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地團

鎖定
地團歷來為樂清市西名地,歷史悠久,地域廣袤,經濟繁榮,人口眾多,仁人志士輩出,近代更湧現出南懷瑾這樣的國學大師及葉潤周這樣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中文名
地團
外文名
Dituan
別    名
地團葉
地團王
類    型
樂清市西名地
組    成
前進村、橋頭村、華新村、地鹽村
俗    稱
地團葉
學    校
樂清市翁垟第四小學

地團地名由來

狹義地團由前進、橋頭、華新、曙光、地鹽等5個行政村組成,俗稱“地團葉”,以該地以葉姓人氏為主得名;廣義地團還包括東方、東鹽等2個行政村,該2村之地又俗稱“地團王”,以王姓人氏為主得名,同時也被稱為“王宅”。通常人們口頭上講的“地團”基本上都是指地團葉。

地團自然環境

地團地處浙江省樂清市翁垟街道,東臨樂清灣,南鄰黃華鎮(再過去就是甌江出海口),西接象陽鎮,北依翁垟街道塘下村,距柳市約8公里,距樂清市區約12.5公里 ,距温州市區約40公里,與温州龍灣國際機場相望,以前還有航輪同洞頭,交通極其便利。
地團屬於濱江沿海沖積平原地帶,處於甌江流域北岸最大平原-柳市平原,阡陌相連,河道縱橫交錯,地勢平坦,西面為大片水稻田,中間為民居,東面由於臨近樂清灣形成了寬近1公里的灘塗,適合各類海鮮養殖。
地團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受海洋性影響明顯。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無霜期長,熱量較豐富。

地團歷史格沿

地團自明朝始稱:長安鄉六都四里劉公塘上地團葉村,在文字記錄中有稱地潭、團川。
民國初年地團設鄉,包括地團葉、地團王、南宅、三宅、殿後,鄉長葉文彬,副鄉長葉邦倫,民國政府推行保甲制度後併入長岐鄉,設4個保。
1949年7月解放後成立長岐鄉地團葉存農會,葉定洪當選為農會主任。1950年4月成立地團鄉人民政府,鄉長揚嶽友,管轄南宅、三宅、殿後、地團葉、地團王等地。其中地團葉劃分為前岸、橋頭、金宅、後案4個村。
1956年秋收以後,地團鄉人民政府撤銷,由地團葉4個村加上地團王存組成集體農莊,王賢德為農莊莊長。當年由於村民抵制,恢復一村一社制,原地團鄉的地團葉4個村及地團王村在行政體系上併入了翁垟鄉。
1958年,出現人民公社,1962年推行三級所有,以隊為主,政社合一,村即大隊,地團葉仍設有前岸、橋頭、地團鹽業、曙光、後岸等5個大隊。
1979年,人民公社制度取消,恢復鄉鎮、村建制,地團形成了以現有的行政格局。

地團人文風貌

地團自古人傑地靈,文武兼修,人口10000多人。由於地團與柳市經貿往來密切,地團方言與柳市方言幾乎一摸一樣,與翁垟的方言卻有不少單詞存在差異,與樂清市區口音差別就更為明顯,但並不影響交流。
地團人向來重視教育,自明代以來就有了私人童學館,與家塾館,而正規現代教育則從1922年出現,經樂清縣國民政府批准,設立了文林小學,校長為葉文斌,1931年更名為地團小學,1939年,地團小學更名為長岐鄉第十一、十二、十三、十四保聯保小學,1947年改稱地團初級小學,1949年定名為地團葉完全小學,1976年設立初中班,但只辦了一個學期即併入翁垟中學,1999年新校址建成,正式更名為翁垟鎮第四小學。良好的人文環境培養了一大片文人墨客,其中就有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先生離鄉別井後仍念念不忘故土,在1990年代投資數百萬元在地團建立樂清市老幼康樂中心,更曾有心將金温鐵路修至地團。
由於地團地處沿海,歷史上經常受海盜、倭寇侵擾、掠奪,地團人歷來有尚武的習慣,通常以習南拳為主。清朝初年即有多人蔘加鄭成功收復台灣戰役。解放後雖海內生平,但地團人習武之風不減,但主要以強身健體為目的,現在最有名氣的當屬葉定二,為樂清南北拳總教練,收徒眾多,遍及樂清
靠海吃海。地團人歷史上主要以出海捕魚、灘塗養殖為生。現在已經基本上沒有人出海捕魚,但灘塗養殖卻相當繁榮,為中國灘塗養殖示範基地,主要以養殖蝤獴、蟶子、對蝦、白蛤、花蛤等為主。
同時,地團的傳統手工藝相當發達,其中又主要以黃楊木雕為主,解放後曾盛極一時,50年代創辦的柳市黃楊木刻廠的58%在冊有技術和股金股權的社員為地團人,同時湧現出一大批優秀人才,尤其以葉潤周最為出名,曾榮獲“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