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地震活躍期

鎖定
地震活躍期是指地震活動相對頻繁和強烈的時期。地震活躍期是相對地震平靜期而言的相對概念。 [1]  對於一個地區來説,地震活躍期和地震平靜區共同組成地震週期。 [2] 
中文名
地震活躍期
外文名
active seismic period
釋    義
地震活動相對頻繁和強烈的時期
特    點
地震活躍期與平靜期交替出現
相對概念
地震平靜期
學    科
地震科學

地震活躍期定義

“地震活躍期”(active seismic period)是指地震活動(seismic activity)相對頻繁和強烈的時期。地震活躍期是相對地震平靜期(quiet seismic period)而言的,它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 [1] 

地震活躍期地震週期性

地震週期性又稱地震間歇性,是指一個地區的地震,在強烈活動以後,總是要經過段平靜時期,才會再度活動起來,這種地震活躍期和平靜期交替出現的特點,被稱為地震的週期性。一般認為是在地震活動強烈、釋放出大量能量以後,需要時間重新積累足夠的能量,才能再使岩石產生一系列破裂,地震再次活動起來。一個地區如此,從全球地震活動來看,也是週期性的。 [2] 

地震活躍期地震的時間分佈特徵

地震學界對大量歷史地震資料進行了統計分析,結果表明地震活動在時間上具有一定的週期性,即在長期內,地震活動呈時而密集、時而稀疏,時而增強、時而減弱的變化。地震活動的週期性總體上表現為地震活躍期與地震平靜期的交錯。以20世紀的時段為例,我國已經歷了1895-1906年、1920-1934年、1946-1955年、1966-1976年、1988年以來的5次地震活躍期(見表1 )。在第二個地震活躍期,我國大陸共發生12次7級以上的大地震,造成25萬~ 30萬人死亡。在第四個活躍期的10年間,我國大陸共發生14次7級以上的大地震,造成27萬人死亡和數百億元的經濟損失。表1 -3 20世紀中國大陸5次地震活躍期統計表(截至1997年5月)。 [3] 
次數
起止年份
7級以上地震
死亡人數(萬)
第一次
1895-1906
10次
——
第二次
1920-1934
12次
25-30
第三次
1946-1955
14次
1-2
第四次
1966-1976
14次
21
第五次
1988-
——
——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標誌我國大陸地區進入新的地震活躍期,“5・12”汶川特大地震的強度和烈度,是近一個世紀以來,我國大陸地區遭受的最大的一次地震,截至2009年3月4日,汶川特大地震引起的4級以上餘震297次,其中,6級以上餘震6次,5級以上、6級以下餘震32次,餘震頻率和次數都是創記錄的。
與此同時,從“5・12”汶川特大地震之後,發生在我國其他地區的地震,也是值得關注的,2008年8月30日四川攀枝花、會里交界處發生6.1級地震;2008年10月6日西藏當雄發生6.6級地震;2008年11月10日青海海西發生6.3級地震,這些都是具有破壞性的強震。進入2009年,我國大陸地區又接連發生4級以上地震10多次,其中屬於西南斷裂帶的有7次。而且地震活躍區域有東移的趨勢,如2009年3月20日發生在吉林四平的4.3級地震和3月2日發生在山西忻州的4.2級地震。此外,2009年以來,環西太平洋地震斷裂帶也處於活躍狀態,先後多次發生超過6級的強震。許多地震專家分析,我國大陸地區再次爆發強震的可能性極高。“5・12”汶川特大地震標誌我國大陸地區進入地震活躍期,已經成為中外地震學者的共識。 [4] 

地震活躍期中國地震帶分佈

我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西南地區強震較多,絕大多數屬於構造地震。地震活動是最新構造運動的表現,具有明顯的地區性和成帶性特點,例如川滇南北向斷裂帶是我國著名的強震活動帶(稱南北地震帶),這是由(新)構造屬性所決定的。根據《中國地震帶圖》,中國地震震中分佈具有地區性和成帶性的基本特徵。中國大陸及海域劃分為7個地震區(I1青藏高原地震區、I2 新疆~阿拉善地震區、I3華北地震區、I4華南地震區、I5東北地震區、I6台灣及東海地震區、l7南中國海地震區)和32條地震帶(即全新世以來明顯活動的斷裂帶),如《中國地震帶示意圖》所示。 [5] 
參考資料
  • 1.    全球進入“地震活躍期”?  .中國日報[引用日期2019-09-15]
  • 2.    地質礦產部地質辭典辦公室編輯.地質大辭典(一)普通地質 構造地質分冊 上冊:地質出版社,2005.06:第197頁
  • 3.    楊麗娥著.穿越震盪 構建和諧:20世紀雲南地震救災模式研究:雲南大學出版社,2016.04:第20頁
  • 4.    金日光著.地震前兆識別與地震災害預警-地殼斷裂流變動力學理論的形成與應用: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9.10:第337頁
  • 5.    卿三惠,楊立中,魏永幸,賀玉龍著,.綠色鐵路理論與工程技術:中國鐵道出版社,2015.10:第19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