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地棗

鎖定
地棗為蒺藜科白刺屬的灌木。 [5]  植株高可達1-2米;多分枝平卧,先端刺針狀;葉通常簇生,寬倒披針形或倒披針形,先端鈍圓或平截全緣;聚傘花序生於枝頂,較稠密;核果卵形或橢圓形,熟時深紅色,果核窄卵形; [6]  花期5-6月;果期7-8月。 [7]  地棗又名白刺,因其常匍匐地面生長,枝條白白的,尖端有刺,故此得名。 [8] 
地棗主要分佈於中國的西北沙漠地區及華北、東北沿海地區。地棗為旱生型陽性植物,不耐庇廕、不耐水濕積澇,自然生長於鹽漬化坡埂高地和泥質海岸灘壟光板裸地上,耐鹽性能較強。繁殖方式一般為實生繁殖和扦插育苗。 [9] 
地棗的果實可入藥,有健脾胃、助消化、安神解表、下乳等功效,主要治療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神經衰弱等症狀。其果還可鮮食,也可釀酒、做醋、制果醬,果核亦可榨油。地棗的葉、果、枝含豐富的蛋白質和對人體有益的維生素、氨基酸和微量元素,不僅是畜牧業的可貴飼料,同時其本身又具較強的抗逆性,有很強的放風固沙能力,故可開發利用地棗資源進行造林。 [10] 
別    名
白刺,酸胖 [3] 
中文學名
地棗
拉丁學名
Nitraria tangutorum Bobr.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Magnoliophyta
原始花被亞綱 [3] 
亞    綱
牻牛兒苗目
無患子目
蒺藜科
白刺屬
分佈區域
西北沙漠地區及華北、東北沿海地區

地棗形態特徵

灌木。植株高可達1-2米;多分枝,平卧,先端刺針狀。葉通常2—3片簇生,寬倒披針形或倒披針形,長18-25毫米,寬6—8毫米,先端鈍圓或平截全緣。
聚傘花序生於枝頂,較稠密,萼片5,綠色,花瓣5,白色,雄蕊10—15,子房3室。
核果卵形或橢圓形,熟時深紅色,長8—12毫米,直徑8—9毫米,果核窄卵形,長5—6毫米,先端短漸尖。 [6]  花期5-6月;果期7-8月。 [7] 

地棗近種區別

與本種相近的有2種:小果白刺(N.sibiricaPall.)果較小,果徑6—8毫米;核長4—5毫米;嫩枝上葉4—6片簇生。大白刺(N.roborowskiiKom.)果徑8—15毫米,核長8—10毫米;嫩枝葉2—3片簇生。 [2] 
地棗為具肉質葉的灌木,枝葉十分茂密,可攔阻並積聚風沙和枯枝葉。喜沙埋,埋後枝節生出不定根,逐漸形成丘狀沙堆。堆大小不一,一般以高1-1.5米左右者為多,高者可達2—3米乃至5米左右。枝條高度一般僅20—50釐米。
地棗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初萌發,5月份始花。此時枝、葉還在繼續生長,7月中核果成熟時,當年營養枝迅速增長,葉也漸增,雨季來臨時,由不定根處再發生新枝條,到8月底生長穩定,核果脱落,生物量也最高。9-10月逐漸枯萎,開始落葉,生物量漸減。地棗根系非常發達,既有深入土壤的軸根,又有向水平方向發展的細長側根。
地棗屬多漿旱生植物,具有很強的耐旱特性,與中生植物相比,無論在水分生理指標上,還是在形態結構上,都有顯著的差別。地棗有較低的葉水勢和蒸騰強度,較高的束縛水,有較厚的角質層,較低的面/體比和氣孔面積,較少的氣孔數和表皮毛數。地棗對大氣乾旱和高温雖有很強的耐性,但它仍需地下潛水補給水分,用龐大根系吸取土壤水分,故也有人稱宣是“潛水旱生”植物。
地棗的分佈限於荒漠草原及荒漠,生於沙漠邊緣、湖盆低地,河流階地的微鹽漬化沙地和堆積風積沙的龜裂土上。還進入乾草原區。其生存的土壤包括半固定風沙土,草甸型沙土,結皮鹽土以及山前的棕鈣土等,土壤含鹽量0.119—0.228%。 [3] 

