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地方風物傳説

鎖定
地方風物傳説,是關於某一地區山川、風物等的解釋性傳説。地方風物傳説的基本特點,是通過生動的故事情節,對於特定的自然物或人工物的來歷、特徵、命名原因等,給以説明解釋。
中文名
地方風物傳説
外文名
Local legend
對    象
關於某一地區山川、風物等
包含成分
風物介紹、故事、説明解釋

目錄

地方風物傳説傳説簡介

地方風物傳説 地方風物傳説
它經常把風物介紹、故事、説明解釋三種成分結合在一起。如《幽明錄》中關於“望夫石”的傳説:“武昌陽新縣北山上有望夫石,狀若人立(風物介紹)。相傳:昔有貞婦,其夫從役,遠赴國難,婦攜弱子,餞送此山,立望夫而化為立石(故事)。因以為名焉(解釋望夫石名稱的由來)。”
中國的名山大川,如:桂林山水、黃山泰山、峨眉,長江黃河西湖、洱海、日月潭;著名建築,如:長城故宮北京長沙等古城,河北趙州橋、武漢黃鶴樓,著名的陵墓寺廟;地方特產和風俗,如:景德鎮瓷器、蘇杭的刺繡、長白山人蔘洛陽牡丹,還有漢族臘八粥、端午粽子,傣族的潑水節等等,都有生動的傳説故事予以解説。
地方風物傳説中包含有大量關於特定山川、風物、建築、特產、民俗等的知識,所反映的社會生活內容也十分廣泛。它表現世世代代人民征服自然、改變山河面貌的艱苦鬥爭,表現過去人民在統治階級壓迫下的苦難生活和各種形式的反抗。人民羣眾在地方傳説中借風物抒發自己的悲歡,表現自己的生活理想,肯定忠貞的愛情。也有僧道們苦修、鬥法的神奇故事。其中不乏旨在宣揚宗教教義及其他迷信觀念的故事。風物傳説中關於歷史人物的故事,讚揚無名英雄,或者講述他們反抗統治階級或背叛傳統思想的行為,但也有僅僅講述封建帝王、名臣們的遺蹟,故事多不完整,內容也缺乏積極意義。
地方風物傳説中有大量作品是運用奇妙的幻想、超自然的形象、神奇變化的手法而創作成的,象龍王行雨,神鞭趕山,畫鶴飛騰,井水變酒,,人化石,開山取寶,動物輔助建城,神仙解救危難等等神奇情節,常出現在風物傳説之中。它還以敍述現實生活的創作方法,引人入勝。例如傳説修建嘉峪關的工匠精於計算,全部工程完工最後只剩一塊磚。剩下的這塊磚今存城樓上,為工匠傳名。其他如書寫山海關“天下第一關”匾額的傳説,昆明西山龍門開鑿者的感人事蹟等等,都屬這類故事。
地方風物傳説地方性十分明顯,很多傳説僅僅為某一地方所特有。如北京《八臂哪吒城》,東北《公主嶺的傳説》等都是。但有些故事,卻廣泛流傳,如“飛來峯(或鍾)”,“望夫石”,“爛柯山”,“神人擔山”,“陸地沉湖”,“僧道索地”,“流米巖洞”等類型的傳説,許多地方都有流傳。
地方風物傳説有許多作品是把歷史人物和神話人物的故事地方化,有時也使用寓言的手法把山川擬人化,或把一般民間故事落實到特定的地方風物上,形成多姿多態而又獨具特色的民間傳説的一個品種。

地方風物傳説傳説

鄂倫春民族居住的大、小興安嶺,具有獨特的地理環境。這裏峯巒疊起,江河縱橫,森林茂密,野草叢生,山山水水,都有着一種雄渾壯美的特殊氣質。這裏物產富饒,林中棲息着各種珍禽異獸,野生動物,這些都是鄂倫春民族賴以生存的衣食之源。
鄂倫春民族對於家鄉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有着極為深厚的感情。大量風物傳説中,寄託着鄂倫春人對大、小興安嶺的這片土地的熱愛。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鄂倫春人對家鄉的認
