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地震原生災害

鎖定
地震原生災害是指由地震引起的原生現象,如地震斷層錯動,大範圍地面傾斜、升降和變形,以及地震波引起的地面震動等所造成的直接後果,也稱地震直接災害。
中文名
地震原生災害
別    名
地震直接災害
含    義
由地震引起的原生現象
危    害
人員傷亡、生命線工程毀壞

地震原生災害地震影響

包括:建築物和構築物的破壞或倒塌;地面破壞,如地裂縫、地基沉陷、噴水冒砂等;山體等自然物的破壞,如山崩、滑坡、泥石流等;水體的振盪,如海嘯、湖震等;其他如地光燒傷人畜等。
以上破壞是造成震後人員傷亡、生命線工程毀壞、社會經濟受損等災害後果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

地震原生災害建築物破壞

強烈地震時,房屋等建(構)築物因強烈振動或地面變形,會受到破壞,這是地震災害最普遍、最常見的現象。

地震原生災害生命工程破壞

對社會生活和生產有重大影響的交通、通訊、供水、排水、供電、供氣、輸油等工程系統稱為生命線工程,它就像人體的血管和神經一樣,非常重要。強烈地震可能使橋樑斷裂、路面開裂或下陷、鐵路扭曲、電纜拉斷、管道破裂,也可能使發電廠、變電站、水庫、大壩、配氣站、油庫、自來水廠、電信局、電視台、電台等要害部門遭到破壞,從而給生產生活帶來嚴重影響。

地震原生災害地面破壞

地震常常會造成滾石、山崩、滑坡、地裂縫、地面鼓包、地基沉陷、砂土液化、噴砂冒水等地面破壞現象。
山崩和滑坡是山區發生強烈地震時常有的現象。大規模的山崩、滑坡,可能掩埋房屋和村鎮,破壞公路和鐵路,甚至堵塞河流,也可能形成“地震湖”。
飽含水分的砂土,在強烈地震的作用下,會突然變得像液體一樣,失去承載力,使地面上的建築物下陷、傾斜、受到破壞。這種現象叫做“砂土液化”。在平原地區和河流兩岸的低窪處,地震時還常常出現噴砂冒水的現象,砂土和水一起突然噴出,形成幾十釐米甚至一兩米高的砂堆,破壞道路、房屋和農田。

地震原生災害地震海嘯

地震海嘯是一種災難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內,震級在里氏6.5級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水下或海洋沿岸山崩或火山爆發也可能引起海嘯。由深海地震引起的海嘯稱為地震海嘯。地震時海底地層發生斷裂,部分地層出現猛烈上升或下沉,造成從海底到海面的整個水層發生劇烈“抖動”,這就是地震海嘯。海嘯形成後,大約以每小時數百千米的速度向四周海域傳播,一旦進入大陸架,由於海水深度急劇變淺,使波浪高度驟然增加,有時可達二三十米,從而會對沿海地區造成嚴重災難。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