地棗生長環境

地棗多生長在乾燥、多風、鹽鹼重、土壤貧瘠、植物稀疏的嚴酷環境中,往往自成羣落,伴生植物較少,在土壤含鹽量1.2%以上的地方偶見有鹽地鹼蓬、翅鹼蓬、檉柳中華補血草等混生。

地棗分佈範圍

地棗主要分佈於中國的西北沙漠地區及華北、東北沿海地區。張家口壩上、天津、滄州、壽光、東營等地都有野生。 [9] 

地棗生長習性

地棗為旱生型陽性植物,不耐庇廕、不耐水濕積澇,自然生長於鹽漬化坡埂高地和泥質海岸灘壟光板裸地上,耐鹽性能較強。 [9] 

地棗繁殖方法

地棗繁殖方式一般為實生繁殖和扦插育苗。 [9] 
地棗為鄉土樹種,野生資源存量不多,一般無大規模人工育苗。經實踐證明,地棗的育苗技術是比較容易的,常用的有實生繁殖和扦插育苗,條件允許時還可採用容器育苗和組培育苗。 [1] 
當地棗種子進入成熟期,黑色果實表面開始失去光澤甚至有點皺縮時,即可進行採種,種子採回後應充分晾乾,除去雜質,裝袋放置在通風乾燥處備用;也可在採集果實後,放在篩子里加水搓揉,濾去果汁和果皮,晾乾種子備用。據測定,當年新採集的種子發芽率只有30%左右,大部分種子進入休眠,必須進行催芽處理,可以進行冬季沙藏或播種前温水浸種進行催芽,經冬季沙藏的地棗種子發芽率可達70%以上。 [1] 
播種期以4月上、中旬為宜,提前播種易導致發芽率和產苗量下降。一般多采用大田條播,開溝寬8-10釐米,溝距30釐米,覆土深度以2釐米為宜,畝播種量15-20kg,從播種到出苗時間較長,需25天以上,播種覆土後要輕輕鎮壓一次,便於接上底墒。 [1] 

地棗扦插繁殖

地棗的匍匐莖貼地生長,在接觸地面的地方生出萌櫱根,剪離母株可培養成獨立植株。大量繁殖地棗幼苗可以採用扦插繁殖的方法,在每年的春季5月中旬,剪取上年生的地棗健壯枝條,剪成15釐米長的小莖段,扦插於沙池中,一個月左右便可生出新根,成活率可達90%以上,第二年即可出圃。也可在雨季,截取15-20釐米長的帶根枝條,直接栽種。 [1] 