識與理解,他們那獨具特色的幻想與聯想,他們的理想、希望與追求,他們那淳樸、粗獷的審美情趣。
鄂倫春族的地方風物傳説往往是以當地的山水鳥獸的來歷之類的內容為題材展開的,如大興安嶺嘎仙山上的嘎仙洞、甘河對岸的奇奇嶺、 哈達罕大石破子、伊勒呼裏山、圖庫裏山,小興安嶺的大青山、姐妹山、馬鞍山、磨石山、藥泉山、蒙克山等,每座山每座嶺在傳説中都有着一段自己神奇的、獨恃的、膾炙人口的講説來歷的故事;從呼瑪河、多布庫爾河、甘河、沾河到達爾濱湖,到四平山上的天池、圖庫裏山上的天池、藥泉,幾乎每條河、每座湖都有着一段美麗動人的傳説故 事。它們在鄂倫春人民中世代相傳,成為民間異常豐富的"地理百科全書"。然而這些傳説的意義還遠不僅在於此。當這些傳説以深厚的感情謳歌了家鄉的山水景物的時候,當這些傳説以崇敬的心情傳誦了民族英雄偉大業績的時候,一種關於道德與行為規範的觀念就在民族一代又一 代少年與青年的心田中油然而生了,民族的歷史、信仰、風俗、習慣、是非標準、倫理觀念,民族 的自豪感乃至民族中最寶貴的性格特徵就這樣逐漸形成而又一代一代地傳留下來了。在一個沒有文字的民族中它們顯然起着道德倫理、歷史 地理、生產經驗、社會生活、審美習慣等諸多方面教科書的作用。
地方風物傳説在內容和結構上具有一些明顯的特點,這就是:它往往同遠古時代某個英雄的業績相關聯,傳説中所説的山水景觀往往就是這位英雄的某一次具體業績造成的結果;這些地方風物傳説的神幻色彩較濃,情節富於浪漫的想象。這種想象以現在的眼光看來具有的主要是審美價值,而在古遠的過去,鄂倫春的先民卻往往把它們看成是事物發展合乎邏輯的必然。
即以鄂倫春族中流傳極廣的《嘎仙洞和奇奇嶺的傳説》為例,在大興安嶺鄂倫春自治旗境內阿里河鎮西北方向十多華里的嘎仙山上,半山腰有一個極為高敞廣大的山洞,就是嘎仙洞。在阿里河鎮東南方向三十多華里的地方有一座山嶺與嘎仙洞遙遙相對,這就是奇奇嶺。因嶺上有一大石砬子,上有一大窟窿,故又名窟窿山。關於此洞此嶺和帶窟窿的石砬子傳説是依據這實際存在的自然環境而創造出來的。據傳説,遠古時 候這一帶原是一片汪洋大海,大興安嶺就是一個島嶼,嘎仙山的山谷是一條海峽,而嘎仙洞則是一個海眼。小龍王住在這裏興風作浪。這時多虧有了一個名叫柯阿汗的英雄獵手射跑了小龍王,水才退去,露出了嘎仙洞。鄂倫春人就住在洞裏,過着美好的生活。有一年柯阿汗遠征出獵,一羣蟒猊霸佔了山洞,到處抓鄂倫春人吃,柯阿汗聞訊趕回,要保護鄉親除去蟒猊。他與蟒猊約定比武,先比摔跤,不分勝負;又比扔嘎仙洞門巨石。蟒猊舉起巨石運足了勁兒,使勁一扔,才扔到甘河邊上。柯阿汗把那塊巨石托起來,一揮手,就扔到甘河對岸那座山嶺上;最後比射箭。蟒猊三箭均未射中,柯阿汗一箭就把洞門巨石射了個大窟窿。柯阿汗趕跑了蟒猊,人民又過上了太平日子。
傳説中每一個情節都得到實際地理環境的印證:阿里河一帶的地形,嘎仙洞、奇奇嶺和石砬子上的窟窿都成為柯阿汗偉大功績的證明。傳説把這些地方同柯阿汗的功業聯繫在一起。而對於具有神話思維特點的鄂倫春先民來説,許許多多"確鑿"的證據又不能不使他們對傳説信以為真。值得指出的是在這類傳説中人們把獲得幸福的希望並不在神靈的身上,而是寄託在自己的同類——英雄的人——的身上,儘管這個英雄的人仍然具有一系列只有神靈才有的神奇能力,但觀念上的進步是顯而易見的。在主人公柯阿汗的身上,我們看到了把他看成是人還是神這兩種觀念"交戰"的影子。關於嘎仙洞的傳説有許多異文,其中有一種異文把主人公的名字叫做 "恩都力柯阿汗",也就是"天神柯阿汗"的意思。