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地質觀察路線

鎖定
地質觀察路線(traverse of geological observation)簡稱地質路線,是進行地質填圖及各種地質調查時所佈置的工作路線。
中文名
地質觀察路線
外文名
traverse of geological observation
簡    稱
地質路線
功    能
地質調查
學    科
地質學
方    式
穿越路線、追索路線、圈定露頭

地質觀察路線介紹

地質路線的密度及佈置,以能控制各種地質界線和地質體,滿足地質調查的目的和要求為準,一般決定於地質調查的比例尺、地質複雜程度、航空像片解譯程度、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資料的解譯成果及通行條件等因素。根據地質研究的需要,地質路線的基本佈置形式有兩種,即大體垂直於構造線方向的穿越路線和沿地質體界線佈置的追索路線。但在實際工作中,要根據具體條件佈置多種形式地質觀察路線。
例如,在岩層走向穩定的地區,一系列觀察線垂直岩層走向佈置,構成平行狀路線;在地質體不呈線狀延伸或近似等軸狀分佈的地區,觀察線互相交叉而構成交叉或十字狀路線;在構造複雜地區或進行大比例尺填圖時,佈置放射狀或梅花狀路線;在黃土等大面積掩蓋地區,沿水系河谷等基岩出露處佈置的樹枝狀路線等等。地質路線可分為主幹路線和輔助路線。

地質觀察路線觀察方式

路線地質觀察方式基本方式有三種:
(1)穿越路線。依據地質填圖比例尺的要求,在調查區內按一定間隔,垂直地層或區域構造走向佈線,穿越全區。地質人員沿路線觀察研究地質剖面、填繪地質界線。穿越法的優點:比較容易查明地層順序,地層接觸關係,巖性、巖相縱向變化情況,地質構造基本特徵,工作量少。缺點:兩線之間地帶未進行觀察,對地層沿走向方向的巖性和厚度變化缺乏瞭解,還可能漏掉小於線間距的地質構造現象,兩線間連繪的地質界線可能與實際不符。
(2)追索路線。地質人員沿地質界線及地層、構造走向觀察,追索化石層、含油層、標誌層等特殊層位,追索地層接觸界線和斷層。追索法的優點:能準確填繪地質界線,瞭解地層、構造橫向變化。缺點:工作量大,效率低。
(3)圈定露頭法。根據露頭大小,每一個露頭設一個或幾個基點,用儀器將基點測繪在圖上。然後用羅盤和皮尺,以基點為起點將露頭範圍按比例尺測繪在圖上。圈定露頭法適用於大比例尺地質填圖、地質情況複雜或露頭不多且面積不大的情形下使用。實際工作中三種方法應結合使用,彌補各自的不足。

地質觀察路線路線佈置要求

基本要求包括:(1)路線間隔,按調查比例尺和設計要求執行,一般相當於在圖上間隔1cm代表相應比例尺的寬度,地層、構造複雜應加密,地層、構造簡單可放稀(見石油地質調查程度)。(2)觀察路線不要求是一條直線,可以是一條拐折迂迴的近似直線。(3)自然地理條件差,通行困難的高寒地區、森林覆蓋區、荒漠區,山連起伏、懸崖峭壁、溝谷縱橫的地區,可不按等間隔佈置穿越路線,根據地層、構造複雜程度、人員組織、設備和裝備狀況靈活佈線。只要能滿足填圖精度要求,又能取得必須的資料和數據,並能發揮最好的效率即可。(4)利用遙感地質解釋成果佈線,可以彌補穿越路線的不足,減少追索法工作量,甚至減少路線的條數。

地質觀察路線路線地質觀察內容和程序

一般地質觀察內容和程序是:標定地質觀察點的位置,研究和描述露頭點的地質和地貌,測繪地質體的產狀要素及其他構造要素,採集標本和樣品,追索與填繪地質界線,沿路線進行觀察與描述並拍照,繪製路線順手地質剖面和素描剖面圖。
要根據填圖單位的標誌及地質體的接觸關係,準確地確定地質界線的位置,並在野外直接填繪到地形圖上。只填繪圖上相應比例尺直徑大於2mm以上的閉合地質體界線,以及相應比例尺寬度大於1mm、長度大於3mm的線性地質體界線。有特殊控制意義的地質體,如果小於上述限度,可按圖的比例誇大至1 X3mm表示在圖上。 [1] 
要以地質觀察點控制地質界線。在追索或野外能見範圍內的地質界線,可選擇地質構造轉折部位,地質界線通過山脊及溝谷底的位置,按目測標定觀察點的方法遙測一些輔助控制點,然後根據“V”字形法則將整段地質界線連繪出來。露頭零星、地質界線不連續,如果地層產狀穩定,可用界面與地形等高線的關係,用放線比例尺方法填繪地質界線。用遙感地質資料與地面觀察結合標繪地質界線。覆蓋區利用探坑、探槽、淺井和物探成果填繪地質界線。
參考資料
  • 1.    劉寶和主編,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百科全書 勘探卷,石油工業出版社,2008.11,第70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