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地質時代

鎖定
地質時代,是地質學專業術語,可分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5個時期。指只能用地質學方法來測定的冰期和冰期以前的時代。
在不同的地質時期,地質作用不同,時代特徵也不一樣。
中文名
地質時代
外文名
Geologic time scale
別    名
地質年代
劃    分
太古、元古、古生、中生、新生
單    位
宙、代、紀、世、期、時
應用領域
地質學和考古學

地質時代地質時代簡介

只能用地質學方法來測定的冰期和冰期以前的時代。地質時代,可分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5個時期。
地質時代的單位為:宙、代、紀、、時。整個地殼歷史劃分為隱生宙顯生宙兩大階段。宙之下分代,隱生宙分為太古代、元古代,顯生宙又劃分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代之下又可劃分若干紀如寒武紀、侏羅紀、第四紀。每個紀又分為二個或三個世,世下分若干期,世以上的劃分與名稱是國際性的,是世界統一的,世以下的劃分與名稱是按各地區實際情況來決定。與地質時代各單位相對應的地層單位為:宇、界、系、統、階、帶。其關係如下:

地質時代單位

地質年代單位:宙、代、紀、世、期、時。
年代地層單位:宇、界、系、統、階、帶。
例如寒武紀是地質年代單位,寒武紀所沉積的地層就叫寒武系。同理,古生代沉積的地層叫古生界
下表為地質時代簡表(時間單位:百萬年)
符號
開始時間
(百萬年前)
持續時間
(百萬年)
生物發展階段
Ar
沒有國際性的劃分方案

3800
1300
晚期有菌類和低等藍藻存在,但可靠的化石記錄不多。
Pt
沒有國際性的劃分方案

2500
1958
藍藻和細菌開始繁盛。至末期,無脊椎動物出現。
Pz
542.0
53.7
紅藻、綠藻等開始繁盛。與元古代化石相比,若干門類無脊椎動物,尤其是三葉蟲“突發性”開始繁榮。低等腕足類、古杯動物等發育。
O
488.3
44.6
藻類廣泛發育。海生無脊椎動物如三葉蟲、筆石、頭足類、腕足類、棘皮動物(海林檎)等非常繁盛,板足鱟類出現。發現可靠的四射珊瑚。鈣藻發育。
S
443.7
27.7
在末期,裸蕨類開始出現。腕足類和珊瑚繁榮。三葉蟲和筆石仍繁盛。無頜類發育。至晚期,原始魚類出現。
D
416.0
56.8
早期裸蕨類繁榮,中期以後蕨類植物和原始裸子植物出現。腕足類和珊瑚發育。原始菊石出現。昆蟲和原始兩棲類(迷齒類)最初發現。魚類發展。至晚期,無頜類趨於絕滅。
C
359.2
60.2
真蕨、木本石松、蘆木、種子蕨、可達樹等大量繁榮。筆石衰亡。珊瑚、蜒類、腕足類很多。兩棲類進一步發展。爬行類出現。
P
299.0
48
至晚期,木本石松、蘆木、種子蕨、可達樹等趨於衰落,裸子植物如松柏類等開始發展。菊石、腕足類等繼續發展。本紀末,四射珊瑚、牀板珊瑚、三葉蟲、蜒類絕滅。巨大的爬行類(恐龍)出現。
Mz
T
251.0
51.4
裸子植物進一步發展。腕足類減少。菊石和瓣鰓類發育。迷齒類絕跡。爬行類發展。哺乳類出現。
J
199.6
54.1
真蕨、蘇鐵、銀杏和松柏類等繁榮。箭石和菊石興盛。巨大的爬行類(恐龍)發展。鳥類出現。
K
145.5
80
本紀後期,被子植物大量發展。有孔蟲興盛。菊石和箭石漸趨絕跡。爬行類至後期急劇減少。
Kz
R
65.5
63.7
植物和動物逐漸接近現代。早第三紀大型有孔蟲(貨幣蟲類等)繁榮。硅藻茂盛。哺乳類繁榮。
Q
1.8
至今
本紀初期人類祖先出現。
在地球歷史中,發生一些天文與地質事件,將事件的時間段叫做地質時期。
在各地質時期,在與地球相關的宇宙空間及太陽系和地球所發生的大事件,在地球自身、地殼運動、岩石、構造、古生物、地磁、古氣候等多方面都留下了記錄。
在不同的地質時期,地質作用不同,特徵不同。