傳説顯然含有這樣的業績只能由天神來完成的 "潛台詞"。另一種異文卻把這偉大的功業同柯爾特依爾氏族的祖先毛考代汗聯繫起來(還有説是"毛格鐵汗"的,與毛考代汗諧音) ,説明人們對自己祖先亦即在很大程度上對自身力量的確信和肯定。這裏還需要指出的是柯阿汗在同蟒猊比試中所做的事情並不是什麼神奇的,完全靠想象臆造出來的事情,它們甚至可以説是嚴格的“現實主義”的,這就是摔跤、扔石頭和射箭。只是柯阿汗在這三項對鄂倫春人來説最平常不過的活動中具有不尋常的力量罷了。因此在傳説主要情節的結構手段方面我們甚至難以將它稱之為幻想,更為確切的應該稱之為誇張。它是以實際而非以幻想為基礎的。更為有趣的是傳説主人公柯阿汗在神和人之間擺動,這種情況甚至在同一個説故事的人所説的故事中也會出現。 強調柯阿汗是莫日根而不是神;然而在給別人講嘎仙洞的故事時,又把這位英雄稱為:“恩都力柯阿汗”。
《小獵手與龍頭山的傳説》也體現了鄂倫春地方風物傳説的一系列特點。呼瑪河口的對岸,聳立着一座地勢明顯高於其他山嶺,形似龍頭的石頭山峯,這就是龍頭山。傳説早年這
一帶原是鄂倫春人的好獵場,只因後來出現了一個吃人的蟒猊,便荒涼起來,偏偏小獵手不怕蟒猊,他身手靈活,蠢笨的蟒猊抓他不着.便提出要同他比式。聰明的小獵手同意了,並提出同他比扔草,看誰扔得遠。蟒猊拔下一根草來,扔不多遠就飄落到地上;小獵手隨手拔了一大捆草扔出去,扔得非常遠。蟒猊嚇了一跳,心想:他比我有力氣多了。隨後他們又比射箭,看誰能把呼瑪河對岸的山“射出龍頭來”。 蟒猊先射一箭,失敗了。小獵手一箭正中對岸巖崖上的裂縫,巖崖頂上果然出現了一個龍頭。蟒猊嚇得拔腳就逃,小獵手一箭將它射死。從此呼瑪河口對岸出現了一個龍頭山。
如果説《嘎仙洞的傳説》中誇張的情節還有着較多神幻色彩的話,《小獵手與龍頭山的傳説》的“現實主義”色彩就更是濃郁了。傳説中除了蟒猊的形象和一箭射出龍頭山的結果之外, 其餘的一切都是嚴格的現實主義的,連誇張之處都很少見到。小獵手同蟒猊比試,靠的是智慧而不是超人的勇力。他射出龍頭山靠的是射箭的準確性。這裏主人公已毫無神的特點而完全具備普通人的品質。在有的異文中小獵手把蟒猊一直追趕到東海邊或北海邊。為了防止蟒猊再來侵擾,小獵手拿着弓箭站在呼瑪河的崖畔,化為一個石人,年年月月守衞着這片土地。這樣小獵手在民間傳説中就成為趕走侵略者,守衞家鄉的英雄。與此相近似的傳説有《馬鞍山傳説》、《白嘎拉山的傳説》、《哈達罕的傳説》等,它們都具有歌頌抗敵守土英雄的內容。馬鞍山是嫩江以東二百多里地的一個小孤山。傳説原有許多鄂倫春人在這一帶生活,後有蟒猊吃人,恩都力於是來驅逐蟒猊,蟒猊逃跑到一座小孤山上,恩都力一箭把小孤山劈為兩半,射成了馬鞍形,蟒猊也被嚇死。《白嘎拉山的傳説》講的是呼瑪河流域來了蟒猊並撒了瘟疫。一個叫阿爾塔的小夥子要去除掉蟒猊,但他的弓箭被蟒猊偷走,於是他只好撿起石頭堆在一起用它來砸蟒猊。他揀的石頭堆成了一座大山,蟒猊一來就用白石頭打,終於把蟒猊驅逐。那一堆白石堆在呼瑪河畔,變成了白嘎拉山。《哈達罕的傳説》講的是鄂倫春自治旗諾敏河上游的弓背處,有一座火紅色的大石砬子。傳説這裏原是優良的獵場,有一年突然來了羣吃人的小蟒猊,嚇得獵民再也不敢來此打獵。有一個白依爾老獵人為民除害,來打小蟒猊,得山神白那恰指點用火來燒它們。老獵人在諾敏河的弓背處燃起篝火,把一個個小蟒猊全扔進火堆燒死連大石砬子也燒紅了。所以人們給這座大石砬子起名叫哈達罕,意思是紅色的山頭。
