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地球位係數

鎖定
確定(或恢復)地球重力場,其意義是指根據重力場各類觀測數據建立某種形式的重力場模型,如數值模型、圖像模型和函數模型等。數值模型可以是各類擾動位泛函(如重力異常、大地水準面差距和垂線偏差)的格網平均值集合;圖像模型可以是各種場參量的等值線圖或其他類型的圖像資料,這兩種形式是重力場模型的“初級產品”。只限於用來描述地球重力場的外部形態。而求定地球重力場的函數模型,通常是指通過求解某種形式的大地測量邊值問題,從而給出一種表達擾動位或其泛函的數學模型。這種模型有兩種主要表達形式,一種是積分表達式(如斯托克斯公式和莫洛堅斯基級數解);另一種就是譜展開式。習慣上,稱前者為局部重力場,後者為全球重力場。國際上慣稱的全球重力場,是特指擾動重力位球諧函數或橢球諧函數展開表達式,有時簡稱為地球位係數。
中文名
地球位係數
外文名
Geopotential coefficient
所屬學科
測繪工程
別    名
大地位係數

目錄

地球位係數簡介

全球重力場分析處理系統的理論基礎是全球重力場模型,其先進性和有效性直接決定分析處理系統的技戰術水平。全球重力場模型作為重力場各類數值模型的一種解析化形式,在大地測量學、地球物理學、地球動力學、海洋學、空間科學以及軍事應用等學科和領域都有着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因此歷來倍受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重視,特別是自從20世紀50年代世界上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衞星以後,這項研究幾乎成為這些國家比試其空間技術發展水平的主要陣地。在這種激烈的競爭條件下,這項研究的進展異常迅猛,與20世紀30至40年代的發展初期相比,從發展速度、規模到精度水平都已發生了過去難以想象的巨大變化。這一研究領域的權威人物Rapp教授曾把重力場模型表示研究進程依年代劃分為幾個主要發展階段。他認為,20世紀60年代以前是重力場模型表示研究的早期發展階段;70年代是這項研究發展的基礎階段;80年代是這項研究取得高速發展的階段;90年代是這項研究發展的高峯階段。由於信息量的持續增加和積累,以及建模理論的不斷完善,重力場模型研究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進入空前活躍的發展期。世界上越來越多的研究機構加入到了重力場模型研究的行列,推出了越來越多的新的重力場模型系列,各種系列的重力場模型更新週期也越來越短,正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可以預料,在未來幾年時間內,世界上還會有新的重力場模型問世,把高階位模型向更高階次發展是這個研究領域近期的發展方向,繼360階次之後,與地面數據15’×15’分辨率相匹配的720階或更高階位模型,將是下一輪位模型發展的目標。 [1] 

地球位係數現狀

我國開展全球重力場模型研究起步較晚,以原武漢測繪科技大學為主構制的系列模型WDM,已經發表了兩個版本,並依發表年代分別命名為WDM89(180階)和WDM94(360階);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構制的系列模型IGG也已經發表了兩個版本,即IGG95I。(360階)和IGG97L(720階),構制這些模型的主要目的是為自然科學研究服務;以總參測繪研究所為主構制的系列模型DQM,已經發表了三個版本,分別命名為DQM77(24階)、DQM84(50階)和DQM94(360階),主要目的是為陸基飛行器發射服務。雖然在WDM和DQM兩種系列模型的研製過程中,我們作為海洋用户的代表,也參加了部分研究工作,但國內目前至今沒有推出以潛基飛行器作為服務對象的全球重力場模型及相應的分析處理系統。 [2] 
參考資料
  • 1.    黃謨濤等編著. 海洋重力場測定及其應用[M]. 北京:測繪出版社, 2005.03.
  • 2.    胡明城,魯福編著. 現代大地測量學 下[M]. 北京:測繪出版社, 199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