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地震波傳播

鎖定
“地震波傳播”在工具書中的解釋:地震波從震源處向外發射,在整個地球內部或沿地球表層振動運動的過程。地震發生時產生的波動以彈性波的形式從震源向四面八方傳播。由於地球內部物質不均一,地震波的傳播途徑是一條很複雜的曲線,其傳播速度與地球內部物質的密度和彈性有關,一般隨深度的增大而增大。
中文名
地震波傳播
表達式
由地震震源發出的在地球介質中傳播的彈性波
適用領域
地震
傳播方式
縱波、橫波和麪波

地震波傳播震波種類

地震發生時,震源區的介質發生急速的破裂和運動,這種擾動構成一個波源。由於地球介質的連續性,這種波動就向地球內部及表層各處傳播開去,形成了連續介質中的彈性波。 [1] 
地震波是指從震源產生向四外輻射的彈性波。地球內部存在着地震波速度突變的基幹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將地球內部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在地球內部傳播的地震波稱為體波,分為縱波和橫波。體波按傳播方式分為三種類型:縱波、橫波和麪波。 [1] 
縱波是推進波,振動方地震波的傳播向與傳播方向一致的波為縱波(P波)。地殼中傳播速度為5.5~7千米/秒,最先到達震中,它使地面發生上下振動,破壞性較弱 [1] 
橫波是剪切波:來自地下的縱波引起地面上下顛簸振動。振動方向與傳播方向垂直的波為橫波(S波)。來自地下的橫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動。在地殼中的傳播速度為3.2~4.0千米/秒,第二個到達震中,它使地面發生前後、左右抖動,破壞性較強。 [1] 
面波又稱L波,沿地面傳播的地震波稱為面波,分為勒夫波和瑞利波。是由縱波與橫波在地表相遇後激發產生的混合波。其波長大、振幅強,只能沿地表面傳播,當體波到達岩層界面或地表時,會產生沿界面或地表傳播的幅度很大的波。面波傳播速度小於橫波,所以跟在橫波的後面,是造成建築物強烈破壞的主要因素。 [1] 
由於縱波在地球內部傳播速度大於橫波,所以地震時,縱波總是先到達地表,而橫波總落後一步。這樣,發生較大的近震時,一般人們先感到上下顛簸,過數秒到十幾秒後才感到有很強的水平晃動。橫波是造成破壞的主要原因。 [1] 

地震波傳播基本原理

我們最熟悉的波動是觀察到的水波。當向池塘裏扔一塊石頭時水面被擾亂,以石頭入水處為中心有波紋向外擴展。這個波列是水波附近的水的顆粒運動造成的。然而水並沒有朝着水波傳播的方向流;如果水面浮着一個軟木塞,它將上下跳動,但並不會從原來位置移走。這個擾動由水粒的簡單前後運動連續地傳下去,從一個顆粒把運動傳給更前面的顆粒。這樣,水波攜帶石擊打破的水面的能量向池邊運移並在岸邊激起浪花。地震運動與此相當類似。我們感受到的搖動就是由地震波的能量產生的彈性岩石的震動。
假設一彈性體,如岩石,受到打擊,會產生兩類彈性波從源向外傳播。第一類波的物理特性恰如聲波。聲波,乃至超聲波,都是在空氣裏由交替的擠壓(推)和擴張(拉)而傳遞。因為液體、氣體和固體岩石一樣能夠被壓縮,同樣類型的波能在水體如海洋和湖泊及固體地球中穿過。在地震時,這種類型的波從斷裂處以同等速度向所有方向外傳,交替地擠壓和拉張它們穿過的岩石,其顆粒在這些波傳播的方向上向前和向後運動,換句話説,這些顆粒的運動是垂直於波前的。向前和向後的位移量稱為振幅。在地震學中,這種類型的波叫P波,即縱波它是首先到達的波。
彈性岩石與空氣有所不同,空氣可受壓縮但不能剪切,而彈性物質通過使物體剪切和扭動,可以允許第二類波傳播。地震產生這種第二個到達的波叫S波,即橫波。在S波通過時,岩石的表現與在P波傳播過程中的表現相當不同。因為S波涉及剪切而不是擠壓,使岩石顆粒的運動橫過運移方向(圖2.1)。這些岩石運動可在一垂直向或水平面裏,它們與光波的橫向運動相似。P和S波同時存在使地震波列成為具有獨特的性質組合,使之不同於光波或聲波的物理表現。因為液體或氣體內不可能發生剪切運動,S波不能在它們中傳播。P和S波這種截然不同的性質可被用來探測地球深部流體帶的存在
帶偏光眼鏡以減弱散射光的人可能熟悉光的偏振現象,只有S波具有偏振現象。只有那些在某個特定平面裏橫向振動(上下、水平等)的那些光波能穿過偏光透鏡。傳過的光波稱之為平面偏振光。太陽光穿過大氣是沒有偏振的,即沒有光波振動的優選的橫方向。然而晶體的折射或通過特殊製造的塑料如偏光眼鏡,可使非偏振光成為平面偏振光。
當S波穿過地球時,他們遇到構造不連續界面時會發生折射或反射,並使其振動方向發生偏振。當發生偏振的S波的岩石顆粒僅在水平面中運動時,稱為SH波。當岩石顆粒在包含波傳播方向的垂直平面裏運動時,這種S波稱為SV波。
大多數岩石,如果不強迫它以太大的幅度振動,具有線性彈性,即由於作用力而產生的變形隨作用力線性變化。這種線性彈性表現稱為服從虎克定律,是以與牛頓同時代的英國數學家羅伯特·虎克(1635~1703年)而命名的。這種線性關係由圖2.2所示的加重物的彈簧伸展來表示。如果重物的質量加倍,線性彈簧的伸展也加倍,如果重物回到原來大小,則彈簧回到原來位置。相似地,地震時岩石將對增大的力按比例地增加變形。在大多數情況下,變形將保持在線彈性範圍,在搖動結束時岩石將回到原來位置。然而在地震事件中有時發生重要的例外表現,例如,當強搖動發生於軟土壤時,會殘留永久的變形,波動變形後並不總能使土壤回到原位,在這種情況下,地震烈度較難預測。我們將在本書後面談到這些關鍵的非線性效果。
彈簧的運動提供了啓示,説明當地震波通過岩石時能量是如何變化的。與彈簧壓縮或伸張有關的能量為彈性勢,與彈簧部件運動有關的能量是動能。任何時間的總能量都是彈性能量和運動能量二者之和。對於理想的彈性介質來説,總能量是一個常數。在最大波幅的位置,能量全部為彈性勢能;當彈簧振盪到中間平衡位置時,能量全部為動能。我們曾假定沒有摩擦或耗散力存在,所以一旦往復彈性振動開始,它將以同樣幅度持續下去。這當然是一個理想的情況。在地震時,運動的岩石間的摩擦逐漸生熱而耗散一些波動的能量,除非有新的能源加進來,像振動的彈簧一樣,地球的震動將逐漸停息。對地震波能量耗散的測量提供了地球內部非彈性特性的重要信息,然而除摩擦耗散之外,地震震動隨傳播距離增加而逐漸減弱現象的形成還有其他因素。
由於聲波傳播時其波前面為一擴張的球面,攜帶的聲音隨着距離增加而減弱。與池塘外擴的水波相似,我們觀察到水波的高度或振幅,向外也逐漸減小。波幅減小是因為初始能量傳播越來越廣而產生衰減,這叫幾何擴散。這種類型的擴散也使通過地球岩石的地震波減弱。除非有特殊情況,否則地震波從震源向外傳播得越遠,它們的能量就衰減得越多。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