傳説中侵害鄉里的惡勢力全是由蟒猊來體現的,主人公則是同它們鬥爭的英雄。傳説中提到的風物景觀,都是這種英雄與侵犯和平生活的蟒猊之間鬥爭的見證——它們往往記錄了鬥爭中英雄的業績:他用弓箭射死了敵人,同時也產生了目前顯現在人們面前的景觀,如馬鞍山、老龍頭,等等。這種傳説中的情節很可能反映了狩獵民族對弓箭的崇拜意識。有時這種結果也是由英雄的其他行為(如燃燒篝火)造成的,或者甚至就是英雄本人軀體的化身。傳説中的英雄主人公在多數情況下是遊獵社會中受到崇敬的獵手,表明在這種傳説流傳的時代人自身(而不是神)已佔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人對於自身的力量已有着越來越肯定的信心。但傳説也有個別情況和個別異文,其中主人公依然具有神的身份,表明這些英雄最初很可能是從神演變而來的。
所有這一類傳説,往往都不同程度地表現出一種晚近時期的思維特點:保衞家鄉,驅逐外來侵犯者,消除邪惡的力量。這在些傳説中所表現出來的正義戰勝邪惡的思想,同現代人的善惡觀念是一致的。而蟒猊的惡形象從外形到他們的所作所為(黃髮碧眼,從西方來或從北方來,侵擾鄉里,吃人) ,都使人聯想到沙俄哥薩克三百多年前對黑龍江流域的侵犯給這一帶少數民族留下的深刻印象。
還有另外一些神話傳説,它們解釋山河成因的方式,呈現出較之前述各篇更為古老的形態。即以《多布庫爾間的傳説》為例:多布庫爾雖是大興安嶺伊勒呼裏山腳下的一條河,但它的源頭卻是由兩條小溪匯成的。關於這條河的成因,就流傳着一則充滿神幻情節的美麗傳説:原來源頭的兩條小溪,是由哥哥多布和弟弟庫爾死後化成的。他倆原是兩名獵手,一天見一頭青狼在追逐雪兔,便一箭射死青狼,救下雪兔。傍晚仙女乘彩雲飄向他們致謝,説明她就是那隻雪兔,是恩都力的小女兒,而追逐她的青狼則是蟒猊的化身。獵手們雖然射殺了蟒猊的化身,但真的蟒猊卻並沒有被殺死,它仍想要復仇。仙女還答應在他們遇到危難的時候來救助。第二天清早果然有個火球突然朝多布襲來,被他躲過,撞到一株老樟松樹上,轟地一聲便把樹燒着了。大火連成一片,把多布和庫爾圍困在其中,眼看有被燒死的危險。他們連忙向雪兔呼救。仙女告訴他們, 這是蟒猊放的大火,只有挖出蟒猊的眼珠子來才能把大火撲滅。於是她把一把寶刀交給多布和庫爾,指點他們奔嘎仙洞去找正在睡覺的蟒猊。 多布和庫爾順利地挖出蟒猊的眼珠,老蟒猊口吐大火要想燒死兩兄弟,被手急眼快的多布一刀捅 死。他們飛快地跑回伊勒呼裏山腳下,把蟒猊的兩顆眼珠埋到地裏,於是從埋眼珠的地方立即湧出兩注清泉,流成兩條小溪,又匯成一條大河。大河攔住了大火的漫延,火勢由盛轉衰,逐漸熄滅。可是多布和庫爾兩兄弟卻因勞累過度倒下,再也沒有站起來。從此以後,獵人們把西邊的小溪叫多布河,東邊的小溪叫庫爾河,那條大河則叫做多布庫爾河。
傳説的另外一則異文還稱這兩條河是多布和庫爾兩兄弟死後的身體變成的。這樣,傳説又變成了化身型的神話故事。這種化身型的神話故事在鄂倫春族山水成因的傳説中相當普遍,如《莫日根山》、《蒙克山的傳説》、《塔頭甸子的傳説》等都是。在前兩則傳説中,英雄主人公在翦除蟒猊的激烈戰鬥中雖然獲得勝利,但最終自己也死去化為屹立在大地上的山峯,使整個傳説具有了悲壯的色彩。而在《塔頭甸子的傳説》中, 那一個個醜陋的塔頭墩子則是由蟒猊那一顆顆被砍下的腦袋變成的。在所有這些傳説中,變形的觀念都很發達,如仙女變白兔,蟒猊變青狼,眼珠化清泉,身體化河流,腦袋變塔頭墩子等等,表現出鄂倫春人民豐富的想象力,為傳説增添了許多情趣。