地棗栽植應用

滄州沿海地區鹽鹼程度高,降水少,降水集中於7、8月份。白地棗是鄉土樹種,在滄州有野生分佈,地棗耐鹽鹼、耐乾旱、耐瘠薄的特點適宜這樣的生態條件。地棗適應性強,栽培管理粗放,極耐鹽鹼,可在土壤含鹽量高於2%的地段生長。地棗根系發達,主根明顯,沙漠地區可深達10米以上;側根(萌櫱根)可多達幾十條,水平分佈一般是灌幅的4倍以上,覆蓋能力極強,是抗鹽鹼的優良地被植物,適宜公路、堤壩、鐵路等邊坡防護。 [4] 
地棗
地棗(14張)
瀕臨渤海灣的307國道黃驊港口段的公路邊坡栽植,栽植地段土壤的含鹽量高達1.2-1.5%(春季測試的數據),地棗的成活率高達90%以上,生長旺盛。採取了兩種栽植方法,一種是春季栽植,種植時選用1-2年生裸根苗,0.5×0.5米的株行距,種植穴直徑40釐米,每穴栽一株或兩株,種植穴不作換土改良,灌溉用水選用當地的地下水,不需遠調淡水,枝條當年可延伸0.5米以上;另一種方法是雨季栽植,選取帶萌櫱根的健壯枝條,截成15-20釐米的小莖段,保證每段都有萌櫱根,0.5×0.5米的株行距,種植穴直徑20釐米,每穴栽一株或兩株,種植穴不作換土改良,灌溉用水選用當地的地下水,不需遠調淡水,這種方法比春季栽植成活率略高,而且成本低,但當年覆蓋效果不如春季栽植。枝條在第二年即可生出萌櫱根,整個邊坡可完全覆蓋,固土護坡能力極強。 [4] 
隨着地棗的生長,根系的分佈越來越深,能增加深層土壤的容隙度和有機質含量,因此地棗還具有較強的降鹽改土效果。在重鹽鹼地區進行綠化時,可以種植地棗作為先鋒樹種,等到表層土壤含鹽量明顯下降時,再種植其他喬灌木。 [4] 
地棗除用於護坡,還可以栽植於公路及城市道路綠化帶、分隔帶,也可以孤植於草地中或成片栽植作為花境,有的品種還可以用作綠籬。如果修剪得當,管理及時,還可以用白刺代替草坪,用於濱海鹽漬土地區的城市園林綠化。 [1] 

地棗主要價值

地棗藥用價值

地棗的果實可入藥,有健脾胃、助消化、安神解表、下乳等功效,主要治療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神經衰弱等症狀。 [10] 

地棗食用價值

地棗果還可鮮食,也可釀酒、做醋、制果醬,果核亦可榨油。地棗的葉、果、枝含豐富的蛋白質和對人體有益的維生素、氨基酸和微量元素。 [10] 

地棗經濟價值

地棗鮮嫩的葉片營養豐富,是牛、羊、駱駝喜食的很好的飼料。 [4]  [10]  駱駝基本終年採食,尤以夏,秋季樂食其嫩枝,冬春採食較差,也可採食其嫩枝葉,馬和牛一般不吃。它的果實為駝羊所食,鮮果或乾果均為豬所食。寄生於地棗根上的鎖陽(Cynomoriumsongaricum),曬乾磨粉也可做牲畜的補飼飼料。 [3] 

地棗生態價值

地棗本身又具較強的抗逆性,有很強的放風固沙能力,故可開發利用地棗資源進行造林。 [10] 
地棗是沙漠和鹽鹼地區重要的耐鹽固沙地典型的荒漠植物。它們耐鹽鹼、耐沙埋;它們積聚流沙和枯枝落葉而固定的沙丘人們稱之為地棗包。它用全身的枝條護壓着沙丘,它枝條在被沙埋土掩之後,極容易向下生出不定根,向上萌生不定芽,枝端也繼續向上生長。 [4] 
參考資料
  • 1.    白刺  .全球花木網[引用日期2017-04-05]
  • 2.    《中國植物誌》第43(1)卷122頁
  • 3.    白刺  .植物智[引用日期2019-12-19]
  • 4.    鹽鹼地一寶“地棗”  .中國知網[引用日期2017-04-05]
  • 5.    崔大方,閆平,認識中國植物,西北分冊,廣東科技出版社,2018.06,第45頁
  • 6.    地棗  .科普中國網[引用日期2023-04-12]
  • 7.    崔大方,閆平,認識中國植物,西北分冊,廣東科技出版社,2018.06,第45頁
  • 8.    藺偉編著,大自然的守望者,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3.12,第105頁
  • 9.    地棗  .科普中國網[引用日期2023-04-12]
  • 10.    陳先榮,王同德,王海波,藥食同源植物的鑑別與利用,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17.07,第403、40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