡向善,但是,還不免會有人犯禮。可見,用禮來防止人民的邪惡的產生,是何等緊迫和艱難。作者認為,要使人民的行為合乎禮的規範,就應該使他們懂得孝、敬。所謂孝就是要“三年無改於父之道”;父母之命若不合情理,也應姑從之而無忿怒之心,委婉規勸而不知倦怠,雖其不悦而至於勞累也無怨言;對父母之黨能和睦相處等。所謂敬,是在祭祀、飲食之時,不因物品菲薄而廢禮,也不因物品豐厚而去禮,始終莊敬如一。此外要在各種場合向人民展示敬事祖考、不貪厚味、上下有別、孝悌不貳等的典範行為,使他們有所仿效。篇內屢言“以此坊民,民猶”如何之類,極言規範人民之難,欲使人君警懼。
本篇與《禮記·表記》相為表裏,本篇論治民之道,《表記》論修己之道,可互補互足。
參考資料
  • 1.    中國孔子基金會.中國儒學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