有許多地方風物傳説,表現了鄂倫春人民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嚮往,對善、美的追求,展示了人民豐富的想象。故事充滿了浪漫色彩,飽含着樸素清新的氣息。《山河形成的傳説》便是這樣一個故事。傳説早年大興安嶺一帶有一片平原,既 沒有山,也沒有河。天旱得讓人透不過氣來。一個勤勞勇敢的莫日根想沿着鹿角爬到天宮去求雨。小夥子找到了那頭神鹿,鹿角直頂九霄。它為莫日根求雨的誠意深深感動,同意幫助他,只是要他割足了草供它吃,然後再順鹿角往上爬。 快到天宮的時候,小夥子情不自禁地大喊了一聲“可爬到天上來了!”神鹿以為他已經到天宮,便鬆了口氣,把鹿的茸角動了一下。小夥子剛用手抓住天宮一角,突然鹿的茸角轟地一聲倒下,小夥子也跟着摔了下來。鹿角倒落的地方砸出了一道道溝,變成了一條條河流;溝的兩邊鼓起的地方變成了一座最高的大山——伊勒呼裏山。小夥子的母親每天站在山頂盼望兒子歸來, 後來也變成了山頂的一顆老白樺樹。從此,大興安嶺地區解除了乾旱,有了山,有了河,有了林木,山青水綠,林豐木秀,禽獸匯聚到這裏,人們過上了好日子。
傳説中許多情節,同古老的神話題相通。鹿角通天,是薩滿神話中世界樹的觀念在遊獵文化環境中的變體。巨人裂變為山川、河流的神話母題在傳説中得到了充滿詩意的體現。
《達爾濱湖的傳説》和《四平山天池的傳説》 也是兩則極美的山河成因傳説。達爾濱湖風光旖旎,北面更有一串五個小湖,令人流連忘返。傳説古時侯一位勇敢的獵民在這裏殺死了蜘蛛精,救了龍王。後者為了答謝獵民的救命之情, 才開掘出這五個小湖,使達爾濱湖一帶風光更加美麗動人。一到秋天,它們還會發出湖嘯的聲音。傳説四平山頂的天池是仙人們開鑿出來的,裏頭一池仙水,是仙女們沐浴的地方。仙女們看到鄂倫春的獵民們經常患病或得瘟疫,使用這具有神效的池水為他們治病。所以鄂倫春人如果到達四平山頂的天池,一定要在裏頭痛痛快快地洗個澡,袪病延年。這一組山河成因的傳説,同神話之間的關係十分密切——神鹿、蜘蛛精、小龍王、天上的仙女,為傳説塗上了一層濃郁的浪漫色彩。人民藉助美麗的想象把地方實有的湖光山色同神話母題、神話形象、神話情節聯繫起來,構成了這類傳説產生的基礎。
《白樺嶺的傳説》把白樺林的存在作為神的意願見證。而神的意願實際上所體現的卻是鄂倫春人世代追求的氏族和睦相處的意願。在大興安嶺鄂爾克奇北三十里有一座高高的山嶺。 嶺上長滿白樺。傳説這座白樺林原是落在此地的密密麻麻的箭桿變的。原來很早以前,這裏卻是一座禿山嶺,嶺南嶺北都是好獵場。嶺南住的是金鄂部落,嶺北住的是銀鄂部落。他們為了爭奪馬匹和獵場,發生了爭鬥和仇殺。一次雙方隔着這座禿山嶺廝殺起來,箭飛如雨,殺聲震天。適逢山神白那恰路過此地,看到這種情景,心想不能讓他們自相殘殺,於是請來雷神、雨神,降下傾盆大雨。廝殺的雙方一看,只好收兵。第二天雨後天晴,兩個部落的人馬又集結在嶺南嶺北,想要決個勝負。不料往嶺上一看,一夜之間,那裏竟長起茂密的白樺林。這時神向他們曉諭:“同是親兄弟,何必相摧殘!”兩部落的人聽到神的聲音,不由警然,悟出原來是"白那恰"把相互仇殺的箭桿變成了可愛的白樺林。於是化干戈為玉帛,兩個部落和睦相處,原來的荒山禿嶺也成了白樺嶺。
傳説的勸諭意義是不言自明的。值得注意的是勸諭的方式方法。神的意志在這裏佔有十 分重要的地位。唯有神的意志才能出現箭桿變成白樺林的奇蹟。傳説借神的意旨來表達了普 通鄂倫春人的意願,這種做法是可以理解的。傳説表明了普通鄂倫春人對氏族部落之間為爭奪獵場而發生爭鬥廝殺的態度。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