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地坪風雨橋

鎖定
地坪風雨橋,位於貴州省黎平縣地坪鎮,俗稱花橋,始建於清光緒八年(1882年)。 [2]  地坪風雨橋是侗族人民特有的建築,也是侗族地區建築規模最大的風雨橋之一。 [5]  [7] 
地坪風雨橋,橋長57.61米,寬5.2米,該橋橫跨南江河之上,橋身距正常水位10.75米,河中立一青石橋墩支撐木樑結構的橋身,其下部有兩排各為八根粗大的杉木穿榫連成一體,架通兩岸。地坪風雨橋造型美觀、雄偉,為侗鄉橋樑建築的代表之作,被譽為“侗族文化在建築藝術上的結晶。” [3] 
1981年8月14日,地坪風雨橋被黎平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2月23日,地坪風雨橋被貴州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  2001年6月25日,地坪風雨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地坪風雨橋
地理位置
貴州省黎平縣地坪鎮
所處時代
保護級別
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文物編號
5-0402-3-208

地坪風雨橋歷史沿革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地坪風雨橋建成。
1959年,毀於火災。
1964年,黎平縣人民政府撥款重建。
1981年,地坪風雨橋再度修葺。 [4] 
2004年7月20日,地坪風雨橋被山洪沖毀。
2007年6月,地坪風雨橋重新建成。 [6] 
地坪風雨橋 地坪風雨橋

地坪風雨橋建築佈局

地坪風雨橋建築格局

地坪風雨橋橋長57.61米,寬5.2米,橫跨南江河之上,橋身距正常水位10.75米,河中立一青石橋墩支撐木樑結構的橋身,下部有兩排各為八根粗大的杉木穿榫連成一體,架通兩岸。杉木大梁上平鋪杉木橋板,20多排圓柱,用枋木交織,壓排穿榫連接成一體,形成長廊,橋廊兩側設1米高的梳齒欄杆。欄杆下面有一層外挑1.4米的大桃檐。 [5] 
橋上建三座橋樓,中樓形似鼓樓,五重檐四角攢尖頂,被稱為橋上鼓樓,高10.2米,兩端橋樓為三重檐四角歇山頂,高5.8米,橋廊屋脊上泥塑熬魚、雙龍搶寶、雙鳳朝陽,中樓四柱繪青龍和鳳凰,栩栩如生,壁板穿枋上繪有民族風情、歷史人物故事彩畫和卷草花紋、楹聯等。 [8] 
地坪風雨橋

地坪風雨橋建築特色

地坪風雨橋結構巧妙,運用槓桿力學原理,大小柱、枋、檁、凳、欄杆,全部用杉木穿榫構成,不用一釘一鉚。橋廊內設有長凳,既可便利行人通往,又可供行人小憩避雨、乘涼、會友、迎賓送客和觀賞風景,是一種多功能的侗族建築。 [7] 

地坪風雨橋歷史文化

地坪風雨橋除了是連接黎平與廣西的通道,提供人們便利的交通以外,還具有象徵意義和風水文化意義,即有“堵風水、攔村寨”的意義,被視為“消除地勢之弊、補裨風水之益”的文化設施。地坪風雨橋還被用作侗寨迎送賓客和傳唱侗歌的地方,因此,地坪人每年還要到風雨橋來祭橋,它已經不僅僅是實用意義上的橋了,而是上升到了精神的範疇。它是侗族人民熱愛生活,追求現實的美好和靈魂的超越的象徵。 [7] 

地坪風雨橋文物價值

地坪風雨橋的結構以及各構件間的連接、固定全部採用木榫、木栓和竹釘,表現了侗族工匠的建造技術特色,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 [5] 

地坪風雨橋文物保護

地坪風雨橋 地坪風雨橋
1981年8月14日,地坪風雨橋被黎平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2年2月23日,地坪風雨橋被貴州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 
2001年6月25日,地坪風雨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地坪風雨橋旅遊信息

地坪風雨橋地理位置

地坪風雨橋位於貴州省黎平縣地坪鎮 [3] 

地坪風雨橋交通信息

自駕從黎平縣出發,沿府前路進入曙光大道,行駛4.3千米進入黎洛高速,後轉入廣成線,進入X868,行駛7.4千米即到達地坪風雨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