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 1 工資決定
- 2 《經濟學原理》的核心
- 3 商品價值的決定
- 4 需求價格
均衡價格論工資決定
編輯工資形式
按要素類別分配社會總產品或收入稱為功能性收入分配。
基本工資
1、定義:是以貨幣為支付手段,按照時間或產量計算的報酬,是工資構成的主要部分。
2、工資率:指單位時間的勞動價格。分小時工資率、日工資率。
3、(1)貨幣工資,是指工人單位時間的貨幣所得。
它受三個因素的影響:貨幣工資率、工作時間長度和相關的工資制度安排。
(1)計時工資是依據工人的工資標準與工作時間長度支付的工資的形式。
貨幣工資=工資標準*實際工作時間。
計時工資的形式有:
小時工資制:貨幣工資=小時工資率=工資標準*實際工作時間。
日工資制:貨幣工資=小時工資率*標準工作日小時數。
周工資制:貨幣工資=日工資率*標準工作週日數。
計時工資是最傳統的工資形式,其特徵是:勞動量以勞動的直接持續時間來計量。因時間勞動的自然尺度,故其適用性強、適用範圍廣,幾乎所有的勞動均可實行此種工資支付方式。
(2)計件工資是依據工人合格產品數量和計件工資率計算工資報酬的工資支付形式。貨幣工資=計件工資率(計件單價)*合格產品數量。
與計時工資相比區別在於計量勞動的方式不同,計件工資實際上是計時工資的一種轉化形式。
均衡價格論《經濟學原理》的核心
編輯馬歇爾以英國古典經濟學中生產費用論為基礎,吸收邊際分析和心理概念,論述價格的供給一方;又以邊際效用學派中的邊際效用遞減規律為基礎,對其進行修改,論述價格的需求一方,認為商品的市場價格決定於供需雙方的力量均衡,猶如剪刀之兩刃,是同時起作用的,從而建立起均衡價格論。馬歇爾分析了均衡價格的3種形式:暫時的、短期的和長期的均衡價格,研究了生產成本的3種情況:遞增成本、遞減成本、不變成本,提出了“彈性”理論、生產者剩餘和消費者剩餘概念,並建立了供給曲線、需求曲線及其公式。馬歇爾還用均衡價格分析方法論述了工資、利息、利潤、地租,它們分別是勞動、資本、企業家能力和土地的均衡價格。馬歇爾的均衡價格論是靜態局部均衡分析的典型。《經濟學原理》集19世紀70年代以後西方經濟學發展之大成,併為西方經濟學中的微觀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均衡價格論商品價值的決定
編輯均衡價格論認為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商品價值是由商品的供求狀況決定的,是由商品的均衡價格衡量的觀點,這是馬歇爾庸俗經濟學説的核心和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