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地火

(劉慈欣創作短篇小説)

鎖定
《地火》是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創作的一篇短篇科幻小説,首次發表於2000年2月份的《科幻世界》上,後收錄於《中國九十年代科幻佳作集》。
《地火》講述的是礦工之子劉欣為改變傳統、落後的煤炭工業而進行的一場氣化煤實驗,憧憬無限美好,結局卻悲慟天地。《地火》是一部典型的煤礦題材作品。它以煤的地下氣化開採為故事主線,表現自然災害、技術進步和人類生存等宏大主題。在《地火》中,烏托邦式的科學幻想與落後無奈的客觀現實激烈碰撞;對科學理想的熱情讚頌與對盲目非科學理性的冷靜批判交織進行。 [2] 
作品名稱
地火
作    者
劉慈欣
創作年代
2000年
作品出處
2000年2月份《科幻世界》
文學體裁
短篇小説
字    數
2.26萬

地火內容簡介

劉欣的父親曾在礦井下勞作半生,罹患矽肺。生命彌留之際,未能説出對兒子的囑託,含恨而去。然而,年少的劉欣讀懂了父親飽受折磨的眼神中那份深沉寄託。於是他克服生活困頓,堅持讀書並出國深造。多年後,正值國內煤炭行業走下坡路之時,劉欣帶着改變煤炭工業生產方式和煤礦工人命運的雄心壯志學成歸國,爭取到開展氣化煤實驗的機會。劉欣的想法是:把煤礦變成一個巨大的煤氣發生器,使煤層中的煤在地下就變為可燃氣體,然後用開採石油或天然氣的地面鑽井的方式開採這些可燃氣體,並通過專用管道把這些氣體輸送到使用點,實現煤炭工業的現代化。劉欣將實驗區選在了生他、養他卻也埋葬了父親的礦區。這場氣化煤實驗的設計十分精確,卻並非萬無一失;初期進展順利並一度成功,但後期卻因劉欣盲目冒進、個人英雄主義的非理性決策而斷送前程。劉欣聽不進去礦區李局長“任何一項新技術,不管看上去多成功,都有潛在的危險”的警示,也拒不接受滅火專家阿古力的風險勸阻,一意孤行,將實驗範圍擴大,導致礦區地下主煤層起火,放出了地下的火魔鬼。注水、灌注屏障、關風乃至關閉礦井,任何努力在地火狂魔面前都只是杯水車薪。無情的地火肆虐在劉欣本想拯救的礦區,轉眼已是山河焦枯,生靈塗炭。一場雄心勃勃的氣化煤實驗以人間災難告終。劉欣也帶着無限遺憾與歉疚走向熊熊燃燒的井口,只留下滿篇辛酸與悲壯……一個世紀後,煤炭工業已經實現現代化,人們感慨“過去的人真笨,過去的人真難”時,似乎忘卻了前輩的堅韌與不懈探索。 [2] 

地火作品目錄

1.地火
2.二十五年後
3.一年以後
4.一百二十年後(一個初中生的日記) [5] 

地火創作背景

劉慈欣出生於中國盛產煤礦的山西省,大學時主修水電工程,並具有火力發電站的工作經歷。熟知煤炭與火力發電知識的劉慈欣,於2000年發表了一篇以煤炭的地下氣化技術為中心的短篇科幻小説《地火》。 [3] 
劉慈欣並不屬於煤礦文學創作隊伍。之所以選擇煤礦題材進行創作,與他的生活經歷和專業背景直接相關。“劉慈欣的父親從前在北京的煤炭研究院工作,後來下放去了山西,作為在山西長大的孩子,他小時候常給井下的父親送飯”,而劉慈欣本人“從華北水利水電學院畢業”,在山西娘子關發電廠任計算機工程師。因此,家庭背景、童年生活經歷賦予他對煤礦的熟識與特殊情感,而專業背景又讓他對煤礦行業的相關科學、技術駕輕就熟。因此,在《地火》中,作者寫煤礦產業、礦區生活、採礦技術等信手拈來,遊刃有餘,使得作品的現實感撲面而來,透露出深厚的生活底藴。 [2] 