地質時代地質時期

地質時期及劃分
在地球形成與演化過程中,發生一些天文與地質事件,將事件的時間段叫做地質時期
在各地質時期,在與地球相關的宇宙空間及太陽系和地球所發生的大事件,在地球自身、地殼運動、地層、岩石、構造、古生物、古地磁、古冰川、古氣候等多方面都留下了記錄。
在不同的地質時期,地質作用不同,特徵不同。
將地球歷史劃分為:地球形成時期、地殼形成時期、進入太陽系前時期、進入太陽系時期、地月系形成時期、新生時期,見下表
地 質 時 期 與 特 徵 表
地質
時期
特 徵
(界)
(宇)
同位素
年齡
Ma
新生
這一時期是一顆彗星撞擊地球而開始的。
這顆彗星在太陽系裂解,形成繞太陽的小行星帶。
彗星的組成物即有岩石又有冰和大氣。在冰裏存在着各種生物。
在這一地質時期,地球增加了水、大氣和新的生物物種。原有的生物發生變異或進化。
(界)
(宇)
65

這一時期是月球被地球俘獲形成地月系而開始的。
月球繞地球轉動,使地球的引力場、磁場發生了變化。在月球引力所形成的晃動作用下,地球的外球發生了旋轉,形成地極和磁極的移動。
在生物界,動物和植物都發生了變異,形成高大的樹木和大型的動物。
(界)
65
250

這一時期是地球進入太陽系成為行星而開始的。
在這一地質時期,地球有了太陽的光照,形成了繞太陽的公轉和自轉,有了晝夜的變化。
在地球的內部,地核或內球偏向太陽引力的反方向,不在地球中心。
在地殼,由於地球自轉形成由兩極向赤道的離心力;在太陽引力作用下,由於地球自西向東轉動,地殼形成自東向西的運動。形成高山、高原,形成溝谷窪地和平原。
在生物界,開始爆發式出現即開始復活。
隨着太陽系的演化,地球由進入太陽系時的軌道面即軌道面與太陽赤道面夾角大約23°26′,演化到現在的地球軌道面與太陽赤道面近平行,地軸由垂直軌道面變為傾斜在軌道上運行,形成一年的四季變化。
在岩石建造上,出現大量的石灰岩。
(界)
250
543
進入太陽系前時期
這一時期是地殼已經形成到地球進入太陽系前的一段地質時間。
這是一段沒有陽光的地質時期。
在這一段的前期,地殼的風化、剝蝕、搬運和沉積作用強,高山被剝低,在溝谷和坑窪地中沉積了巨厚的原始沉積。
在這一段的後期,地殼活動變弱,地表温度漸漸降低,到了冰點以下,形成全球性的冰川。
元古宙
(宇)
543
3800
地殼形成
時期
這一時期是由地表熔融物質凝固開始到有沉積岩形成的一段地質時間。
隨着温度降低,熔融物質凝固過程中產生的水流動匯聚到張裂溝谷和大坑窪地中,產生的氣留在地球表面,形成大氣圈。
地核俘獲宇宙物質的不均,地表各處温度高低不均產生大氣流動。
在這一地質時期,有了水和大氣,產生了風化、剝蝕和搬運作用,開始形成沉積岩。
太古宙
(宇)
3800
4600
地球形成
時期
這一時期是由地核俘獲高温熔融物質開始到地表熔融物質凝固形成地球原始外殼的一段地質時間。
在距今46億(?)年前,由鐵鎳物質組成的地核俘獲了高温熔融物質形成巨厚熔融層。熔融層與地核接觸部位温度降低,形成內過渡層;與外殼接觸部位形成外過渡層;熔融層形成液態層。
在這一地質時期,形成了圈層狀結構的地球。
熔融物質凝固形成收縮,在地表形成張裂溝谷高山。宇宙天體撞擊,在地表形成大坑窪地。
始古宙
(宇)
4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