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地婆訶羅

(武周時期譯師)

鎖定
地婆訶羅 (Divākara, 613-687) [3]  ,漢名“日照”,武周時譯師之一,中印度人。
中文名
地婆訶羅
國    籍
中印度人
出生日期
631年 [3] 
逝世日期
687年 [3] 
職    業
譯師

地婆訶羅人物生平

地婆訶羅早年經歷

地婆訶羅是婆羅門種姓,年幼出家,住在摩訶菩提寺那蘭陀寺。地婆訶羅風儀温雅,神機朗俊,揹着書箱拜師學藝,研究精義多年。 [4] 

地婆訶羅來訪大唐

地婆訶羅“志在利生”,於唐高宗儀鳳初(公元676年)來華。

地婆訶羅組織譯場

儀鳳四年(公元679年)上表,請求翻譯帶來之梵經,獲朝廷許可後,即組織譯場。

地婆訶羅翻譯佛經

自儀鳳四年(公元679年)至天后(武則天)垂拱末(公元688年),前後十年,於兩京東西太原寺及西京(長安)廣福寺,共譯出經論十八部,三十四卷。據《開元釋教錄》卷九載,協助訶羅譯經者有:戰陀般若提婆(譯語)、慧智(證梵語)、道成、薄塵、嘉尚、圓測、靈辯、明恂、懷度(證義)、思玄、復禮(綴文、筆受)。新經譯出後,由天后親自作《序》,冠於經首。

地婆訶羅乞求回國

地婆訶羅辭鄉時,他的母親還在。他不忘養育之恩,想要報答母親,於是來到神都,向皇帝上奏章,請求回國。最初,未得到准許,地婆訶羅便再三固請,武則天終於答應了他,便造緋羅珠寶袈裟,附供菩提樹像,敕錫神鍾一口,及請幡像供具,計劃按原路返回。 [6] 

地婆訶羅圓寂安葬

地婆訶羅出發前,卻在垂拱三年(687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告知門下弟子説:“吾當逝矣,右脅而卧。”不久,無疾而終於神都(洛陽)的魏國東寺,參與葬禮的人成千上萬。武則天聽説後,深加悲悼,賜絹千匹當作陪葬品,彷彿喪失了親人,將其厚葬于于龍門山之陽,伊水之左。門下弟子修理靈龕,增建重閣於精廬之側,掃灑供養。梁王武三思奏請在此建造伽藍,敕名“香山寺”。 [5] 

地婆訶羅主要貢獻

地婆訶羅之譯經,《續古今譯經圖紀》與《開元釋教錄》所載相同。其經名及卷數如下:
大乘顯識經》二卷、《大方廣佛華嚴經續入法界品》一卷、《方廣大莊嚴經》十二卷、《佛説證契大乘經》二卷、《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一卷、《大乘遍照光明藏無字法門經》一卷、《佛説大方廣師子吼經》一卷、《佛説大乘百福相經》一卷、《佛説大乘百福莊嚴相經》一卷、《佛説大乘四法經》一卷、《佛説菩薩修行四法經》一卷、《佛説七俱胝佛母心大準提陀羅尼經》一卷、《佛頂最勝陀羅尼經》一卷、《最勝佛頂陀羅尼淨除業障咒經》一卷、《大乘密嚴經》三卷、《佛説造塔功德經》一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破取着不壞假名論》二卷、《大乘廣五藴論》一卷。

地婆訶羅軼事典故

地婆訶羅除譯經外,還“尤工咒術”。

地婆訶羅人物評價

宋《高僧傳》卷二《地婆訶羅傳》評價他“洞明八藏,博曉五明”,由此可見其知識淵博,學通內外。

地婆訶羅後世紀念

地婆訶羅墓塔

2016年至2019年, [2]  考古工作者在洛陽唐代香山寺遺址的發掘工作中發現了一處塔基遺蹟,根據地形、地宮構造、出土磚和石刻,結合文獻,確定其年代,判定其可能為地婆訶羅墓塔。 [1] 

地婆訶羅香山寺

武則天聽聞地婆訶羅圓寂“深加悲悼”,敕命將其葬於“龍門山之陽、伊水之左”(即龍門東山南麓),此後,武則天的侄子梁王武三思提議在地婆訶羅墓塔塔院的基礎上擴建寺院,武則天敕名香山寺。 [1] 
參考資料
  • 1.    龍門石窟唐代香山寺遺址考古發掘工作取得重要成果  .洛陽網[引用日期2022-07-17]
  • 2.    豐富歷史文化內涵 推進文化繁榮興盛  .洛陽日報[引用日期2022-07-17]
  • 3.    “文化轉場:聖本翻譯”國際討論會  .北京師範大學跨文化研究院[引用日期2022-07-17]
  • 4.    《華嚴經傳記·卷第一》:“地婆訶羅,唐言日照,婆羅門種,幼而出家,住摩訶菩提及那蘭陀寺。三藏風儀温雅,神機朗俊,負笈從師,研精累歲。”
  • 5.    《華嚴經傳記·卷第一》:“地婆訶羅……以垂拱三年十二月二十七日,體甚康,告門人曰:‘吾當逝矣,右脅而卧。’無疾而終於神都魏國東寺,會葬者數千萬人。聖母聞之,深加悲悼,施絹千匹,以充殯禮,道俗悲慕,如喪所親,香華輦輿瘞於龍門山陽,伊水之左。門人修理靈龕,加飾重閣,因起精廬其側,掃灑供養焉。後因梁王所奏請,置伽藍,敕內註名為香山寺。危樓切漢,飛閣凌雲,石像七龕,浮圖八角,駕親遊幸,具題詩讚云爾。”
  • 6.    《華嚴經傳記·卷第一》:“地婆訶羅……辭鄉之日,其母尚存,無忘鞠育之恩,恆思顧復之報,遂詣神都,抗表天闕,乞還舊國。初未之許,再三固請,有敕從之。京師諸德,造緋羅珠寶袈裟,附供菩提樹像,敕錫神鍾一口,及請幡像供具遵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