地火人物介紹

劉欣
主人公劉欣的礦工父親因硅肺病去世。多年後,劉欣試圖依靠自己掌握的氣化煤技術,通過煤層的可控燃燒,將煤轉化為可燃氣體,使風險很大的煤礦開採變得安全、便捷。由於劉欣及其合作者在地質資料不完整的情況下貿然開展試驗,試驗煤層的燃燒脱離了控制,最終演變成一場擴散到大煤層、整整燃燒了十八年,導致人民流離失所的大火。深感自己罪孽深重的劉欣,穿上父親遺留下的工作服,走向熊熊燃燒的礦井,以死贖罪。 [4] 

地火作品鑑賞

地火主題思想

一方面,在《地火》中,劉欣對氣化煤實驗憧憬、奉獻、執着、熱情、乃至狂熱,他對新科學技術的不懈探索與追求,正是作者要歌頌的。雖然氣化煤實驗以失敗告終,但仍然能夠透過作者用120年後煤炭工業現代化的事實,感受到對劉欣心中宏偉科學幻想的肯定、珍愛與呵護。這正是劉慈欣作為技術樂觀主義者對科技的信心的傳達——科技能夠解決一切問題。由此,作品的激勵性可見一斑。
另一方面,作者於科學幻想的熱烈讚頌中,對劉欣的個人英雄主義、盲目冒進、缺乏理性又是不無批判的。如果劉欣能夠聽從阿古力的建議,在實驗前期對煤層的孤立性進行更為科學的勘測,在實驗初告捷時能夠聽從隊長的建議及時停止,或許就不會導致生靈塗炭的悲劇發生。劉欣在科學實驗設計上不夠嚴謹,對新技術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沒有正確認識,這些都是科學研究和探索中的隱患、禍患和敵人。從這一層面來説,《地火》又是具有深刻警示意義的。 [2] 

地火藝術特色

整部作品篇幅不長,卻氣勢恢宏,場面壯大,寫出了科學技術應用中的憧憬、熱情、堅持、冒險、悔悟與痛惜,書寫了因技術變革失敗而造成人間悲劇的故事,氣氛悲壯轟烈,透露出縱觀時空的歷史滄桑感。 [2] 

地火作品評價

重慶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副教授李廣益:《地火》中改造採礦業的努力雖然以失敗和悲劇告終,卻體現了前所未有的工業雄心。對於最為艱苦惡劣的工業生產環境,劉慈欣不僅敢於想象以技術進步為基礎的徹底改造,而且不像之前的工業烏托邦那樣流連於光明願景。他不迴避改造過程的艱難,反而讓人感到可信;他沉重地寫下開拓者的犧牲,從而將小説中蹈火的罪人昇華為人類歷史應當銘記的英雄。在《地火》中,既有一個特定的工業生產部門的鳳凰涅槃,也有工業生產所塑造的堅強意志和英雄人格,這使得小説中的工業形象具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度。 [4] 

地火作者簡介

劉慈欣,男,漢族,1963年6月出生,1985年10月參加工作,山西陽泉人,本科學歷,高級工程師,科幻作家,中國作協會員,山西省作協會員,陽泉市作協副主席,中國科幻小説代表作家之一。主要作品包括7部長篇小説,9部作品集,16篇中篇小説,18篇短篇小説,以及部分評論文章。作品蟬聯1999年—2006年中國科幻小説銀河獎,2010年趙樹理文學獎,2011年《當代》年度長篇小説五佳第三名,2011年華語科幻星雲獎最佳長篇小説獎,2010、2011年華語科幻星雲獎最佳科幻作家獎,2012年人民文學柔石獎短篇小説金獎,2013年首屆西湖類型文學獎金獎、第九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2015年8月23日,憑藉《三體》獲第73屆世界科幻大會頒發的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説獎,為亞洲首次獲獎。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